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青海民族大学》 2015年
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
高雄
【摘要】: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认知、评价和情感,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国家的归属认知和感情依附,是维系一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纽带。青海的战略地位和民族、宗教状况,决定了提高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度具有其特殊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经济社会的主力军,也是少数民族中的精英分子,是民族地区宝贵的人力资源,如果他们对国家有很高的认同度,将对青海地区经济繁荣、民生改善、依法理政、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调查分析,为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提供直观的数据资料,从而探索增强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对策。研究过程中主要用到了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法相结合、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统一、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等的研究方法。从本研究的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大部分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程度较高,但是也有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国家认同个别维度或个别问题上存在认识的偏差和认同度不高现象,认同现状中还存在一些显著问题,如城乡学生在国家认同的认知维度认同程度差距过大、普通话水平成为国家认同程度显著制约因素等。本研究根据青海地区实际情况及调查数据分析结果着重就影响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的因素从个人、家庭、学校和国家四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四个层面中的具体因素都对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三个维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最后结合国内外国家认同构建实践经验、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和青海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国家、社会和高校三个层面提出了增强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策略。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认为提高青海少数民族大学国家认同程度,就国家层面来讲,首先应该着重加快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国家认同最基础资源;其次,加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进程,提高学生对国家的政治信任,增强学生的政治参与度;再次,加快对民族地区高校的支持,着力提升少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改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状况;加快民族地区公民教育普及,着力培养学生国家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就社会层面来讲应该充分发挥社区在增强国家认同上的教育功能;有效发挥宗教在国家认同培养的积极作用;灵活运用大众媒体,发挥其在国家认同构建中的作用;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和教育基地也是我们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策略上,应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基础,构建其国家认同的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其国家认同的意识;以实践教育为载体增强其国家认同的真实感受;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其国家认同的情感升华,积极有效的培养其国家认同意识。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75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2 陈茂荣;;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学术界;2011年04期
3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李崇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国家认同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王浩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认同性整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尹春丽;;论中国法制发展的战略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5 王继军;;关于我国反垄断法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6 翟继光;;经济法责任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7 程乃胜;;何谓法理学——读庞德的《法理学》(第一卷)[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8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李继武;;高度反思的学说与实践基础上高度反思的科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董志凯;;毛泽东与新中国经济建设[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4 温辉;;我国检察机关性质分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7 黄宇;;论列宁主义党内民主观的中共早期实践及现实启示[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8 张立丽;古小丹;;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9 郑丹丹;;女性集体行动与社会空间塑造——以耽美现象及粉丝组织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孟维娜;王毅杰;;困境中的挣扎[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丁茂中;反垄断法实施中的相关市场界定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田经燚;返乡农民工家乡认同感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杨会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意识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耿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10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中民;;从族群与国家认同矛盾看阿拉伯国家的国内冲突[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3期
2 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李禹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论华夏社会中民族、国家意识的同一性[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郭艳;;试论发展中国家的双重认同危机[J];国际论坛;2007年01期
5 张永红,刘德一;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刘海涛;;论“族群”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7 都永浩;;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6期
8 都永浩;;论民族的观念性[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2期
9 王希恩;;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两点比较[J];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02期
10 刘鸿武;;黑非文化的现代复兴与民族国家文化重构[J];历史教学;1993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王广 范勇鹏 袁华杰 张飞岸 何兰芳 李彩艳 特约记者 李瑞琴 孙中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孙承斌、杨维汉;[N];人民日报;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格日勒图,青格勒图;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思想工作论坛;2003年03期
2 席琳琳;你在北京还好吗?——纵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京就业现象[J];中国民族;2004年02期
3 罗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观研究[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刘艳;张玉玲;孙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刘艳;;以新农村建设为机遇 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李雪静;;略论如何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周伟昌;;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7年11期
8 李志英;郝宇锋;摆小林;李鸿雁;;家庭状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年09期
9 买买提江·依明;;如何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2期
10 九月;赵剑峰;;民族身份对我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锋;李灵;;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压力水平状况及其压力源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普丽春;;云南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董军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4 文雅;高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教育探讨[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5 刘立新;刘秀艳;;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探索——以京蒙高校为例[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6 余海波;;大学教育管理者的视角: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校园文化[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黄羽新;;立足学生实际,加强教学管理和改革——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模式研究之二[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8 李军平;;少数民族大学生科普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杨泽泉;;论诚信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道德教育[A];孔学研究(第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九次暨海峡两岸第六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龙群;潘欣颂;;伊斯兰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建设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以新疆高校为例[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尹晓华 实习生 邓果;[N];四川日报;2007年
2 周健;[N];安康日报;2008年
3 记者 董乐平 冯树伟;[N];延边日报;2008年
4 傅晓明(作者单位:西安教育学院);[N];中国民族报;2002年
5 记者 章利新;[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本报记者 纪军 通讯员 张涛;[N];阿克苏日报;2010年
7 记者 陈华;[N];宁夏日报;2010年
8 高欣萱;[N];中国民族报;2011年
9 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 执笔 陈宪章 赵铸 江远;[N];中国民族报;2014年
10 ;[N];中国民族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包永全;“三重认同”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杨萍;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金学官;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娜;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包文贤;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史莎莎;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赵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及其导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才让多杰;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才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王宝凤;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年
7 李忠贤;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与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8 美合日班·图尔荪;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9 刘秀艳;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4年
10 侯悦;在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7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27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