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刻板印象_彝族大学生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族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大学》 2013年
彝族大学生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实验研究
陈小琴
【摘要】:刻板印象威胁指的是一种心理困境,当被刻板化群体处于一种可能会应验内群体消极刻板印象的情境中时,个体担心自己的不良表现会强化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同时也担心他人会用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来看待和评价自己,因而会产生一种受威胁的体验(SteeleAronson,1995).国外的大量研究证实,刻板印象威胁会对行为和心理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国内关于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有为数不多的研究者对数学领域中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进行了考察,而较少有研究者对民族刻板印象威胁效应进行研究。Brown和Day(2006)的研究发现,在标准威胁和高威胁情境下,非裔美国学生的认知能力测试成绩要显著低于白人学生,而在不受威胁的情境下,非裔美国学生和白人学生的表现一样好,并据此推测一定程度上认知能力测试中的种族差异不在于种族本身,而在于社会情境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学业表现方面存在一些差异,那么国外的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可否用于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呢?倘若国外的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也适用那么其作用机制又是如何呢?本研究设计了四个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实验一在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刻板印象解释偏差问卷,通过对131名在校大学生(其中彝族71名,汉族60名)的调查研究发现,学业方面的民族刻板印象是内隐存在的,不管是彝族大学生还是汉族大学生都倾向于认为“汉族学生较彝族学生更擅长学习。 实验二考察民族刻板印象的启动对彝汉大学生认知能力测试成绩的影响。采用2(民族:汉族、彝族)×2(威胁条件:有、无)的双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因变量为高级瑞文推理测验分数、刻板印象威胁检验分数、测验难度评价。结果表明,当启动学业表现方面的民族刻板印象时启动组会报告存在更大程度的民族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启动效应;在威胁条件下,彝族大学生的瑞文推理测验分数要显著低于控制组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而在无威胁条件下彝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在瑞文推理测验上的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汉族大学生在两种条件下差异不显著。 实验三考察民族刻板印象的启动对彝汉大学生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采用2(民族:汉族、彝族)×2(威胁条件:有、无)的双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工作记忆容量、刻板印象威胁检验。研究显示,当强调工作记忆容量能高度预测个体智力时,启动组会认为两者存在更高的相关;在威胁条件下,彝族大学生回忆的英文字母数要显著低于控制组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而在无威胁条件下彝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回忆的英文字母数不存在显著差异;汉族大学生在两种条件下回忆的字母数差异不显著。 实验四在实验二和实验三的基础上对工作记忆容量在刻板印象威胁效应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威胁条件:有、无。因变量为工作记忆容量、瑞文高级推理测验分数、工作记忆知觉程度。结果显示,工作记忆容量在刻板印象威胁对认知能力测试成绩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综合以上四个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在学业方面,大学生存在显著的内隐民族刻板印象,即汉族学生比彝族学生更擅长学习,且不存在民族差异,不管是汉族学生还是彝族学生都认为汉族学生比彝族学生更擅长学习。 (2)启动民族刻板印象时(告知被试该测验存在民族差异),对彝族学生的认知能力测试成绩有消极影响,对汉族学生的认知能力测试成绩无显著影响。 (3)启动民族刻板印象时(强调工作记忆容量与智力相关性)降低了彝族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而对汉族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无显著影响。 (4)工作记忆容量在刻板印象威胁对认知测试成绩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5.5;G44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滕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2 吴镝;郭成;冉红琼;;自我肯定对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罗苏梅;徐文明;;大学生数学刻板印象威胁实验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2年05期
4 连淑芳;刻板印象的自动过程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5 阮小林;张庆林;杜秀敏;崔茜;;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6 张晓斌;王沛;;刻板印象威胁发生机制:认知神经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峰;蔡文伯;;公平与效率视角下的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邓淑娇;;中美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比较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3 游晓琼;从文化的“动”与“静”重释“文化定型”[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张华东;;刻板威胁的概念、范式及效应述评[J];大家;2012年11期
5 龙鹏;;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中的民族倾斜政策反思[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谢菲;;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少数民族入学优惠政策[J];经营管理者;2010年11期
7 张善鑫;刘旭东;;少数民族教育公平问题探析——一位校长的教育人类学口述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1期
8 史林溪;;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对男女数学成绩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14期
9 刘额尔敦吐;陈·巴特尔;;台湾高校招生原住民倾斜政策及其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5期
10 吴永忠;李浩泉;;论民族识别理论与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的制定[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钟;姜永志;;区域刻板印象的心理学实证研究——以甘肃和内蒙古原著居民为研究对象[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吴廷俊,郑玥;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解析[J];当代传播;2004年05期
3 魏国英,陈雪飞;家庭文化对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01期
4 许庆豫;试论教育平等与教育分流的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3期
5 杜秀芳;国外刻板印象研究新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6期
6 李凤兰,郑晓边;人际认知中的性别刻板印象[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杨芳;关于中学生数学观的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易翠枝;;独生子女政策对教育性别差异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04期
9 马芳;;内隐数学观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初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宋太成;民族预科教育简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艳;丁道群;;人际认知中刻板印象激活和应用的影响因素剖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1期
2 王美丽;;师范院校女研究生成就动机状况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3 刘珍珍;;女性新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从“李宇春现象”看传媒影响下的女性形象[J];民族艺术;2006年02期
4 程慧君;孟红;;儿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4期
5 马飞;;从几部大片看好莱坞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张艳红;佐斌;;情绪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测量[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7 索向兴;教师必须克服对学生的认知偏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殷明;;社会发展与中学生的双性化性度取向[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9 康初莹;;电视广告中人物角色表现的刻板印象调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黄约;;歧视性“性别刻板印象”的伦理探究及干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孫旻暐;林秀珍;邱敏綺;王瑞興;蘇完女;;華人社會中的刻板印象與接觸假說確定——以臺灣大學生為樣本[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王彭;葛国宏;严建雯;张红;;大学生独生子女刻板印象及其内-外群体效应[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连淑芳;;刻板印象的研究溯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沛;;刻板印象与社会情景因果建构的相互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张陆;佐斌;;IAT在测量刻板印象中的属性类别标签效应[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隋毅;车宏生;陈慧;;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唐程艳;杜秀芳;王颖霞;;内、外群体刻板印象的选择性加工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沛;杨亚平;;刻板印象表征中的功能性模块[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杨建伟;解丽丽;李寿欣;;刻板印象的信息加工模型述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赵景杨;;儿童性别认定与性别角色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娟 刘明 (本报记者 董娟);[N];中国经营报;2008年
2 韩向东;[N];吉林日报;2011年
3 王凡;[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朱洁琼;[N];中国民族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胡建辉;[N];法制日报;2002年
6 李嘉;[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7 广州体育学院教师 党西民;[N];东莞日报;2010年
8 李巨川;[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9 汤明旺;[N];中国信息报;2006年
10 南方日报记者 谢思佳 见习记者 钟啸;[N];南方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蕾萍;中国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结构、来源和后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贾磊;语义刻板印象认知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3年
3 陈莉;刻板印象的心理表征:组织结构及其特性[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珊明;基于外显和内隐测量的权力刻板印象[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连淑芳;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卢长宝;销售促进强度与效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兰继军;北京、西安部分大学生对北京奥运会态度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郑傲;网络互动中的网民自我意识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9 陈静;媒介偏见的社会文化根源与控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孙俊才;情绪的文化塑造与社会建构:情绪社会分离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磊;民族刻板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廖礼惠;数学领域中性别刻板印象威胁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孙璐;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D];苏州大学;2004年
4 郭冬玲;刻板印象的反叛:评谭恩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艳梅;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干预[D];苏州大学;2010年
6 孙利;青少年对若干国民或民族的刻板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灿华;中国新闻传媒女性报道的失误与矫正[D];广西大学;2004年
8 李晓庆;刻板印象功效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付洁;刻板印象的生成与变化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徐伟伟;刻板印象的生成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民族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6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26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