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糊精超分子主客体组装构建基因载体
本文关键词:基于环糊精超分子主客体组装构建基因载体,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基因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在特定的细胞中导入功能性的基因,治疗疾病或者修复由于基因缺陷而导致的功能性障碍。基因治疗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构建高转染低毒性的基因载体,相对病毒性载体,非病毒性载体由于具有低毒性、低成本以及稳定性高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基于环糊精的主客体组装在基因载体中有重要的应用,基因载体的可剪切性会降低载体的毒性,提高转染效率。特殊的形貌如棒状的纳米粒子可以有效促进细胞吞噬。金纳米棒由于吸收波长在近红外区域,使其有光声成像和光热治疗功能。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进行如下课题的研究:1.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在PEG和环糊精自组装形成的准聚轮烷两端聚合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构建可剪切的聚轮烷(SS-PR)。通过与二溴异丁酰溴(BIBB)反应在SS-PR引入更多的引发位点,形成大分子引发剂(SS-PR-Br),通过控制第二步ATRP的时间,构建一系列的准梳状阳离子聚合物(SS-PR-pDMs)。相对于SS-PR, SS-PR-pDMs具有相似的毒性,更强的质粒DNA (pDNA)络合能力、更高的细胞吞噬率和转染效率。此外SS-PR-pDMs更有利于pDNA进入细胞核。本研究表明以可剪切聚轮烷为基体,通过两步ATRP构建准梳状阳离子聚合物是一种有效的提高转染效率的方法。2.为了构建兼具成像和热疗功能的基因载体,以棒状纤维素(CNC)-金纳米粒子(球形颗粒或纳米棒)作为基体。首先构建环糊精为核的阳离子聚合物(CD-PGEA):以BIBB修饰的β-环糊精为引发剂,聚合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并用乙醇胺(EA)功能化修饰。然后在聚乙二醇(PEG)一端引入金刚烷(Ad),另外一端接硫辛酸(LA),作为纳米粒子与阳离子聚合物的中间连接体(Ad-PEG-LA)。通过金硫键和环糊精-金刚烷自组装将纤维素-金纳米粒子与CD-PGEA组装。与CD-PGEA相比,与纳米粒子组装后的载体吞噬率增加,转染效率提高,连接不同形貌的金粒子(球形颗粒或纳米棒)后转染效率接近。连接金棒的载体还兼具光声成像和光热治疗功能,可以有效辅助基因治疗,抑制肿瘤的增长。
【关键词】:基因载体 环糊精 聚轮烷 光声成像 光热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50;TB38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符号说明15-17
- 第一章 绪论17-29
- 1.1 基因治疗17-18
- 1.2 基因载体的分类18-19
- 1.2.1 病毒性基因载体18
- 1.2.2 非病毒性基因载体18-19
- 1.3 质粒运输过程的障碍19-21
- 1.3.1 血液相容性19-20
- 1.3.2 血管通透性20-21
- 1.3.3 溶酶体内的释放21
- 1.4 环糊精主客体自组装21-24
- 1.4.1 含β-CD的主客体自组装22-23
- 1.4.2 主客体自组装纳米载体在基因治疗中应用23-24
- 1.5 诊疗一体化的多功能基因载体24-26
- 1.5.1 成像诊断技术24
- 1.5.2 光热治疗24-26
- 1.6 本课题的意义26-29
- 1.6.1 可剪切的基因载体27
- 1.6.2 多功能的纳米基因载体27-29
- 第二章 基于可剪切聚轮烷构建准梳状阳鼻子基因载体29-53
- 2.1 引言29-30
-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30-32
- 2.2.1 实验药品30-31
- 2.2.2 实验仪器31-32
- 2.3 实验方法32-35
- 2.3.1 合成引发剂Br-SS-PEG-SS-Br32
- 2.3.2 通过第一步ATRP制备可剪切聚轮烷(SS-PR)32
- 2.3.3 通过第二步ATRP制备SS-PR-pDMs32-33
- 2.3.4 聚合物的表征33
- 2.3.5 聚合物/pDNA复合物的表征33-34
- 2.3.6 细胞毒性测试34
- 2.3.7 体外转染测试34
- 2.3.8 细胞内吞效率测试34-35
- 2.4 结果与讨论35-50
- 2.4.1 可剪切基因载体的构建35-36
- 2.4.2 聚合物结构的表征36-39
- 2.4.3 聚合物/pDNA的表征39-42
- 2.4.4 SS-PR和SS-PR-pDMs的可剪切性42-44
- 2.4.5 细胞毒性分析44-46
- 2.4.6 基因转染效率分析46-48
- 2.4.7 细胞内吞效率分析48-50
- 2.5 本章小结50-53
- 第三章 基于有机无机复合纳米颗粒构建多功能基因载体53-77
- 3.1 引言53-54
- 3.2 实验药品和仪器54-55
- 3.3 实验方法55-59
- 3.3.1 纤维素-金纳米颗粒基因载体的制备55-56
- 3.3.2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表征56-57
- 3.3.2.1 CNC-Au NR-PGEA的表征56-57
- 3.3.2.2 CNC-Au NR-PGEA/pDNA的表征57
- 3.3.3 细胞毒性测试57
- 3.3.4 体外转染测试57
- 3.3.5 细胞内吞效率测试57
- 3.3.6 CNC-Au NR-PGEA的光声成像57-58
- 3.3.7 CNC-Au NR-PGEA的光热性能58
- 3.3.8 体外及体内的抗癌实验58-59
- 3.4 结果与讨论59-76
- 3.4.1 以纤维素-金纳米颗粒基体的多功能基因载体的制备59-60
- 3.4.2 CNC-Au NR-PGEA基因载体的表征60-65
- 3.4.3 细胞毒性分析65-66
- 3.4.4 基因转染效率分析66-69
- 3.4.5 细胞内吞效率分析69-70
- 3.4.6 CNC-Au NR-PGEA光声成像70-71
- 3.4.7 CNC-Au NR-PGEA的光热性能71-74
- 3.4.8 光热及基因治疗效果74-76
- 3.5 本章小结76-77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77-79
- 参考文献79-87
- 致谢87-89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89-91
- 导师简介91
- 作者简介91-92
- 附件92-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良成;邓欣荣;魏太保;张有明;;新型芳香聚脲准轮烷的合成与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4期
2 张建;;轮烷分子研究的进展[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翟春熙;黄飞鹤;;准轮烷和轮烷研究新进展[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9年04期
4 孙乐;范晓东;陈卫星;田威;;基于环糊精的(准)聚轮烷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9年04期
5 吴旋;段群鹏;倪梦飞;胡晓玉;王乐勇;;基于柱[n]芳烃(准)轮烷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4年03期
6 徐美芸;章永化;;基于环糊精的线形聚轮烷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5期
7 王乐勇,孙小强,潘毅,胡宏纹;可利用酸碱控制的分子器件:准轮烷的“开”与“关”[J];化学通报;2001年01期
8 席海涛,孙小强,王乐勇,杨杨;可调控准轮烷的合成和开关性能的研究[J];应用化学;2001年05期
9 侯昭升,谭业邦,黄玉玲,张翼,周其凤;侧链准聚轮烷的制备及表征——葫芦脲[6]与聚[4-乙烯基-溴(N-正丁基)吡啶季铵盐]的超分子自组装[J];高分子学报;2005年04期
10 侯昭升,谭业邦,王成威,黄玉玲,周其凤;葫芦脲与主链聚紫精的超分子自组装制备准聚轮烷及其性质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一;陈传峰;;双官能化[3]轮烷的构筑及其聚合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冯增国;童新明;张晓雯;叶霖;张爱英;;利用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对准轮烷进行封端的新型轮烷制备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陈健壮;李永生;;聚乙烯和柱芳烃构建准聚轮烷及其应用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4 王浩;柯晨峰;张衡益;刘育;;单修饰β-环糊精聚轮烷的合成[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慧兰;;环糊精及环[6]聚甘脲新型轮烷超分子[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韩涛;陈传峰;;基于三蝶烯双冠醚的多聚准轮烷[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7 孙旭镯;赵瑞瑞;周琼波;王帅;张海波;周晓海;;不同阴离子对葫芦脲准轮烷结构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廖小娟;陈国颂;江明;;粘土上的准聚轮烷及其所形成的水凝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胡晋川;陈龙;康康;冯文;袁立华;;基于环[6]芳酰胺的准轮烷构筑[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4年
10 金龙一;侯瑞斌;陈铁;尹炳柱;;单氮杂苯并-34-冠-11及其聚轮烷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陈勇;可以控制分子进出 精确治疗有望实现[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韬;基于γ-环糊精非适配单链包结型聚轮烷的制备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段群鹏;基于柱芳烃的准轮烷及用于药物转运的超分子囊泡构筑[D];南京大学;2013年
3 柳平英;[2]-轮烷体系的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D];南京大学;2016年
4 万宁;基于环糊精的两类基因递送载体的构建及其基因转染特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5 侯昭升;准(聚)轮烷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关瑞芳;环糊精基多聚(准)轮烷的制备及表征[D];山东大学;2008年
7 王良成;β-环糊精聚脲准轮烷和β-环糊精聚席夫碱准轮烷的合成与表征[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鹏;轮烷稳定构象与穿梭过程的理论模拟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9 于树玲;β—环糊精聚轮烷的合成、药物负载及抗肿瘤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0 孙书;基于柱芳烃的聚准轮烷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军辉;腺嘌呤修饰柱[5]芳烃的合成及功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薛纹;具有新型拓扑学结构的轮烷—索烃集成结构体的构筑[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熊书翰;基于柱芳烃的动态[1]准轮烷与可调控[2]准轮烷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4 刘园园;含脲基/胍基和磷氧基团的[2]轮烷合成及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5 林静;基于γ-环糊精单链包结聚(准)轮烷的制备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郭爱菊;基于环糊精运动性能的液晶聚轮烷的制备与表征[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冯伟;高强度与光控形状记忆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王鹏;非共价键连接的机械互锁结构聚【2】轮烷的构筑[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李娟;雏菊链及轮烷分子的穿梭运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霍桂飞;柱芳烃为骨架的准轮烷和轮烷的合成和性质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环糊精超分子主客体组装构建基因载体,,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9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469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