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汉语海外民族志实践中的“越界”现象——基于方法论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7-12-31 11:11

  本文关键词:汉语海外民族志实践中的“越界”现象——基于方法论的反思 出处:《世界民族》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汉语海外民族志 越界 人类学方法论


【摘要】:迈入21世纪,汉语海外民族志成为了中国人类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前沿。随着中国学者开展的海外田野工作日益频繁,田野方法正在经受更严格的考验。本文从"越界"这一现象入手,分别从阶层、年龄、学科和意识形态等四个方面考察了海外田野工作的特殊性质。跨越各种边界是田野工作的常态,重视这一现象有助于巩固人类学方法论,推动汉语海外民族志的发展。
[Abstract]:In 21th century, Chinese overseas ethnography has become a new fronti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thropology, with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overseas field work carried out by Chinese scholars. The field method is undergoing a more rigorous tes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phenomenon of "crossing the border", respectively from the class and age. The special nature of overseas field work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four aspects, such as discipline and ideology. Crossing all kinds of boundaries is the norm of field work,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is phenomenon is helpful to consolidate anthropological methodolog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ethnograph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城市民族问题调查研究”子项目“海外民族志经验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K18;C912.4
【正文快照】: 什么是汉语海外民族志?笔者认为,这是指建立在对国外异民族的长时期田野工作的基础上,以社会理论为指导,用汉语书写的民族志作品。?而“汉语海外民族志实践”则包含了从文献搜集、田野工作、撰写作品到学术交流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在过去的十年中,汉语海外民族志实践显然是中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康敏;;民族志书写——中国人理解海外社会的突破口[J];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建新;;“氏族”研究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周小虎;企业家社会资本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马戎;试论语言社会学在社会变迁和族群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厉春雷;;论中华老字号的消费者驱动战略[J];北方经济;2010年18期

5 朱静辉;;理念与现实的调和:宋代以降宗族重建思想的历史演进[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6 董新春;消费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程兆莹;谭业庭;;试论文化资本对家庭教育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5期

8 邢舫;;论文化资本对文化全球化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6期

9 余达忠;;侗族村落环境的文化认同——生态人类学视角的考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田玲;;从招聘信息看人才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特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原平方;;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简圣宇;;“审美威慑”的日常表现——从当下房地产广告谈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牛立超;祝尔娟;;首都圈城市间的合作与治理机制——以京津为例的一个讨论[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刘海;;试论编辑的文化资本[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5 闫晓庆;;对部分农村学生放弃高考的原因与影响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谢静;;绘制合作领域地图——从SO项目看传播的组织功能[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7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坚赞才旦;岳小国;;论三岩藏族的壁葬及其社会控制[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9 范长风;;乡土中国的社会组织与星团结构——关于西北跨族群青苗会的人类学观察[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10 陈宇鹏;;场域—惯习与义乌阶层文化特征分析[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淑东;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市场意识前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海胜;当代中国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优玄;广西民族文化资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邵秀娟;符号塑造: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恭敬;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飞;对韩汉语教师社会融入迟滞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5 刘银桥;新市民就业中的人力资本提升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6 龚美富;同事关系对个体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吕文娟;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陈静静;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车宗哲;济南市义务教育择校现状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许全红;明清文人画艺术场域的建构与解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世平;张洁;毛悦;;中国东南亚研究现状:制度化阐释[J];当代亚太;2006年04期

2 袁丁;;评中国有关东南亚的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6年03期

3 马兴中;开风气之先,走创新之路——暨南大学的东南亚研究[J];东南亚研究;2000年Z1期

4 廖建裕;代帆;;近三十年来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一个初探性的研究[J];东南亚研究;2006年04期

5 黄朝翰;赖洪毅;张鹏;;中国东南亚研究面临的学术挑战[J];东南亚研究;2006年04期

6 张振江;;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成就、视角与问题——以三家高校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为基础[J];东南亚研究;2006年04期

7 梁志明;;关于中国东南亚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东南亚研究;2007年02期

8 张振江;;暨南大学的东南亚研究[J];东南亚研究;2007年06期

9 贺圣达;中国东南亚史研究的成就和展望[J];世界历史;2003年02期

10 尹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发展研究[J];人口学刊;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敏;民族志与“我”和“我的叙述”——以刘新《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的谱系》为例[J];思想战线;2005年01期

2 麻国庆;;民族志经验反思[J];思想战线;2006年02期

3 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高丙中;;中国社会科学需要培育扎实的民族志基本功[J];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2期

5 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6 王珏;;《一条螺旋形的道路——留声机是如何改变了民族志》书评[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阮云星;;民族志与社会科学方法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冯学红;;民族志书写的创变走向与图景[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张海燕;陈融;;口述民族志:人类学的另一种探索[J];文化学刊;2009年01期

10 彭兆荣;谭红春;;民族志的“真实性”[J];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小军;;民族志方法论的互补性[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戚晓萍;;论民族志方法与“花儿”研究[A];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13年

3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陈力丹;王晶;;节日仪式传播:共同信仰的维系与嬗变——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调查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唐红丽;到海外研究一个“真实的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东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戈怡;博物馆里的民族志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刘秀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走进人类学的新田野:互联网民族志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孙妙凝;中国人类学民族志写作在探索中前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刘苏里;《变革》:一个典范文本的产生[N];江淮时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陆橙;浅析民族志方法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D];云南大学;2013年

2 杨妮妮;民族志视域下的校长行为逻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3 王旭升;电视与西北乡村社会日常生活[D];兰州大学;2009年

4 翟淑平;饭局:共餐的延续[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樊水科;乡村仪式传播与乡民生活世界[D];兰州大学;2007年

6 刘立;电视·头面人物·博物馆—传播媒介与拢嘎寨的日常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程洁;论戴维·莫利民族志受众理论及其在我国学界与业界的研究现状和启示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8 陈瑶;电视与屯堡社会[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59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59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1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