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纵隔淋巴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5 19:29
【摘要】:目的:分析纵隔不同性质淋巴结病变双源CT双能量成像参数之间的差异,进一步评价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纵隔不同性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03月至2019年01月间临床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符合以下条件者作为研究对象:(1)无对比剂过敏;(2)CT检查前无放疗或化疗;(3)能配合完成CT扫描。共有4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4例,女6例,年龄32~79岁,中位年龄(54.85±10.53)岁。34例患者经病理证实,其中9例经支气管细针穿刺病理确诊(淋巴结结核3例,转移性淋巴结4例,淋巴瘤2例),25例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淋巴结炎1例,淋巴结结核2例,转移性淋巴结19例,淋巴瘤3例)。经抗炎或抗痨治疗后,6例经临床证实病变淋巴结显著缩小(淋巴结炎5例,结核1例)。根据纵隔淋巴结病理和临床证实分为:淋巴结炎性变组(12例);转移性淋巴结组(23例);淋巴瘤组(5例)。结合CT图像,共有85枚淋巴结符合入组标准,其中淋巴结炎性变25枚,5枚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6枚经支气管细针穿刺病理确诊,14枚经抗炎或抗痨治疗后临床证实病变淋巴结显著缩小确诊;转移性淋巴结45枚,其中39枚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6枚经支气管细针穿刺病理确诊,其中腺癌15例(淋巴结共27枚),鳞癌3例(淋巴结共6枚),小细胞癌4例(淋巴结共9枚),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淋巴结共3枚)。淋巴瘤15枚,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3例(10枚淋巴结),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2例(5枚淋巴结)。淋巴结短径1.0cm~7.5cm,长径1.0cm~8.2cm。2.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第二代64层双源CT扫描仪(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进行扫描,将双能量CT增强扫描后静脉期的图像导入双源CT的Dual-Energy软件,在图像上观察符合纳入标准并获取术后病理的淋巴结,在相同层面上测量淋巴结长短径,并记录淋巴结摄碘含量,所有纵隔淋巴结碘浓度均由主动脉碘浓度进行标准化。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计算公式:标准化碘浓度=淋巴结碘浓度/同层主动脉碘浓度。3.本课题采用SPSS16.0对所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组别淋巴结的长短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采用正态性检验,若数据方差齐且呈正态分布,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用LSD统计学分析进行两两组间差异性比较,检验水准α=0.05。纵隔不同性质淋巴结密度及强化方式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能谱CT定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ristic,ROC)曲线,利用曲线下面积(AUC)来衡量纵隔淋巴结NIC的诊断效能,AUC0.5时存在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NIC对鉴别纵隔淋巴结的特异度、敏感度及最佳诊断阈值。结果:1.本组40例淋巴结肿大患者,转移性淋巴结组与淋巴结炎性变组、淋巴瘤组与淋巴结炎性变组两两间长、短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瘤组与转移性淋巴结组组间长、短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本组通过CT平扫观察,发现纵隔不同性质淋巴结大多为实性软组织影,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结炎性变合并坏死时,其内可出现囊性成分。CT增强扫描时:转移性淋巴结多呈不均匀强化,部分亦可呈环形强化或均匀强化;淋巴结炎性变、淋巴瘤以均匀强化为主,当淋巴结较大而出现坏死时,也可呈不均匀强化。转移性淋巴结组与淋巴结炎性变组、淋巴瘤组与转移性淋巴结组两两组间强化方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淋巴结炎性变组的碘浓度均高于转移性淋巴结组及淋巴瘤组,其中转移性淋巴结组的碘浓度最低,三组两两间静脉期碘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淋巴结炎性变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及淋巴瘤组两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淋巴结炎性变组与转移性淋巴结组、淋巴瘤组与转移性淋巴结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最显著(P=0.000)。5.本研究以碘图的标准化碘含量(NIC)作为判断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诊断指标。当以NIC≤0.287作为诊断良性和恶性淋巴结的阈值时,其AUC最大为0.848,此刻鉴别诊断效能最佳,诊断为恶性淋巴结的特异性为72%,敏感性86.7%,Youden指数为0.587。结论:1.纵隔淋巴瘤组的长径、短径均高于转移性淋巴结组及淋巴结炎性变组,转移性淋巴结与淋巴结炎性变、淋巴瘤与淋巴结炎性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纵隔不同性质淋巴结与病灶长短径大小相关。2.转移性淋巴结组与淋巴结炎性变组、淋巴瘤组与转移性淋巴结组两两组间强化方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由于纵隔不同性质淋巴结病变的CT密度及强化方式表现有重叠,因此在不同性质淋巴结病变诊断过程中,诊断的准确率不高。3.淋巴结炎性变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及淋巴瘤组三组间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NI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鉴别纵隔不同性质淋巴结具有一定诊断价值。4.利用ROC曲线分析,以NIC判断纵隔良、恶性淋巴结有较高的诊断价值,NIC可作为预判纵隔良、恶性淋巴结的指标。当淋巴结的NIC≤0.287时,提示恶性的可能性大。建议把NIC≤0.287作为判定纵隔恶性淋巴结的定量指标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30.44
【图文】:

曲线,参考线,诊断价值,淋巴结


巴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9 届硕士的 ROC 曲线,最后计算出 ROC 曲线下面UC 值是某项指标的诊断价值的具体反映。C 越接近于 1,则诊断效果越好。隔淋巴结肿大患者,共 85 枚淋巴结,其中炎性变)、恶性淋巴结共 60 枚(其中转。ROC 曲线结果显示,当以 NIC≤0.287 作时,其 AUC 最大为 0.848,此刻鉴别诊断特异性为 72%,敏感性 86.7%,Youden 指

纵隔淋巴结结核,淋巴结


图 1:纵隔淋巴结结核,女,36 岁。A: CT 平扫,5 组淋巴结呈实性软组织影,密度均匀;B静脉期图像,5 组淋巴结见一枚淋巴结(箭头),短径约 1.14cm,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C:静脉期碘图,5 组淋巴结碘浓度为 2.6mg/ml,标准化碘浓度为 0.500,以 NIC≤0.287 为阈值,诊断为良性淋巴结;D:病理图(支气管细针穿刺活检),肉芽肿性炎,符合结核。Figure 1:Mediastinal lymph node tuberculosis,F/36Y. A:CT plain scan,the lymph nodes of the grou5 were solid soft tissue shadow, and the density was even;B: Venous phase image, one lymph no(arrow) was seen in the lymph nodes of the group 5, and the short diameter was about 1.14 cm. Tenhancement scan showed uniform enhancement.C:Venous iodine diagram,the iodine concentration

纵隔淋巴结,炎性,淋巴结


图 2:纵隔淋巴结炎性变,男,52 岁。A: CT 平扫,5 组淋巴结呈实性软组织影,密度均匀;静脉期图像,5 组淋巴结见一枚淋巴结(箭头),短径约 1.45cm,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C:脉期碘图,5 组淋巴结碘浓度为 1.6mg/ml,标准化碘浓度为 0.314,以 NIC≤0.287 为阈值,断为炎性淋巴结;D:经抗炎治疗 2 周后复查示,5 组淋巴结较前明显缩小。Figure 2:Mediastinal lymphadenitis,M/52Y. A:CT plain scan,the lymph nodes of the group 5 wsolid soft tissue shadow, and the density was even;B: Venous phase image, one lymph node (arrwas seen in the lymph nodes of the group 5, and the short diameter was about 1.45 cm. enhancement scan showed uniform enhancement.C:Venous iodine diagram,the iodine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镱镭;苏志勇;刘方超;姜天烁;赵鑫;丁磊;卞洪谅;;经颈电视纵隔镜对单纯纵隔淋巴结大的诊断[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年05期

2 吴一龙;杨学宁;;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除的20年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年16期

3 苏晓东;王欣;戎铁华;龙浩;傅剑华;林鹏;张兰军;王思愚;温哲盛;马国伟;;纵隔淋巴结清扫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2007年22期

4 葛竹青;徐经薇;;纵隔淋巴结核病1例误诊分析[J];河北医学;2006年04期

5 朱良明,刘凡英,王洲,刘向燕,李前生,孙志钢;cⅠ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廓清范围的临床研究[J];肿瘤防治杂志;2005年11期

6 陆凤娟,马伴吟;伴有纵隔淋巴结巨大病变的霍奇金病诊治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4年02期

7 赵晓菁,周允中;肺癌手术治疗中纵隔淋巴结的外科处理[J];中国肿瘤;2004年10期

8 张云亭;;非小细胞性肺癌纵隔淋巴结的CT[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9年02期

9 罗以;;纵隔淋巴结大小正常的肺癌胸外转移[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89年04期

10 李标;林伟民;李富;王琼育;李凡;;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文昭;吴一龙;;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采样术后辅助放疗的决策分析[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邱大胜;李杰;朱佳;;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潘铁成;郑智;李军;陈涛;魏翔;胡敏;刘立刚;潘友民;赵金平;;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多元回归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胸外科分册)[C];2006年

4 李红;王晓明;徐微娜;;肺癌术前~(18)F-FDG PET/CT检查对纵隔淋巴结外科分期的临床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5 朱正飞;傅小龙;许青;盛华;陈海泉;相加庆;;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纵隔淋巴结区域运动幅度的研究[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明;张国良;彭爱梅;宋小莲;王昌惠;;超声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对纵隔淋巴结的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7 王和平;张铁英;曹恩久;;MSCT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检测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8 吴瑾;于雁;陆海波;;SIL-2R在肺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表达水平的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刘宝东;支修益;许庆生;张毅;苏雷;王若天;胡牧;刘磊;钱坤;;CT和电视纵隔镜在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胸外科分册)[C];2006年

10 陈志军;林涛;张永奎;乐涵波;;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与治疗[A];2009年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衣晓峰 通讯员 周洋洋 杨荟玉;内镜下也可清扫纵隔淋巴结[N];健康报;2019年

2 焦永梅 程松;农垦总医院成功完成全胸腔镜下 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3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 王建璋;肺癌早诊早治[N];保健时报;2005年

4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 支修益;查出癌先别找熟人手术[N];健康时报;2009年

5 王雪飞;抗肿瘤 先查查哪些药最管用[N];健康报;2005年

6 广文;有关咳嗽的常识[N];医药经济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谢立|;呼吸道和乳腺肿瘤放疗地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刘莹;气道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在纵隔肿大淋巴结中的诊断价值[D];郑州大学;2016年

3 张

本文编号:2756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756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9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