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ANA与抗ENA抗体谱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

发布时间:2017-08-14 01:30

  本文关键词:ANA与抗ENA抗体谱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抗体 抗核 抗体 抗可溶性抗原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和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谱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将78例SLE确诊患者纳入研究作为SLE组,将60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其他AID组),将55例健康者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LIA)对ANA和抗ENA抗体(抗-ENA)谱进行检测。结果 SLE组和其他AID组的ANA和抗-EN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RNP/Sm、Sm、dsDNA、Nuc、His和Rib 6项抗体指标在SLE组与其他AID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ENA中,对SLE诊断的特异度较高的指标有:Sm(98.33%)、His(96.67%)、Nuc(96.67%)、dsDNA(96.00%)、Rib(95.00%);敏感度排序靠前依次为:SSA(64.10%)、Ro-52(52.56%)、nRNP/Sm(48.72%)、Nuc(43.59%)、dsDNA(42.30%)、Sm(34.62%);同时满足特异度强且敏感度较高的指标为:nRNP/Sm、Nuc、dsDNA、Rib、Sm、His。5种联合检测模式中,ANA+dsDNA+Nuc模式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ANA和抗-ENA谱可以提高SLE诊断的确诊率,减少漏诊、误诊,对SLE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病情监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单位】: 绵阳市中心医院;
【关键词】红斑狼疮 系统性 抗体 抗核 抗体 抗可溶性抗原 诊断
【分类号】:R593.241;R446.6
【正文快照】: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炎症为突出临床表现的,多因素引起的,累及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B淋巴细胞活化,血液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目前,检测自身抗体的主要方法是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线性免疫印迹法(LIA)。这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可以准确、及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陆晓东;单小云;赵硕;杜红卫;薛亚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核抗体谱聚类分析初探[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年08期

2 谌晓燕;陈艳;张银辉;王霓;吕春兰;;ANA、抗dsDNA抗体和抗ENA抗体谱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年09期

3 李惠;廖湘平;陈香文;邹琴;肖华;;系统性红斑狼疮158例ANA荧光核型与ANA谱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年04期

4 龚淑琪;徐江霞;邓连瑞;龚初平;徐志华;;血清抗核小体抗体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相关性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年05期

5 李湘英;;5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SL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6 王娴默;肖林;范文;张家均;雷鸿斌;黄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ANA谱检测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华强;李婉怡;吴茜;陈曦;杨俊宇;;ANA与抗ENA抗体谱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年06期

2 朱华强;;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自身抗体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7年01期

3 蒋伟光;孙晓娜;;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与体液免疫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6年29期

4 夏玲玲;;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联合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年S2期

5 陈展泽;戴伟良;邱志琦;梁碧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期血清中的抗核抗体不同模式表达的探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6年07期

6 苏文芳;郑振光;;免疫学抗体联合检验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6年03期

7 许鸿昌;;抗核抗体、抗-ds-DNA、抗-sm、抗核小体联合检测对SLE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6年07期

8 陈英杰;曹令仪;雷泽洪;冯武超;钟玉琼;;ANA联合dsDNA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相关性和敏感性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5年12期

9 王晔恺;俞琳;罗雯斌;李翊卫;梅佩玉;姚燕珍;;96例抗核抗体滴度阳性患者抗核抗体谱聚类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年14期

10 杨斌;白顺;薛耀华;覃晓琳;吕萍;曾维英;郑和平;;219例抗核抗体阳性红斑狼疮患者TRUST试验结果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5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方英;;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查抗核抗体与可提取的核抗原谱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04期

2 颜宏华;张新伟;解茂阳;谢圣高;陈娟;;九项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19期

3 李锦荣;梁玉全;何秋贤;苏惠冰;;抗核抗体、抗双链-DNA及核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诊断的价值[J];黑龙江医学;2010年12期

4 高玉洁;郭鹤;赵高阳;牛广华;刘铁峰;;免疫印迹法检测ENA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5 王梅芳;;抗ds-D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03期

6 牟君成;陈联;王文昕;杨晓匿;;ANA、抗ENA抗体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病诊断的意义[J];重庆医学;2009年18期

7 陆晓东;成海龙;潘红宁;张文生;葛建民;严建国;;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ANA、ENA多肽谱及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的意义[J];山东医药;2009年20期

8 彭俊华;张华欣;齐心亮;薛荣利;樊红艳;;14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自身抗体和常规检查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9 姜烈君;罗焰芳;;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11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核抗体谱结果分析[J];内科;2008年04期

10 陈兴国;张小利;刘春燕;曹继伟;杜同信;王自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dsDNA抗体的表达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学恩;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0年16期

2 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年01期

3 尹培达;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J];新医学;2000年01期

4 谢可锋,曹建春;数病并存非真相 一元分析得确证──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误诊经过[J];新医学;2000年09期

5 张强,苏明,朱永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4小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6 李蔚林,李东辉,孙淑萍,孟红珍,刘军,李伟玲;高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08期

7 蒋天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少见表现与误诊[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3期

8 张秋生,崔惠敏,叶任高;老年人系统性红斑狼疮62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9 蔡绥,郑敏,孙国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amm-Horsfall蛋白 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10 兰海梅,刘晓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丁丁;杨正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陈勇;楼燕如;忻霞菲;王庭辉;黄华;周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顾越英;;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冯琴;纪超;杨波;毕志刚;;40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剑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预防和调护[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江必明;王静;;气溶胶生物电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治疗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7 杨金英;李贵安;;系统性红斑狼疮五年随访[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张广中;王萍;蔡念宁;陶毅;孙丽蕴;;40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情况分析[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林冰;吴东海;王丽英;曹慧颍;张政新;刘艳秋;;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分析比较[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孙铀;张凤山;;1995-2005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因素回顾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6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倩;MiR-155通过调控S1pr1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蕊;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浆microRNA表达谱筛查与验证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吴昊;系统性红斑狼疮中MDSC通过产生Arg-1促进Th17细胞分化和疾病进展[D];吉林大学;2016年

4 吴言为;青蒿素衍生物SM934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6年

5 钱君岩;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队列及生物标志物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6 王紫倩;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长期预后[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7 李敏;A20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模型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8 伍洲炜;常见诱发因素加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王红英;超声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陈志强;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烨;TLR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对肾脏损伤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华梁;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李连连;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汪晓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u樗乇泶锛捌溆隒D4~+CD25~+Foxp3~+Treg细胞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郭颖;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王国芬;滋阴降火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评价及其对细胞因子IL-10、IL-18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武敏;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车国柱;Th1/Th2及Th17/Treg平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前后变化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杨金华;CD19~+CD5~+B细胞、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邸宇姿;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70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670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a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