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梁启超中华开国五千年_《吉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07 10:30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2年

建立民族国家—梁启超的救国方案探讨

张玲  

【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知识界的重要启蒙人物,他的思想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对近代中国的变革和发展产生广阔而深远的影响。他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遭受外敌入侵,面临严酷的生存危机。作为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他把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国势衰弱原因的思考,梁启超在中国首倡“民族主义”,开启了一条通过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以自强图存的道路。 国难当前,先进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明,反思落后的原因。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对中国国势衰弱的病灶所在进行分析。此时,梁启超显示出他敏锐的眼光和前瞻性,批判洋务派学习器物是舍本逐末,同时认为革命派暴力革命是操之过急,主张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才是救国之本。 对于民族建国方案的具体实施,梁启超从新民入手,大倡民族主义。他还创造了“中华民族”一词,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族观走向现代。梁启超起初热衷卢梭的民权思想,认为中国要建成一个民主共和国,但流亡日本和美国之旅的经历使他认清了中国国人不具备共和国民的素质。这一现实情况令他转向认同伯伦知理的国家至上思想,主张中国应以行开明专制作为过渡,为立宪做准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0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小青;双重政治文化认同的困境——解读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2 杜先菊;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

3 郑师渠;;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吴彤;;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西学观之比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孟永;;近代救亡意识下的无产阶级革命观与民族主义——以梁启超、孙中山和李大钊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李时岳 ,胡滨;洋务与洋务派简论[J];东岳论丛;1980年03期

7 王凡;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J];佛山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8 王景斌;对早期改良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关系的研究评述[J];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04期

9 方尔庄;论清末封建顽固派的政治表现[J];河北学刊;1989年04期

10 许小青;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2 闫伟杰;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亮红;梁启超文化民族主义论[D];湘潭大学;2003年

2 邵安;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彭平一;“道德进步论”与“俱分进化论”——梁启超和章太炎伦理思想比较之二[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8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赵炎才;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刍议[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10 刘光永;国民公德与宪政框架——梁启超的政治文明整体发展观[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4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5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6 杨思信;;“教育和宗教分离”思想输入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司洪昌;;晚清的学校和教育图景扫描——一位俄国人1907年的纪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李海星;;“国民性”批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杨阳;以色列与美国犹太人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张曌嫘;整与和之古汉字字体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龚洁;刘师培魏晋玄学研究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8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杜全伟;孔孟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梅;近代民族主义与梁启超的新民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2 陈秀;;梁漱溟东西文化观形成历程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3 杜先菊;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

4 王人博;民权词义考论[J];比较法研究;2003年01期

5 徐允明;;“新民”学说及其命运——论梁启超的《新民说》[J];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03期

6 高强,刘海玲;论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张振铎;论章太炎与孙中山的反满革命思想[J];渤海学刊;1996年01期

8 温克勤;“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梁启超的道德继承论浅识[J];道德与文明;1998年04期

9 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J];东南学术;2006年04期

10 高放 ,韦庆远 ,刘文源;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探索[J];东岳论丛;198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永飞;;梁启超“开明专制”思想述评[J];政治学研究;1988年04期

2 黄煌;;论1905-1907年间梁启超的民权思想[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年08期

3 彭南生;;梁启超的“开明专制”思想新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4 刘本斌;;论民国初年梁启超的政党思想[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姚传德;清末中国政体模式与现代化进程——梁启超“开明专制论”评析[J];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02期

6 洪太阳;梁启超“开明专制”思想评析[J];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7 谢俊美;略论梁启超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探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李宜霞;论梁启超的宪政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王兰娟;;试析杨度与梁启超政治思想之异同[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周晓东;李锐;;略论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理性思考[J];文史博览;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2 耿云志;;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3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7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8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9 周俊利;;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10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桂成 岳凯华;[N];光明日报;2005年

2 侯福志;[N];中国矿业报;2002年

3 王凯;[N];中国档案报;2004年

4 李端 刘东虹;[N];光明日报;2002年

5 李丽;[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6 记者 王大庆 庄建;[N];光明日报;2010年

7 孙杰;[N];中国审计报;2002年

8 陈代湘;[N];光明日报;2010年

9 张家康;[N];人民政协报;2002年

10 郭松民;[N];协商新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2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5 李金和;平民化自由人格[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焦润明;梁启超法律思想综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8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9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10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玲;建立民族国家—梁启超的救国方案探讨[D];吉林大学;2012年

2 彭伟;过渡时代梁启超诗学观的悖论性阐释[D];山东大学;2007年

3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耿励;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万红;梁启超宪政思想演进之探究[D];河南大学;2008年

6 陈瑞凤;《新民丛报》与梁启超的散文创作[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8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蒋海燕;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河北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2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2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4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