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研究后交通动脉的变异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

发布时间:2017-07-03 01:16

  本文关键词: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研究后交通动脉的变异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


  更多相关文章: 后交通动脉 形态变异 三维时间飞跃法 磁共振血管成像 后循环梗死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脑的供血动脉包括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和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脑梗死的梗死灶定位于后循环供血区,包括上段脊髓、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和部分颞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死率约3.6%,严重致残率达18%。后循环脑梗死发生后,虽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改善预后,但遗留神经功能缺损或障碍仍是大概率事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其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对后循环脑梗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部分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病灶与供血动脉病变不匹配,或血管狭窄的影像表现与临床表现不匹配,提示血管解剖变异或侧枝循环影响了脑血流分配代偿,在后循环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后交通动脉是后循环最重要的侧枝动脉,可沟通前后循环的血流,但其常因变异而影响血流代偿,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转归有关。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脑梗死的一级预防越来越受到重视,血管形态变异与脑梗死的关系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特别是应用无创的检查方法排查血管形态危险因素,一直是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医学影像学是活体研究后交通动脉的重要手段,后交通动脉的形态可通过多种影像学方法检测,包括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X线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以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并以形态为基础判断后交通动脉的侧枝代偿功能。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没有电离辐射和颅骨伪影干扰,不但可以进行多序列、多参数成像对后循环脑梗死进行精确诊断,而且可以采用多种技术进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因而逐渐成为在活体上无创、安全、有效地研究后循环组织结构及血液供应的主要方法,使人们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对后交通动脉的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主要使用3种技术方法:三维时间飞跃法、相位对比法及对比增强法。对脑血管特别是后交通动脉成像而言,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操作最简单,图像清晰,重复性好,是目前公认的首选形态学检查方法。本论文以无创的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图像为依据,结合后交通动脉的形态特征对其变异进行临床分型,并研究变异的各临床亚型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寻找血管形态的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2014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第一人民医院行头颅磁共振平扫及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得到776例样本,其中181例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临床确诊后循环梗死者为研究组,另595例无后循环梗死者为对照组。逐一详细复习病历资料,记录样本的性别、年龄、嗜酒、吸烟、肥胖、偏头痛等情况以及家族史、卒中史,并逐一详细记录血压、血糖、血脂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起病6小时内行首次磁共振检查,应用PHILIPS Intera Achieva 1.5T双梯度磁共振成像仪进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血管成像参数:采用T1-FFE序列,重复时间(TR) 26ms,回波时间(TE) 6.9ms,矩阵:576x576,重建体素(REC Voxel MPS) (mm):0.31/0.31/0.50,序列运行时间约5min30s。所得原始数据应用专业的后处理工作站Extended MR Workspace软件进行图像重建,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并绕水平轴和垂直轴旋转180度以便多角度观察,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第一人民医院的PACS系统终端进行血管直径测量和血管形态分析,后交通动脉的评价和测量: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最大信号投影图像上,后交通动脉有明确的起止点,全段血管显像判断为正常,起止点不全或血管断续显像,但原始图像可显示起止点和全段血管考虑为发育不良,血管不显像或不能判断起止点,考虑该血管不存在。仅对判断为正常的后交通动脉进行测量,测量时测量起止点(即开口)和血管干最窄处,记录其算数平均值为测量值。根据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图像,参照大脑后动脉的血供来源,影像上将后交通动脉分为6个亚型,并进一步按后交通动脉的形态特征归纳为4个临床亚型。包括:(1)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时,后交通动脉的血流除了流向同侧大脑后动脉,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流向对侧大脑后动脉或者基底动脉,所谓单侧与双侧后交通动脉的区别可视为有效分流通道大小的区别,可同归于一个亚型,即A型;(2)单侧或双侧胚胎性大脑后动脉时,大脑后动脉血流主要来自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血流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可同归于一个亚型,即B型;(3)单侧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并对侧正常后交通动脉时,后交通动脉的血流可流向同侧大脑后动脉或基底动脉,但不能有效代偿对侧大脑后动脉,因此是另一种亚型,即C型。(4)后交通动脉及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均不存在时,后循环仅由椎-基底动脉供血,前后循环血流不相混,即D型,尸体显微解剖研究显示这是最常见的一个亚型,因此采用D型作为参照组定义分类变量,分析后交通动脉其余变异亚型对后循环脑梗死发病的影响。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 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和后交通动脉形态构成。由于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非正态且方差不齐,故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两组患者的后交通动脉临床亚型、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为自变量,以后循环脑梗死发病为因变量,采用Enter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后循环脑梗死发病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后交通动脉临床亚型作为多分类变量时,以D型(既无后交通动脉,也无胚胎性大脑后动脉)为参照组定义分类变量,采用Indicator法进行比较。统计推断均采取双侧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组(181例):年龄(67.91+11.61)岁,中位年龄68岁,最小值40岁,最大值90岁;男109例,女72例,高血压327例,高脂血症442例,糖尿病362例。对照组(595例):年龄(66.90±10.14)岁,中位年龄67岁,最小值40岁,最大值93岁;男333例,女262例,高血压133例,高脂血症147例,糖尿病108例。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725,P0.001),而年龄分布、性别构成比、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率、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76例中,共检出后交通动脉(包括胚胎性大脑后动脉)581条,其中左侧后交通动脉有285条,最小管径为0.5mm,平均为(1.67+0.47)mm,右侧后交通动脉有296条,最小管径为0.6mm,平均为(1.73±0.47)mm,后交通动脉左右两侧管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74,P=0.002)。研究组中后循环仅由椎-基底动脉供血(后交通动脉或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均不存在)者占71.8%(130/181),而在对照组中占63.2%(376/59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6,P=0.033),提示后循环脑梗死时后循环仅由椎-基底动脉供血者更为常见。在后交通动脉的4个临床亚型中,无论研究组还是对照组,D型(后交通动脉或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均不存在)是最常见的亚型,研究组中B型(单侧或双侧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占24.3%(44/181),而对照组中占13.4%(80/595),进行R×C表的x2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后交通动脉临床亚型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99,P=0.004)。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后交通动脉的临床亚型构成有显著差异(x2=11.406,P=0.010)。对于后循环脑梗死而言:高血压为危险因素(x2=21.085,P0.001),其优势比OR=2.465(95%置信区间为1.677-3.623),高脂血症为危险因素(x2=5.876,P=0.015),其优势比OR=1.706(95%置信区间为1.108-2.628);校正其他因素后,后交通动脉的临床亚型亦为重要的影响因素(x2=11.406,P=0.010),其中B型(仅见单或双侧胚胎性大脑后动脉)为危险因素(x2=4.233,P=0.040),其优势比OR=1.654(95%置信区间为1.024-2.671),提示发生后循环梗死的风险比D型(无后交通动脉,亦无胚胎性大脑后动脉)高65.4%。结论:应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测后交通动脉变异是简单有效的无创方法,特别对于亚健康人群筛查有重要推广价值。后交通动脉的变异常见,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可将繁杂的分型系统整理为4种临床亚型,便于临床分析。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可能是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既无后交通动脉、也无胚胎性大脑后动脉者相比,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风险增大了65.4%。高血压、高血脂可能是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需要积极进行干预,做好后循环脑梗死的一级预防。
【关键词】:后交通动脉 形态变异 三维时间飞跃法 磁共振血管成像 后循环梗死 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R445.2
【目录】:
  • 摘要3-8
  • ABSTRACT8-15
  • 第一章 前言15-20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0-24
  • 2.1 基本临床资料20
  • 2.2 仪器设备和软件20-21
  • 2.3 检查流程与参数21-22
  • 2.4 图像测量、数据获取22-23
  • 2.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23-24
  • 第三章 结果24-28
  • 3.1 临床资料比较24-25
  • 3.2 PCoA形态分析25-26
  • 3.3 Logistic回归26-28
  • 第四章 讨论28-37
  • 4.1 应用于PCoA研究的MRA技术28-30
  • 4.2 PCoA的变异及其分型30-32
  • 4.3 PCoA不同亚型与PoCI的关系32-34
  • 4.4 临床资料与PoCI的关系34-35
  • 4.5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35-36
  • 4.6 研究前景展望36-37
  • 第五章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4
  • 文献综述44-54
  • 参考文献50-54
  • 作者简介及成果54-55
  • 缩略词索引表55-56
  • 附图56-64
  • 致谢64-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昆明 ,吴运泉;后交通动脉导常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85年06期

2 李海龙;杜贻庆;魏如同;周晓坤;;右侧后交通动脉缺如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1年06期

3 黄胜平;冯文峰;漆松涛;张嘉林;方陆雄;;经前、后交通动脉栓塞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3年04期

4 杨雷霆,朱贤立,黄玮,肖绍文;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年10期

5 胡永光;杜奇勇;刘旭东;代天军;;胎儿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J];西部医学;2011年07期

6 杜贻庆,谢应波,莫万彬,蒋常文,唐景峰,骆耐香,阳永东;翼点入路对大脑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应用解剖[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7 冯文峰;王刚;张国忠;李明洲;何小艳;张龙;漆松涛;;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交通动脉主干动脉瘤一例[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1期

8 王鸿生;武永康;秦洪;彭爱军;;显微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年23期

9 张戈;马廉亭;秦尚振;龚杰;李俊;刘征;黄成;肖炳祥;;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附318例报告)[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年12期

10 李良;莫大鹏;张莹;;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瘤夹的选择和应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江华;吕明;杨新健;吴中学;;通过后交通动脉补救性栓塞颈动脉海绵窦瘘一例(英文)[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罗祺;王宏磊;许侃;吴中学;王柏;;支架辅助下前后循环联合入路血管内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漏斗扩张破裂出血一例并文献复习[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罗祺;;支架辅助下前后循环联合入路血管内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漏斗扩张破裂出血一例并文献复习[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围;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研究后交通动脉的变异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2 宋海民;后交通动脉池及膜性结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3 李伟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微动脉瘤的诊治[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研究后交通动脉的变异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


  更多相关文章: 后交通动脉 形态变异 三维时间飞跃法 磁共振血管成像 后循环梗死 危险因素




本文编号:511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511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7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