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以miR-27a为靶点的多功能自组装纳米基因药物和黄连素自组装纳米药物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6 07:02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尽管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在内的肝癌临床治疗新手段被不断开发并应用,但肝癌患者的获益仍然有限。由于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略,使得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即为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而传统抗肝癌药物(小分子、核酸和蛋白等)靶向性差、副作用大,易导致肝癌的复发,转移和耐药。因此,开发肝癌治疗新策略和新材料已成为目前肝癌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纳米医学的飞速发展,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指出了新的方向。作为纳米医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和纳米医学临床应用的主要工具,纳米载体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纳米载体普遍具有载荷大,易功能化,靶向性好、递送效率高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化疗药物,有机染料,核酸,蛋白质和其他功能性物质的搭载和靶向运输,还可以根据需求增加环境响应释药等提高治疗效率,降低副作用的功能,为实现构建高效低毒的抗肝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此外,基于纳米药物载体设计理论发展而来的无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的出现,不仅降低了与载体相关的副作用的风险,亦为构建新型、高效的化疗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综上所述,我们以...

【文章页数】:13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肝癌的基因治疗
        2.1.1 siRNA的基因沉默机制
        2.1.2 miRNA的基因沉默机制
        2.1.3 miRNA与肝癌的关系
        2.1.4 miR-27a的生物学功能与促癌作用
        2.1.5 FOXO1与PPARγ的生物学功能
        2.1.6 miRNA在肝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2.1.7 基因治疗的常用载体
        2.1.8 量子点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2.1.9 透明质酸与其在核酸递送中的应用
    2.2 肝癌的化学治疗
        2.2.1 纳米医学与肝癌的化学治疗
        2.2.2 无载体药物递送系统及应用
        2.2.3 黄连素的药理活性
        2.2.4 黄连素的抗肿瘤机制
        2.2.5 黄连素的结构改造
        2.2.6 黄连素-纳米载体系统的发展
第3章 担载anti-miR-27a的双荧光多功能纳米自组装体在肝癌诊治一体化中的应用
    3.1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3.1.1 研究目的
        3.1.2 主要研究内容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与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溶液配制
        3.2.4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自组装体anti-miR-27a/QD-HA-PEI的合成与表征
        3.3.2 自组装体的RNA搭载能力与保护能力
        3.3.3 细胞水平研究自组装体的CD44 靶向能力
        3.3.4 自组装体的pH响应释药特性研究
        3.3.5 自组装体结构与荧光“ON/OFF”效应的关系
        3.3.6 细胞水平研究自组装体的抗肝癌作用
        3.3.7 细胞水平研究自组装体的抗肝癌机制
        3.3.8 整体水平研究自组装体的体内肝癌靶向性和生物成像能力
        3.3.9 整体水平研究自组装体的体内抗肝癌作用
        3.3.10 整体水平研究自组装体的体内抗肝癌机制
        3.3.11 整体水平研究自组装体的生物安全性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黄连素自组装体在肝癌治疗中的研究
    4.1 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4.1.1 研究目的
        4.1.2 主要研究内容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与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溶液配制
        4.2.4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黄连素自组装体Ber-MRs的合成与表征
        4.3.2 黄连素自组装体的释药特性研究
        4.3.3 细胞水平评价黄连素自组装体的抗肝癌作用
        4.3.4 整体水平评价黄连素自组装体的抗肝癌作用和生物安全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02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4002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c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