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衰弱的多系统疾病。由于症状涉及多个系统,CFS显著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者甚至丧失生活能力。CFS病程较长,患病期间增加了罹患其他疾病的风险并伴随不断增加的经济负担。同时,由于目前CFS病因未明,临床实施的各种治疗方案效果有限,容易引发患者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这种生理和心理症状混杂的病程状态给患者、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CFS患者症状涉及多个系统,人群特征的一致性差,这种疾病异质性对临床诊治的执行和病因学解释研究提出了重大挑战。这一广泛呈现在社区和医疗单位的隐形疾病(Invisible Disease)是前所未有的健康问题,应该受到政府、机构和公众的高度关注。美国CDC和IOM在2012年开始投入专门的力量研究CFS,在流行病学、临床诊治、病因分析等领域开展工作。IOM在2015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估计有8.36万至250万美国人患有CFS,并且大部分还没有被确诊;CFS袭击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种族、族裔和社会经济团体,男性是女性的两至四倍。鉴于CFS症状的异质性及临床诊断的困难,IOM工作组研究者呼吁应采用大数据模式开发一套确保具有CFS诊断需要的全面表征数据,以识别覆盖CFS的各种因素,重点涉及基线信息、行为、症状、病程、生物标志等客观的数据和信息。我国对CFS的关注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报道研究很少,认识不够深入。本研究将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重点探索CFS患者相关生物标志物特点。在观察CFS病例症状、血清学免疫指标、炎性因子变化的基础上引入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手段,以期进一步证实CFS患者的机体异常生理特征和生物标志物,为深入的病因及机制研究及建立临床检测技术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网络调查共纳入CFS患者477人,该人群以男性为主(85.53%),青、中年为主(40岁以下占80.08%),并且已婚者占65.41%,文化程度在大专/本科及以上占59.12%。患者都具有较长的病程,除具有诊断项目症状外,还具有其他相关症状,如舌苔白腻、肌肉跳痛、以及肠鸣腹泻、皮疹、关节弹响、皮肤病变(红肿、结节)、盗汗、口腔溃疡、牙龈萎缩疼痛、肢体麻木,皮下蚁行感、低热、精神症状(心烦气乱,焦虑,抑郁)等,涉及多个系统。患者存在多种症状和体征特点,异质性明显。2.现场调查纳入CFS患者58人,其总体症状特征与网络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症状有急性期和慢性期之分,70%以上急性期前有可疑的感染暴露史,其中不安全性行占60.34%。血清学检测结果发现IgM、IgA和CRP在病例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但PCT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变化,提示CFS病例组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感染或炎症,但这种炎性反应的强度有限。3.进一步通过临床科室会诊、个案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由于症状的异质性以及常规临床检测指标的限制,CFS患者的临床识别比较困难;中医可以识别CFS患者,从中医角度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4.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显示:CFS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多样性指数在组间存在差异,Beta多样性分析、组间样本细菌组间存在差异,多种细菌在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如在属水平上,病例组低于对照组的有埃希-志贺菌属、Lachnoclostridium、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等多种细菌,而高于对照组的有假丁酸弧菌属、Alistipes等多种细菌;LEfSe分析显示其中多种差异细菌(共30个细菌属)具有显著的影响力(LDA3.0),如肠球菌属、假丁酸弧菌属等。5.唾液细菌多样性分析显示多样性指数在组间无差异,Beta多样性分析组间样本细菌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组间差异分析显示多种细菌在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属水平,病例组高于对照组的有梭杆菌属、普式菌属和拟杆菌属等细菌,病例组低于对照组的有嗜血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等细菌,LefSe分析显示其中11个细菌属在组间具有较高影响力(LDA3.0),如碱杆菌属、拟杆菌属、弯曲菌属等。6.口腔菌与肠道菌的比较,两种样本主要菌群变化一致的主要包括:γ变形菌纲、拟杆菌科、拟杆菌属等;丰度变化不一致的包括:巴斯德氏菌目、巴斯德氏菌科、韦荣氏球菌科和嗜血杆菌等。此外,多样性指数在唾液和粪便中的改变也明显不同。从多样性指数、差异细菌的种类以及其分类学的相互关系的相关分析结果可以发现CFS患者的口腔和肠道细菌多样性均具有复杂的变化特征,有一致性特点,也有非一致性特点,但口腔细菌群落的改变总体小于肠道。CFS患者肠道和口腔菌群的变化特点为临床识别和病因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7.基于COG和KEGG功能数据库,采用PICRUSt对群落细菌功能进行预测,基于COG预测的24个大类功能中,粪便有5项功能改变(RNA合成与修饰、核苷酸转运和代谢以及能量的产生和转换功能降低,信号转导机制和胞外结构功能升高),唾液中五项功能(细胞周期、分化与染色体分离和复制、重组与修复功能升高、氨基酸转运和代谢、无机盐转运和代谢和次级代谢物合成、转运、分解功能降低)在组间存在差异。而基于KEGG的分析中,粪便中有4个第一层级功能、13个第二层级功能和唾液中有0个第一层级功能、6个第二层级功能在组间存在差异。这些功能的变化与CFS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疲劳、炎性反应、免疫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然而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181.3;R442.8
【部分图文】: CFS 的患病率迅速上升,在 18 岁时到约 2.5%,最高,后逐步下降[6]。,尽管现有研究案例给予了诊断和症状的定义,义评价每一个患者个体。该患者人群需要定义的技术。工作组研究者呼吁,需要采用大数据开据,以识别覆盖 CFS 的各种因素。研究应重点放基线信息、行为、症状、病程、生物标志等,强数据和信息。的需求,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成立了专门的管hronic Fatigue SyndromeAdvisory Committee,CF人员推广社区 CFS 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识别项进展,向卫生和人类服务部提供咨询和建议[7]。
研究路线流程图
图 2-1 CRP、IgA、IgM 在 CFS 患者和健康对照之间差异比较*水平线表示中位数,组间检验采用曼惠妮特 U 检验表 2-3 参与现场调查的 58 例患者的基本信息特征及分类 例数(%)性别男 40(68.97)女 18(31.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振东;董向荣;;亚健康与慢性疲劳综合征[J];中国水电医学;2007年05期
2 刘芳;罗铨;罗耀辉;罗珺钰;罗恒会;邓琴;;加味灵芝益寿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6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年02期
3 李利;赵淑华;;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9年08期
4 王军;王礼;;推拿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年59期
5 邢含薇;黄碧霞;江莹;郑舟军;龚戬芳;;大学生慢性疲劳综合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观察;2018年20期
6 王洁琼;韩一豪;纳森;宋俊杰;李华南;马菲;;中药及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机制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8年09期
7 仇璐娜;;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研究[J];医学信息;2018年21期
8 赵彩霞;;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现状[J];菏泽学院学报;2018年05期
9 任一鸣;刘超;申国勇;刘颖;罗俊;代妃;池爱平;;渭南市高中生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分布情况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年03期
10 ;锻炼可缓解慢性疲劳综合征[J];养猪;201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太武;慢性疲劳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及人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2018年
2 张二伟;基于“五脏相关”学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病机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钱桂凤;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及对大鼠抗氧化、免疫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黄润楷(Yun Kai Wong);邓氏平衡针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
5 图兰朵·丹尼尔(HEBRAS-DURANDO Danielle);督脉走罐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6 姚韧敏;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7 余有明;循膀胱经弹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张翠珍;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因素、证候规律及疲劳特征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9 唐乐微;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对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认知功能改善的中枢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诸毅晖;电针调整慢性疲劳综合征昼夜节律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赛梦辰;脏腑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年
2 石天宇;孙氏腹针联合电针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冯木森;针刺拔罐治疗脾虚湿困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刘剑樵;眼针结合中药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5 蒋术;针灸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的Meta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6 杨卓文;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7 李清文;平腕立指针刺手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年
8 周一凡;后溪申脉配合改良长蛇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9 任继晗;不同频次长蛇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10 黄莉蓉;改良长蛇灸结合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
2886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886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