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高场强磁共振在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7 08:07

  本文关键词:高场强磁共振在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血管造影 炎症反应 巨噬细胞 T淋巴细胞


【摘要】: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瘤的瘤顶高、瘤体宽等形态参数以及其与周边组织结构关系是手术方案设计的重要参考信息。时间飞跃法(Time of flight, 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磁共振动脉血管显影方法,特别是高场强磁共振(High resolution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的出现,使其对动脉瘤的显影已经达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及CT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相媲美的效果,并且结合高分辨扫描技术,还可清楚显示动脉瘤壁形态及瘤腔内血栓。随着MRA和CTA等影像检查的普及,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UIA)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虽然其破裂后致残、致死率很高,但总体终生破裂风险不到2%,而预防性手术本身具有高达1.5%的死亡率及10%的致残率。炎症反应在动脉的破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能正确地评估动脉瘤壁的炎症反应,无疑可以预测动脉瘤的破裂风险,防止过度预防性治疗。目的:1.采用3D-slicer软件对颅内动脉瘤MRA数据进行重建,评估其形态评估的有效性;2.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对高分辨率MRI上动脉瘤壁增强显影部分进行炎症细胞标记,研究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对收治的患有大型或巨大型UIA的患者行MRA和MSDE检查,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3D-Slicer软件,采用“Editor”模块进行重建、融合,和DSA匹配角度进行瘤顶高及瘤体宽测量;用运动致敏驱动平衡序列(Motion-sensitized driven equilibrium, MSDE)数据描绘出IA中血栓三维形态,并与TOF MRA进行融合,根据术中患者实际手术体位对融合图像进行角度调整匹配动脉瘤实际手术视野角度,验证本研究中三维重建对动脉瘤腔内血栓有无及部位评估的准确性;第二部分根据增强MRI(Contrast enhance HRMRI, CE-HRMRI与非增强HRMRI对比了解动脉瘤壁增强与不增强部分,并采用3D-slicer软件在CE-HRMRI各层面标记动脉瘤壁增强部分,对应留取增强与不增强部分动脉瘤壁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结果:第一部分瘤顶高测量方面,DSA测量均值16.35±403mm, MRA测量均值16.36±4.13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5,p=0.863):瘤体宽测量方面,DSA测量均值16.09±6.23mm, MRA测量均值16.03±6.20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8,p=0.512)。第二部分瘤壁增强与不增强部分阳性细胞计数比较,CD4阳性细胞计数,增强部分(13.69±3.52)个,不增强部分(5.81±2.56)个,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22,P=0.000):CD68阳性细胞计数,增强部分(12.63±2.92)个,不增强部分(4.31±1.66)个,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914,p=0.000)。结论:13D-slicer MRA重建与DSA两种测量方法对于评估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瘤顶高、最大横径方面具有等效性;23D-slicer重建动脉瘤可多角度旋转,术前提供给临床医生更直观、全面的影像资料,有助于手术方案设计;3.3D-slicer软件可提高动脉瘤壁标本留取的精确性;4.增强部分动脉壁具有退行性改变:血栓附着、空泡应变性、内弹力层断裂等;5.CE-HRMRI上动脉瘤壁增强部分较不增强部分炎症反应强烈。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血管造影 炎症反应 巨噬细胞 T淋巴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R445.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前言9-14
  • 参考文献11-14
  • 第一部分:3D-Slicer软件重建MRA对颅内动脉瘤形态的评估及应用14-28
  • 引言14
  • 1. 资料与方法14-17
  • 3. 结果17-19
  • 4. 典型病例19-23
  • 5. 讨论23-25
  • 6. 结论25-26
  • 7. 参考文献26-28
  • 第二部分:高分辨率磁共振动脉瘤壁增强显影与炎症反应关系的研究28-43
  • 引言28-29
  • 1. 资料与方法29-33
  • 3. 结果33-34
  • 4. 图例34-37
  • 5. 讨论37-39
  • 6. 结论39-40
  • 7. 参考文献40-43
  • 综述43-61
  • 参考文献51-61
  • 附录:英文缩略语词表61-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科学家发现调节人体炎症反应新机制[J];中国科技产业;2007年08期

2 ;健康老人抑郁症状与炎症反应相关[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04期

3 唐宏;;炎症反应 中国科学家谈科学[J];科学观察;2009年04期

4 张荧荧;李渊越;韩家淮;;炎症反应,健康卫士还是癌症帮凶?[J];中国基础科学;2012年02期

5 ;发展炎症反应概念——哺乳动物抗菌肽及其基因表达调控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08期

6 段金成;丁志峰;和红兵;;炎症反应介质对炎症影响机制的探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年S2期

7 彭代智;;烧伤后炎症反应的病因、分子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烧伤杂志;2005年06期

8 李成龙;屠伟峰;;炎症反应在胃黏膜防御中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9 赵红梅;阮海华;;不同盐离子对单核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10 吴锦鸿;许国根;徐芝君;徐远胜;顾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勇;;炎症反应的研究现状与未来[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肿瘤和免疫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欧阳文;何慧娟;王意;;围术期炎症反应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英文)[A];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张卫茹;侯凡凡;刘尚喜;郭志坚;周展眉;;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的炎症反应[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濮红梅;尹忠诚;刘秉成;李胜开;冯锦红;;血液透析患者血清IL-10与炎症反应及营养状况的关系研究[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陆志伟;黄慧;姜纯国;徐作军;;辅助性T淋巴细胞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关系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俞佳;王仲;;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与炎症反应[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周晓艳;徐营营;谢兆宏;许继平;毕建忠;;炎症反应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8 张会云;崔克亮;曹书华;;炎症反应,凝血机制与MODS的发病机理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第五届全国危重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燕艳丽;邱海波;杨毅;许红阳;王丽;孙辉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家兔肺部及肺外器官炎症反应的变化[A];第六届全国危重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周晓艳;徐营营;谢兆宏;许继平;毕建忠;;炎症反应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一唯邋记者 王春;我科学家发现调节人体炎症反应新机制[N];科技日报;2007年

2 王蔚;我国科学家发现调节人体炎症反应新机制[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记者 徐瑞哲;第三者“插足”抑制炎症反应[N];解放日报;2007年

4 记者白毅;炎症反应中淋巴结重塑新机制被揭示[N];中国医药报;2011年

5 记者 耿挺;寻找炎症反应蛋白[N];上海科技报;2007年

6 信文;“IL-10”蛋白调节炎症反应[N];医药经济报;2002年

7 知陶;把炎症反应排除在外[N];医药经济报;2002年

8 韩秀霞;Capase-12蛋白参与炎症反应[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范晓艳;免疫系统“出错” 救星变灾星[N];医药经济报;2003年

10 高春东;软组织挫伤用抗生素无效[N];大众卫生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二珍;HMGB1在PRRSV感染中的作用及Glycyrrhizin抗PRRSV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2 韦超;GIT2抑制TLR介导的炎症反应[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3 杨潇;草鱼白细胞介素1β诱导表达的负调控机制及其在炎症反应中的意义[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王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调控NLRP3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赵力;MiR-214与腺苷A2A受体相互调控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6 NURULIARIZKI SHINTA;[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7 张宇丝;汉滩病毒感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因子的产生及诱发炎症反应的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8 吴越;载脂蛋白E及其拟肽COG1410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9 张兵;Mer受体酪氨酸激酶调控脂磷壁酸诱导的炎症反应及在金葡菌吞噬中的作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10 李吉林;Toll-like receptor2/4在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炎症反应调控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要萌萌;Mdx小鼠骨骼肌中炎症反应和mpeg1的表达[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曹春琪;麦冬不同部位对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及其物质基础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穆卫涛;LPS诱导鸡几个炎症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4 赵兰婷;NOTCH信号通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陶丽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激动剂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6 何文;PAK4在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介导神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7 李园园;类泛素折叠修饰蛋白在内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6年

8 张泽宇;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及心脏功能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9 王华伟;高场强磁共振在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10 徐士欣;活化血小板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炎症反应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80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580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1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