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论宋代以来广西瑶族的山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07 05:04

  本文关键词:论宋代以来广西瑶族的山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出处:《农业考古》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since the Song Dynasty Guangxi the Yao nationality the exploitation of mountainous reg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摘要】:正广西是中国瑶族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占全国瑶族人口的60%。但广西并不是瑶族的起源地,今天的分布格局是唐宋以来不断迁徙形成的。广西瑶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长沙武陵蛮,又称黔中蛮或五溪蛮。随后不断南迁,南朝时到达今湘南粤北地区。隋唐时期,广西东北部已分布着较多莫瑶(1)。宋代瑶族在广西的分布更为广泛,宋人范成大记载了桂北瑶族的分布情况,他说:"瑶本五溪瓠之后,其壤接广右者,静
[Abstract]:Guangxi is the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of Yao nationality in China , which accounts for 60 % of the population of Yao nationality in the country . However , Guangxi is not the origin of the Yao ethnic group .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Yao nationality in Guangxi has been continuously formed sinc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
【分类号】:K28;F301
【正文快照】: 广西是中国瑶族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占全国瑶族人口的60%。但广西并不是瑶族的起源地,今天的分布格局是唐宋以来不断迁徙形成的。广西瑶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长沙武陵蛮,又称黔中蛮或五溪蛮。随后不断南迁,南朝时到达今湘南粤北地区。隋唐时期,广西东北部已分布着较多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巩聿信;;《聊斋志异》与杂纂[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2 桑扎;贡保扎西;;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和民族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姜勇;;自然与人文交融,观景与科考并重——论王士性游记的叙述视角[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汪青;;宋代池州永丰钱监监址考[J];安徽钱币;2008年02期

6 裘士京,张翅;略论两汉察举制度与人才选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孙彩红,陈明光;唐宋财赋“上供、留使、留州”制度的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郭志安;;论北宋治河的体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邢宇峰;肖建新;;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田志光;;宋朝士大夫“以法治国”观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殷慧;朱熹礼学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孙丽娟;清代商业社会的规则与秩序[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7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王立子;宋本《伤寒论》刊行前《伤寒论》文献演变简史[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绍卫;;红军长征过广西时的民族政策及历史意义[J];广西地方志;2011年03期

2 惠文;;看桌山脚下骄人的生态环境[J];食品与健康;2002年09期

3 ;德育心育两相重 育就二中桃李红[J];大众心理学;2005年01期

4 周邦君;;包世臣笔下的蚕业技术与生态环境[J];农业考古;2011年04期

5 梁黎;;覃迅云(瑶族)[J];中国民族;2011年07期

6 孙状云;;“猴坑”模式给人们的启示[J];茶博览;2011年05期

7 彭胜发;;党旗下的瑶族山寨[J];娘子关;2011年04期

8 何彤慧;;宋夏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生态环境的多视角观察[J];西夏研究;2010年04期

9 原志华;;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进展[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10 李金玉;;论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J];中州学刊;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运芳;廉雪琼;;广西海水养殖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A];广西环境科学学会2002—2003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2 郝润全;高建国;李云鹏;;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梁福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淑英;高永胜;叶碎高;郑加才;;合理水面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初探[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张树彬;王清;郭秀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影响[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6 孙小霞;胡祥青;冯晓晖;刘辉文;;景德镇陶瓷工业窑炉的变迁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二)[C];2009年

7 陈志斌;;现金流内部控制:生态环境视角与风险防范导向[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李宗领;;退耕还林修复生态环境创新模式研究[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9 李运海;;铁路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的基础是环境保护[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许景峰;丁小中;;走出建筑设计中节能与生态的误区[A];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宪民 宋汉晓;用影像刻录瑶山文化[N];人民日报;2008年

2 包桂文;瑶族发祥地——千家洞文化[N];桂林日报;2011年

3 吴和青 韦克俭;广西瑶乡糖梨富瑶民[N];中国特产报;2000年

4 方富贵;瑶乡春来早[N];衡阳日报;2010年

5 温阜敏;瑶族红色历史的长篇叙事[N];韶关日报;2011年

6 韶关日报首席记者 李迅 通讯员 许化鹏;古老绝技悼念瑶族英雄[N];韶关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王洪林;一切发展都要有利于生态环境[N];阿坝日报;2005年

8 记者 张兆军;东北生态环境百年不断退化[N];科技日报;2005年

9 戈锋;依法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10 许芳芳 记者 邓荣军;水碧添灵气 天蓝增秀色[N];南昌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笪浩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尼庆伟;沈阳卧龙湖湿地生态退化机制及保护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海量;流域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4 李兴春;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宋文东;红树植物红海榄系列化学组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6 蔡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7 李赋屏;广西矿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8 吴郭泉;广西岩溶地区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9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10 郑丽波;基于SDSS的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颖智;广西高中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莫丽红;广西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林金堂;福建省林地针叶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许熙巍;对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趋势的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王军;铜陵相思河流域采矿活动中重金属的迁移和分布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6 汪瀚;合肥市城区人口承载能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7 林茂昌;基于RS和GIS的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董立新;基于RS与GIS的天山北麓生态环境演化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9 何洲娥;社会团体参与公共决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杨孝志;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91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91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1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