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认同的场域性——以云南香格里拉县上桥头村的族群认同为例
本文关键词:族群认同的场域性——以云南香格里拉县上桥头村的族群认同为例 出处:《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原生论、工具论与历史记忆论这三种理论范式都将逻辑起点预设在中观层次的群体层面,因而不能单独解释特定文化脉络中族群认同的发生与流变。文章以云南香格里拉县上桥头村为田野点,将"场域"概念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呈现族群认同的整合、分化与生活场域变迁之间的关系;对现有的族群理论提出反思,认为微观的个体层面研究应成为族群认同理论范式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支点。
[Abstract]:The three theoretical paradigms of primordialism, instrumentalism and historical memory presuppos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t the group level of the middle level. Therefore,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ethnic identity in a particular cultural context cannot be explained alone. This paper takes Shangchaotou Village in Shangri-la County, Yunnan Province, as the field point and takes the concept of "field field" as the basic analysis unit. Presen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identity,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change of life fiel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microcosmic individual level research should b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oretical fulcrum of ethnic identity theory paradigm.
【作者单位】: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青海热贡艺术文化产业与民族社区发展研究”(13YJC850009)阶段性成果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青海热贡区地方性市场发展的文化机制研究”(14CMZ02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5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对“族群认同”理论的再认识20世纪50年代之前,人类学有关族群本质的讨论中,倾向将族群视为社会文化的区分与承载单位,认为不同的族群所代表的实际上是不同的文化,族群间的差异主要在于文化的差异,一个族群,被认为是一群有共同体质、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延明;王丽娟;;工业化进程中汉藏族际关系新质——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麻当乡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2 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鸣,李远龙;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王宗礼;苏丽蓉;;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与公民教育[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4 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5 刘正爱;;自我、他者与国家:福建琴江满族的认同[J];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6 马雪峰;;社会学族群关系研究的几种理论视角[J];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02期
7 王明珂;;族群历史之文本与情境——兼论历史心性、文类与模式化情节[J];西北民族论丛;2007年00期
8 王建民;;场域:“大社会”的终结?——对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的一种解读[J];学习与实践;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户晓辉;;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性的时间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刘伟;张佩佩;;南京国民政府国庆纪念中的辛亥记忆[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3 李琪;;试论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8期
4 何瑞菲;陈世永;;解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徐文策;;转型期大众传媒失范前因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张登国;;县域城市化进程中的个体障碍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7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陈君;;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展演——以浙东楚门铁梗游行为个案[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万江红;陈炉丹;;农村借贷行为未果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湖北两地农户的调查[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12期
10 汪孔丰;;民俗学教学视阈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帅庆;;从电视相亲看当前女性独立自我意识的发展[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7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8 曹婕;;浅谈农村公共产品与农民主体性[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琴;;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张淑东;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市场意识前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莉;社区参与:社会稳定的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军;城市社区主体互动困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赵永奇;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郑州轻工业大学;2010年
4 农海华;“蛮贼首领”与“英雄祖先”:多元族群比较视域中的侬智高形象[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陈云云;“他乡”与“家乡”:归侨的归属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罗美玲;从宗族仪式到民族节日[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侯喜春;介入社会资本:基督教会的社会救济作用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8 马丽丽;河北曲周新义务教育法实施状况考察[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9 王莹;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活空间变移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10 黄飞;对韩汉语教师社会融入迟滞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禹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论华夏社会中民族、国家意识的同一性[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杰罗姆·布劳恩;乔治·迈克;李潇潇;;导论:民族建构的困境[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8年03期
3 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 group)释义的辨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陈志明,罗左毅;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马来西亚为例(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朱卫卿;刘倩;;民主政治视阈下当代公民教育的价值维度[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6 李大健;;论民族关系与民族经济[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01期
7 姜爱林;论工业化的涵义及其特征[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刘夏蓓;关于安多藏区族际关系的人类学研究[J];民族研究;2004年05期
9 定宜庄,胡鸿保;鹰手三旗的后裔——对北京市喇叭沟门满族乡的调查与思考[J];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10 关克笑;满族试论[J];满族研究;1988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燕;从临潭“花儿会”的祭神活动解读甘南汉藏关系[D];四川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剑峰;;族群认同探析[J];学术探索;2007年01期
2 高源;;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3 周如南;;白马人族属研究述评兼及族群认同理论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徐黎丽;孟永强;;多民族村落族群认同的原生特点与现代构建——以甘肃甘南夏河县桑曲塘村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王灿;李技文;;近十年我国族群认同与历史记忆研究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张应强,朱爱冬;都市社会的族群认同及其表述实践[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杨小柳;一个处于区域性“少数民族”地位的汉族族群建构——对云南大理州鹤庆县金敦乡积德屯村的调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索端智;;历史事实·社会记忆·族群认同——以青海黄南吾屯土族为个案的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汤春华;;图腾信仰与族群认同——以广西壮族族群蛙图腾信仰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新;柴可;;族群认同的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的双重视野[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2 邢莉;;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传承与族群认同——以2000年10月龙年大祭为个案[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3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蓝达居;;畲族认同初论[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5 唐戈;;中俄混血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6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海瑛;;论盘瓠神话与畲族族群认同的中间环节[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8 张慧真;;教育与民族认同:贵州石门坎花苗族群认同的建构[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9 熊迅;;作为展演的认同:边缘场域与族群表征[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10 海路;徐杰舜;罗彩娟;;族群理论研究文献回顾[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铱涵;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问题的中外之争[N];中国民族报;2014年
2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广西融水苗族民族认同的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蓝剑明;中越巴哼人的跨国族群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09年
2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3 赵红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大学;2008年
4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未;贵州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与族群认同[D];贵州大学;2009年
2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永强;论多族群村落中的族群认同与交往[D];兰州大学;2012年
4 王晓玲;论族群认同和族际交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卡马力提·库尔曼汗;新疆乌鲁木齐少数民族同性恋族群认同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6 应超;当代城市少数族群的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7 李霞;锡都个旧:资源开发与族群认同[D];中山大学;2010年
8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9 周颖虹;毛南族族群认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范宇;社会环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91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9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