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的族群化
本文关键词:网络空间的族群化 出处:《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空间 族群认同 全球化 BBS 虚拟社区
【摘要】:全球化和集体认同是塑造当今世界面貌的两种基本力量,分析和梳理网络空间中的族群认同,对于我们理解今日世界的基本面貌,解决我们自己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对中穆BBS社区中族群认同实践的实证研究,从理论上探讨了网络空间崛起对族群认同表达和形塑的影响,以及中穆网友借助网络互动和集体记忆表达和建构族群认同的书写实践对网络空间社会面貌的形塑。
[Abstract]:Globalization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are the two basic forces that shape the face of today's world. Analyzing and combing the ethnic identity in cyberspace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face of today's worl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we are facing.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ethnic identity in BBS community.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rise of cyberspace on the expression and shaping of ethnic identity. With the help of network interaction and collective memory to express and construct ethnic identity, the Chinese and Muslim netizens have shaped the social outlook of cyberspace.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SH025)
【分类号】:C95;F49
【正文快照】: 网络空间的崛起,为族群凝聚和族群认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场域。我们借助空间理论视野,以中穆BBS社区为例,,从社会互动和集体记忆两个角度,对网络空间中的穆斯林族群认同实践,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穆网友在BBS社区中借助帖子互动而实现的社会互动,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姚华松;;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动向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5期
3 张国,吴雪;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兴起根源初探[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文江涛;;耕读传家与文化濡化——以广西灵川县江头洲村文化教育习俗为例[J];桂海论丛;2006年02期
5 陈玉生;;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动员[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3期
6 庄孔韶;金翼家族沉浮的诠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李月军;从边缘到中心——论红卫兵的政治社会化[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杨伯溆;从SARS爆发期看互动类媒介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关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叶虎;;全球化进程中的软权力与中国大众文化传播[J];江淮论坛;2006年05期
10 朱蓉;城市与记忆:心理学视维中的城市历史延续与发展[J];南方建筑;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王礼鑫;朱勤军;;政策过程的研究途径与当代中国政策过程研究——从政治科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出发[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仁厚;信息化发展效应的哲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范正义;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中心的个案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李明明;欧洲联盟的集体认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沈逸;开放、控制与合作: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8 汪晓风;信息与国家安全[D];复旦大学;2005年
9 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王艳芳;在通向自我认同的途中[D];南京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厚石;会展与城市[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2 谭同学;乡镇机构生长的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宋萑;学校升旗仪式的人种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敏;记忆的力量[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吴怡音;高技术产业区位因子变化分析[D];东南大学;2004年
6 张刚;1949年革命与上海城市生活风格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陆芳萍;上海市女性劳动力移民的社会适应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宁;地域歧视的话语、权力与真相[D];吉林大学;2005年
9 翟艳;幼儿教师专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清;关于公众对信息分化的态度差异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柳;;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初探——以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于潇;;族群与身份:东河村民的族群认同考察手记[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卢露;;从僮人到壮族——20世纪以来对广西壮族论述的变迁[J];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4 权新宇;;白马人的族群认同——基于地域、“沙嘎帽”与白鸡传说的思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关溪莹;;当代少数民族族群关系研究简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7期
6 张定贵;;“言旨话”与屯堡人的历史记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7 林玲;黄震;;他乡客家人的认同与识别——以广西陆川县客家人为例[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张岳;良警宇;;“选择性建构”:国家、市场和主体行动互动下的文化身份与认同——对北京某满族村的个案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9 陈茂荣;;“民族”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述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10 马克林;;少数族群及其社区的现代化——以族群文化为视角[J];华章;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5 吴新叶;;网络监督与公共压力:形成机制与应对策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庄孔韶;;北京“新疆街”食品文化的时空过程[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7 俞云平;;泰国华侨华人社会的血缘地缘纽带[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自然;;试谈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点及其保护与发展的对策[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范长风;;中国边陲社会的族群合作——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洮州青苗会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10 汪新建;刘蓓;;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朝鲜族多重认同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闵克;“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杨文炯;回族社区:“单位”之间的社会互动[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记者 张文邋实习生 张梦呢;客家热的背后[N];西安日报;2008年
4 ;面对乞讨 我们岂能漠然[N];苏州日报;2005年
5 朱珉迕;我们如何面对志愿者?[N];解放日报;2010年
6 马全祥 郭彦 郑以国;五环内48小时免费送到家[N];北京社区报;2009年
7 本报实习生 李越;清明网站正式开通 殡葬改革从文明祭扫开始[N];科技日报;2010年
8 谷家荣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做国际化的民族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 李天涛 通讯员 李云开;我州机关单位中文域名注册走在全省前列[N];团结报;2011年
10 朱四倍;有适度不信任才会有监督[N];广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4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楚亮;网络政治传播的政府监管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姚尚花;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网络治理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才全;居住在蒙古国的内蒙古蒙古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5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认同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7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刘晓霞;农村维吾尔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建构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9 韩东春;国际移民背景中的族群认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张学俊;族群认同的历史记忆与社会建构[D];云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59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59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