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基于脉搏波传输时间的连续血压估计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11:16

  本文关键词:基于脉搏波传输时间的连续血压估计算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连续监测 脉搏波传输时间 外周血管阻力


【摘要】: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一个重要的风险因子。临床上通常采用袖带式血压计测量血压,测量过程中需要对袖带进行充放气,给受试者带来不适,不适合于长时间血压监测。同时,这种血压计获取的是受试者在临床环境的偶测血压读数,不能完全代表其真实的血压水平。临床实验表明,相比临床血压,24h动态血压监测尤其是夜间血压是更好的风险因子,能够有效地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研究无袖带式血压测量方法进行连续血压测量对健康监测意义重大。脉搏波传输时间,通常定义为心电图R波到同一心搏周期内光容积脉搏波某个特征点的时间间隔,已经在过去的一些研究中用于无袖带式血压估计,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探讨在实验室环境下短时间内的血压估计,没有实现连续监测。本文首先研究了基于脉搏波传输时间的血压估计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脉搏波理论和生物特征优化的血压估计算法,之后在运动状态及更长的时间段内进行算法验证。其次,本文还通过对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对比实验验证高血压患者的机体性能改变和服用降血压药物对血压带来的影响。本文先对10名实验对象进行了多组每搏血压的连续估计,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之后通过对28个人的静息和运动状态下对比实验,验证了算法对于不同生理状态的估计效果,并且发现基于生物特征量补偿的优化算法表现更为突出。以上两项实验均得到了较为理想的估计误差结果,完全满足美国医疗促进学会制定的电子血压计标准,即血压计的误差小于5±8mm Hg,本文的算法适用于静息状态下及运动后健康人群的血压连续监测。另外我们还对90名受试者(45名健康受试者,45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超过两周的跟踪测试,发现高血压患者血管特性的改变对血压的估计有较大的影响,且服药的规律性也会导致差异,本文的血压算法适用于轻至中度高血压患者,不适用于重度高血压及血管病变者的血压监测。
【关键词】:连续监测 脉搏波传输时间 外周血管阻力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R443.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 1.2 连续血压测量方法综述10-14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14-16
  • 第2章 PTT估计血压的理论基础16-26
  • 2.1 引言16
  • 2.2 血压的形成与调节16-19
  • 2.2.1 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16-18
  • 2.2.2 血压的调节机制18-19
  • 2.3 血压连续测量的参数及标准19-22
  • 2.3.1 动态血压参数19-21
  • 2.3.2 血压测量设备的国际标准21-22
  • 2.4 脉搏波传输时间的获取22-25
  • 2.4.1 脉搏波及其光描记方法22-23
  • 2.4.2 心电信号的特征和采集23-24
  • 2.4.3 脉搏波传输时间的计算和筛选24-25
  • 2.5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基于生物特征优化的血压估计算法26-42
  • 3.1 引言26
  • 3.2 心电及脉搏信号的处理26-31
  • 3.2.1 心电信号的处理26-30
  • 3.2.2 脉搏信号的处理30-31
  • 3.3 基于PTT的血压算法及其优化31-37
  • 3.3.1 血压的标定31-32
  • 3.3.2 血压估计算法的优化32-37
  • 3.4 算法的每搏估计验证37-41
  • 3.4.1 实验方案设计37-38
  • 3.4.2 实验结果分析38-41
  • 3.5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基于PTT的血压优化算法的评估42-53
  • 4.1 引言42
  • 4.2 基于静息和运动状态的血压估计算法评估42-47
  • 4.2.1 穿戴式设备实验设计43-44
  • 4.2.2 实验结果分析44-47
  • 4.3 基于健康人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估计算法评估47-52
  • 4.3.1 实验方案设计47
  • 4.3.2 实验结果分析47-52
  • 4.4 本章小结52-53
  • 结论53-55
  • 参考文献55-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1-63
  • 致谢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一山;贾晓波;崔长奎;肖晓春;;动脉中脉搏波传播分析[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529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529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8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