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白细胞血液成分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效果评价
本文关键词:去白细胞血液成分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发生率的实际效果。方法回顾本站2011-2015年度发给1家医疗机构临床输注合格血液成分共计70 981袋,其中:未经去白细胞的血液成分22094袋,经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48 887袋,根据回报《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统计输血反应情况,对比分析两组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去白组血小板、血浆、红细胞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19%、0.02%、0.06%,未去白组分别为2.25%、0.07%、0.43%,两组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去白组血小板、血浆、红细胞、冷沉淀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6%、0.57%、0.09%及0.09%,未去白组分别为3.60%、0.89%、0.46%、0.40%,两组间过敏反应发生率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去白血液成分能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及过敏反应发生率。
【作者单位】: 文山州中心血站;
【关键词】: 白细胞去除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基金】:文山州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项目支持(文科创人培办发〔2015〕1号)
【分类号】:R457.13
【正文快照】: 国内外输血界公认,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输注容易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白细胞相关病原体感染等输血不良反应[1],所以,多数血液中心或血站在常规推广应用滤白技术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目前,国内多数文献报道仅反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威,李春义;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J];小儿急救医学;2001年03期
2 范垂姝;李尊严;金海甲;石建宏;栾静;;输血不良反应及其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4年19期
3 叶汉深;林俊华;张普山;陈漫标;;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分析[J];广州医药;2006年01期
4 霍军;王金枝;;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及预防[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年02期
5 石光;;输血不良反应及相关疾病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年03期
6 李彩芳;;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7年08期
7 吴晓君;施宜;杨秀凤;;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7年04期
8 李日华;;输血不良反应99例的回顾调查[J];广西医学;2008年12期
9 任艳丽;李春华;陈金美;;57例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9年02期
10 蒋俊煌;林素霞;严俊;;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春华;单茗;任艳丽;;输血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建立[A];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04年
2 林甲进;朱碎永;;输血不良反应回顾分析[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许德义;张哲;彭明喜;董国飞;庄立;朱兴德;张朝云;倪建萍;高家良;马幼丽;徐冉行;;输血不良反应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调查[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4 王学谦;;输血不良反应反应的几种类型及其机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崔红霞;段荣花;张爱淑;高文丽;;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及应对[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 兰炯采;陈静娴;孙先玲;;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三步”分析诊断实验[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7 冯祖桢;;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全血输血及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滕方;我国输血不良反应现状调查及预防控制策略措施探讨[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严莎;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改进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96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996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