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变应原sIgE的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测定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09:10

  本文关键词:变应原sIgE的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测定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变态反应 纳米磁微粒 化学发光法 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


【摘要】:目的建立用于临床变应原检测的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并验证其灵敏度、准确度、特异性、重复性以及稳定性等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一种准确、快速、同时可针对多种变应原检测且适合我国患者应用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选择临床发病率高且病情较严重的变应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信噪比的评估方式确定化学发光底物液试剂的最佳浓度、合适的免疫反应条件、合适粒径的纳米磁微粒和链霉亲和素磁微粒最佳工作浓度以及生物素化变应原最佳使用浓度以及HRP标记鼠抗人IgE最佳工作浓度;根据WHO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分级标准选择标准曲线合适的浓度范围;根据“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指导原则”对所建立方法的性能进行评价;并依据“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对此方法进行临床评估。结果1化学发光反应体系中:发光底物A液中鲁米诺浓度为0.4mg/ml、发光底物B液中过氧化氢脲浓度为0.2mg/ml。此发光反应体系对HRP的敏感性很高,可检测到HRP的最小量为0.01ng/ml。在免疫反应中,加入底物A液和B液后室温避光反应5分钟检测,但在5-30分钟内检测数值均有效。2研究课题采用二步法,且每一步最佳的免疫反应条件为37℃孵育15分钟。3纳米磁微粒选择粒径100nm用于此研究课题效果最好,链霉亲和素磁微粒的最佳工作浓度为2.5μg/ml;12种生物素化变应原分别具有最佳使用浓度;鼠抗人IgE-HRP的最佳工作浓度为0.25μg/ml。4根据临床需求研究课题选择0.35~100IU/ml范围作为标准曲线。5研究课题所建立的变应原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性、重复性以及稳定性均符合国家对体外诊断试剂的要求。6根据1202例临床试验结果,所研究方法与目前Uni-CAP结果的诊断一致率在90%以上,而且通过本次临床试验可知蒿属花粉和户尘满是我国最主要的致敏变应原。结论1建立了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法,且其灵敏度、准确度、特异性、重复性及稳定性均达到了设计的要求,符合国家规定,更能满足临床需求。2通过临床试验可知所建立的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可代替昂贵的国外进口产品在国内临床应用;由于本研究完全使用国内原料,更适合中国变态反应疾病患者诊断,而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反应时间快。3通过临床试验确定了蒿属花粉和户尘螨是我国变态反应患者中发病率最高的变应原。
【关键词】:变态反应 纳米磁微粒 化学发光法 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93.1;R446.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英文缩略表10-11
  • 引言11-14
  • 第1章 实验研究14-54
  • 1.1 实验材料14-15
  • 1.1.1 主要材料14-15
  • 1.1.2 仪器设备15
  • 1.2 研究方法15-27
  • 1.2.1 生物素标记变应原及最佳工作浓度研究15-19
  • 1.2.2 HRP标记鼠抗人IgE最佳工作浓度研究19-20
  • 1.2.3 纳米磁微粒选择及最佳工作浓度确定20-21
  • 1.2.4 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标准曲线确定21
  • 1.2.5 化学发光免疫反应体系研究21-23
  • 1.2.6 免疫反应条件研究23-24
  • 1.2.7 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性能评估24-25
  • 1.2.8 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法临床评估25-27
  • 1.3 实验结果27-47
  • 1.3.1 生物素标记变应原及最佳工作浓度结果27-30
  • 1.3.2 鼠抗人IgE-HRP最佳工作浓度结果30
  • 1.3.3 纳米磁微粒选择及最佳工作浓度实验结果30-31
  • 1.3.4 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标准曲线实验结果31-35
  • 1.3.5 化学发光免疫反应体系研究结果35-38
  • 1.3.6 免疫反应温度和时间研究结果38-39
  • 1.3.7 性能评估实验结果39-45
  • 1.3.8 临床样本统计分析结果45-47
  • 1.4 讨论47-49
  • 1.5 结论49
  • 参考文献49-54
  • 第2章 综述 变应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54-66
  • 2.1 变态反应概述54-56
  • 2.1.1 变态反应简介54
  • 2.1.2 变应原简介54-55
  • 2.1.3 Ⅰ型变态反应致病机制55-56
  • 2.1.4 Ⅰ型变态反应引起疾病56
  • 2.2 目前国内外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研究进展56-60
  • 2.2.1 体内检测方法57-58
  • 2.2.2 体外检测方法58-59
  • 2.2.3 目前特异性IgE产品应用近况59-60
  • 2.3 变应原sIgE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概述60-62
  • 2.3.1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简介60
  • 2.3.2 纳米磁微粒简介60-61
  • 2.3.3 化学发光简介61
  • 2.3.4 本研究优势61-62
  • 参考文献62-66
  • 结论66-67
  • 附录A 检测项目中文名称与编码对照表67-68
  • 附录B 溶液配制68-70
  • 附录C 临床试验数据汇总70-72
  • 致谢72-73
  • 导师简介73-74
  • 作者简介74-75
  • 学位论文数据集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阮星星;周祥福;;碳包膜纳米磁体作为热疗材料的运用[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08年02期

2 欧陕兴,肖湘生,赖晃文,冼江,杨静,王江涛,苏增贵;纳米磁诱导肝癌Hep-6细胞凋亡实验研究[J];广东医学;2003年12期

3 阳兵;张晓冬;唐劲天;;肿瘤纳米磁感应治疗技术发展现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年10期

4 ;六合通脉纳米磁能裤 一通百通[J];农村百事通;2013年12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晨宏;刘克良;;甲氨碟呤纳米磁球的化学键联方式与药物毒性的关系[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詹文山;;前言[A];第四届全国磁性薄膜与纳米磁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张浩;黄荣进;蔡方硕;徐向东;李来风;;超导磁分离污水处理系统中纳米磁种子材料的制备和表征[A];第八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暨中国航天低温专业信息网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小磊;杨秀荣;;3D纳米磁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曹长乾;蔡W,

本文编号:666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666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5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