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文化传承教育_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
本文关键词: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宗教 >> 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
第 39 卷 第 3 期 2002 年 5 月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39, No. 3 May . 2002
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
赵世林(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 : 文化是人的社会成果 , 其表现具有民族性 , 而文化 传承正是 文化民族性 的内在机 制。从一个 民
族人们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来说 , 文化传承实质 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 , 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 , 是社会中权 利和义务的传递 , 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 , 是纵向的/ 文 化基因0 复制。对民族文化传承作这种定义的研究 , 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传统 , 把握文化。 关键词 : 民族 ; 文化传承 ; 本质 ; 内在机制 中图分类号 : G0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5919( 2002) 03 - 0010 - 07
什么是文化传承 ? 尽管在当今的学界和文坛 中, 这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 但是它的内涵和 本质很少有人论及 , 在许多辞书中均没有这个词 的定义。从定义学的角度 , 对民族文化传承作一 番宏观审视, 力图填补这个研究领域中的空白 , 更 深入地认识和研究人类的文化, 是我们探讨这个 问题的初衷。 文化传承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是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 , 为人的社 会群 体所共享, 所以文化与 民族须庾不能分离。 这其中还有一个动态的环节: 民族文化的传承 , 即 文化与主体的有机结合。这里我们不用/ 文化传 递0 , 是因为/ 传递0一词寓含着文化的授体与受体 的平行关系 , 往往容易与/ 文化传播0 相含混。虽 然说文化传承也是通 过符号传递和 认同来实现 的, 但实际上, 文化传承不是文化传播, 是指文化 在一个人们共同体( 如民族) 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 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 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 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 , 使人类文化在历史发 展中具有稳定性、 完整性、 延续性等特征。也就是 说, 文化传承是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基本机制, 也是 文化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因。就文化传承的 民族属性及其在人类 社会中所呈现 出的规律而
收稿日期 : 2001 - 04 -10 作者简介 : 赵世林 ( 1963 )
论, 以下各条应当是文化传承的本质。
一、这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 与人类的两种再生产共同 构成为社会的再生产
人类社会总是不 断地由低级向 高级形态发 展, 人类的文化也总是不断地积累、 发展, 不断向 它的高级形态 ) ) ) 文明迈进。而文化的发展, 社 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 , 离不开人的创造 , 离不开人 的生命运动。对此, 恩格斯曾经有一段精辟的论 述, 这就是他著名的关于两种再生产的理论 : / 根 据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中的决定因素, 归根结蒂是 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 生产本身又有 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 衣服、 住房以及 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 ; 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 的生产, 即种的蕃衍。 0 [ 1] ( P2) 在这里, 恩格斯没有 阐述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问题, 特别是没有提出 精神文化的再生产概念 , 主要是当时历史条件决 定的。一方面, 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建立革命斗争 所需要的唯物史观和理论 , 不可能也来不及阐发 和提炼; 另一方面 , 受当时社会科学研究的制约, 即当时人们还没有用 文化的视角来 认识人类社 会, 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由此引出了我们重温和 再习这个理论时完善和发展这个理论的任务。
) , 云南鹤庆县人 , 白族 ,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副编审 , 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 。
第3期
赵世林 : 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
11
现代文化学研究认为, 文化是人类有意识活 动的综合成 果,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分为物质形 态、 非物质形态和行为方式等有机构成形态; 文化 传承机制也 表明, 人创造了文化 , 又受文化的支 配, 人和文化一刻也分不开。以此而论 , 人类进行 物质资料和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 同时也就是 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在这一过程中 , 文化传承 机制以文化生产和再生产的形式起着积极作用, 特别是同时进行着的精神文化的再生产 , 对物质 资料和人自身的生产 发挥着十分重 要的能动作 用: 第一 , 维系并制约着人组成家庭、 村落等稳定 的社会关系 , 使得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成为 可能。文化是人的共识符号, 也是人类结成稳定 共同体的依据和内在动力 , 其中精神文化传承或 再生产是这种共同体的内聚和认同的源泉。离开 这种精神文化的再生产 , 有机的社会结构将难以 存在和发展, 人类自身的蕃衍就将受到影响。第 二, 充当着两种生产和再生产的中间环节, 保障人 类有效地获取物质资料 , 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生 存的外部环境。人的生物生命的维持以物质资料 的有效获得为基本条件, 但是这种生命是有限的, 必须把所积累的知识、 经验、 智慧和征服世界所必 须的勇气转化为文化信息和符号, 传给新生的社 会成员, 人类才能以高效率获取生存资料, 人的社 会发展也以此为前提。第三, 在改造客观物质世 界中发挥着主体的能动作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 动是有意识的能动过程 , 正是因为有精神文化的 传承或再生产, 人类获得生存资料、 创造文化适应 环境的活动才不是盲目行为或简单重复。离开了 这种精神文化的再生产, 离开了主体的能动作用, 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就只能是一个纯生物的 运动, 更无法解释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和文化创 造时为什么会有类型的差异和质的飞跃。 实际上, 文化传承是文化的内在属性, 是人类 社会不间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个传承中进行 着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要素的交接 , 既有物质的, 也有非物质如精神的、 社会关系态的等等。也就 是说 ,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 对于该民族的社会组 织的发展、 社会结构的完善和整合有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文化传承与社会结构之间, 自始至终存 在着一种互相支撑的动态平衡关系。一方面 , 社
会机体的运行 , 需要文化传承随时输送养分 , 通过 文化传承机制为社会组织系统提供要素的积累和 整合 , 进行/ 逻辑的、 情绪化的或美感的协调0 [ 2] , 使文化的新旧要素得以连结, 社会传统得以保持; 另一方面 , 文化的传承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组织, 需要社会组织系统作为构架支撑, 需要稳定有序 的社会制度作为硬件保障。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 种传承文化 ,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一个完 备的文化传承体系: 从蒙馆、 私塾到乡学、 县学等 等各级各类学校, 从典籍的整理、 保存、 习诵到元 典精神的继承 , 从家训、 祖训到各种社会力量的监 督和约束 , 从统治者的倡导到科举 制的实施, 从 / 家国同构0 的社会结构到/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 下0 的社会共识 , 整个社会形成一整套系统、 完备 的文化传承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 最终形成为一 种强大的社会控制力量和奇特的传统再造和修复 机制。这种力量和机制有效地参与国家组织、 社 会结构的运作, 能在政治统治中断时迅速地重新 恢复国家统治和社会秩序 , 并始终朝着一个目标、 一种模式发展。在世界古老文明史的发展中 , 中 华文化表现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整合力, 其内在的根源就在于此。
二、这种文化再生产不是单个人 的自我行为, 而是民族群体 的自我完善
人具有社会属性 , 而社会是由文化有机联系 构成的 ; 人具有创造文化和传承文化的能力和要 求; 人类的文化传承最终为人的社会结构提供要 素积累并使这些要素 整合为一个和 谐有序的系 统。一个民族共同体 , 正是通过传承共同的民族 文化, 才完成并实现了民族要素的积累和社会的 整合 , 最终结成为稳定的人类共同体的。民族文 化通过/ 传 y 承 y 积累 y 传0就象一道文化加工厂 的生产工序 , 随人类自身的代代繁衍而形成文化 的再生产和社会的再生产。在这生生不已、 无始 无终的循环中 , 每一个社会成员, 每一代的人都是 这个环链的有机组成部分。某一个环节的脱落, 都将影响文化的再生产 , 而在代际传承环链中的 脱节 , 则直接导致文化的断裂和中止。所以 , 民族 文化的传承绝不是单个人的自我行为 , 而是有着
12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年
极强的群体性和整合性 , 最终实现民族群体的自 我完善。 文化传承导致社会群体的自我完善, 还集中 地表现在文化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维系作用上。文 化传承不是简单的文化元素传递, 而是按照文化 适应的规律和要求作有机的排列组合 , 为新的社 会秩序的建构作必要的文化要素积累。而这一切 都要靠群体内的文化再生产实现, 并在这个过程 中形成一个文化主轴 , 把群体的文化有机地连结 起来, 形成集体的共同文化。正如列维 ) 布留尔 所述 : / 它们在该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 烙印 , 同时, 根据不同情况, 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 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敬、 恐惧、 崇拜等感情。它的 存在不取决于每个人 ; 其所以如此 , 并非因为集体 表象要求以某种不同于构成社会集体的各个体的 集体主体为前提, 而是因为它们所表现的特征不 可能以研究个体本身的途径来得到理解。例如语 言, 实在说来, 虽然它只存在于操这种语言的个人 意识中 , 然而它仍是以集体表象的总和为基础的 无可怀疑的社会现实 , 因为它是把自己强加给这 些个体中的每一个; 它先于个体, 并久于个体而存 在。 0[ 3] 语言是民族的基本构成要素 , 也是民族的基 本特征。任何民族的语言 , 都是人的社会化产物, 都是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的能动表现 , 而且 也都是传承的结果。也就是说, 语言不是人的生 物本能, 是人的后天习得 ;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经历 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 , 绝不是一个人或一代人 所能为。对于一个民族共同体来说, 语言传承既 是这个人类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 也是这个群体 的标志。语言的社会 属性和语言传 承本身就说 明, 促使人类文化延续、 发展的文化传承机制离不 开人的个体, 但只有回到共享的群体时才有意义。 民族文化传承促成民族共同体的不断完善, 是通过传承中不断地把个体的人社会化实现的。 作为个体的人只有不断地习得该社会所属的群体 文化 , 才能为这个群体所接受。人的社会属性以 及文化和社会群体的差异性, 使人与文化有机结 合的过程即个体的人 的社会化过程 具有两个特 点: 第一, 人的文化习得行为主要在民族群体内部 完成 , 所习得的也主要是本民族的文化 , 这种文化
的适应和认同是同步的; 第二 , 人与文化的有机结 合是通过双重机制实现的 , 即人缔造文化, 文化又 缔造人。人在适应生存环境缔造文化时 , 不断注 入主体意识而使文化个性化、 民族化; 文化在缔造 人时, 又不断地对社会的个体注入社会的群体意 识而使人社会化、 群体化。正因为民族文化传承 是一个能动的社会历史过程, 每个民族的社会内 部又都存在着这样一个能动的传承机制 , 所以民 族文化才能在共同体的精神维系、 民族性格的塑 造、 社会结构的构筑与整合等方面发挥巨大的能 动作用。也正因为如此,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 文 化总是与教化相联, 所谓/ 人文化成0 、 / 文德教化0 正是/ 文化0 一词的最初本义 , 成为英语中 Culture 的对应词。
三、这是权利和义务的传递, 具有社会强制性和不可选择性
人类社会组织和结构的发展与完善 , 离不开 民族文化的传承, 离不开精神文化传承的社会维 系。现代宗教学、 民族学的研究表明, 人类家庭、 氏族结构的进化和发展, 与图腾崇拜、 禁忌的传承 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父权社会、 宗法制度又与祖先 崇拜有不解之缘。更为重要的是, 民族文化传承 还通过对社会个体的权利和义务的确认、 调整, 实 现对社会群体的约束和控制, 实现社会组织结构 的生产和再生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 民族文 化传承是权利和义务的传递。 权利和义务是社会组织结构的核心要素, 是 人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制度上的反映, 并最终要具 体体现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体上。也就是说 , 社会 结构的有机构成都将表现在该社会个体的权利义 务的有机组合上。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需要这种 有机组合或者说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 不断完善。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 文化传承具有能动的作用, 发 挥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 : 通过对社会角色的提 示和确认, 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构建提供必 要的构筑要素和社会导向 , 并维持社会组织结构 的再构建。对社会角色的提示和确认, 是通过发 挥文化的符号象征功能实现的, 其实质就是强调 社会个体在该社会群体中的权利和义务。 / 社会角色0 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常用术
第3期
赵世林 : 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
13
语, 指社会的个体在该社会中的位置, 包括他在该 社会群体中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义务。按人的社会 属性和生物属性 , 又可分为/ 获得性角色0 ( Achie ved Roles) 和 / 归属性角色 0 ( Ascriptive Roles) 。社 会成员经由文化的熏染或技能训练、 个人的奋斗 努力而在社会中有某种选择成分的角色 , 如职位、 职业、 资格等都是获得性角色 ; 这与取决于生物学 事实的毫无选择余地的归属性角色如性别、 年龄 等不同。人是社会的主体 , 社会的人都同时具有 这两种属性不同的角色。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 都是社会成员们这两种角色有机组合和动态平衡 的结果。但是, 这种组合和平衡不是绝对的、 一成 不变的 , 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命的运动在不 断地调整和变化。一方面 , 人的获得性角色是可 以转变的 , 社会接受并需要这种转变, 并以选优的 原则形成一种社会竞争机制, 社会关系和社会结 构的发展和完善也以此为前提条件 ; 另一方面 , 从 社会个体的双重角色来说 , 社会要不间断地运行 和发展, 对人的获得性角色的需要是无限的, 对这 种角色的转变和更替也是无始无终的 , 而具体的 人的归属性角色又是有限的、 相对的, 即人的生物 生命、 年龄都不是恒久不变的。所以, 社会成员只 有不间断地把归属性角色有机地转化为获得性角 色, 才能维持社会结构的有机构成和社会角色的 动态平衡。在这一连贯有序的转变和有机的组合 过程中, 文化以其特有的符号象征功能 , 通过传承 对社会角色予以提示和确认, 对这种转变和组合 提供一种符号导向 , 使社会和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成为可 能。这在仪式 文化的行为传 承中最为突 出, 表现也最为充分。比如成丁礼 , 借助生物生命 逐渐成熟的时机 , 有意识地传承本民族的文化 , 使 其明确自己的地位 , 真正承担起自己作为该社会 一员所应具有的社会职责和使命, 确认自己所具 有的权力和所应承担的义务。这种对社会角色的 提示和确认是双向的 , 在无言地交流中认同: 对受 体的个体来说, 从心理上确认自己已真正成年 , 已 真正成为这个共同体的一分子, 对本族本集团的 兴衰负有责任; 对授体和其他社会成员来说, 接受 他成年的事实 , 接纳他为本集体的一员 , 并揭示: 老人应当让位给年轻人 , 把责任和公职交给下一 代。
作为人的社会综合成果, 文化的内涵十分丰 富, 外延也极为广阔。广义的文化概念涵盖着政 治组织和法律制度。人的社会制度、 社会关系都 可称为社会关系态文化, 而这种文化形态的传承, 核心就是权利和义务。西方人的原初文化定义中 就包含着政治法律要素。在古希腊、 罗马时代, 人 们就把文化的教化功能扩展为改造、 完善人的内 在世界, 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过程。/ 于是政 治生活和社会生活 , 以及培训人和公民具有参加 这些生活所必须的品质和能力等等, 在古希腊罗 马时代被逐渐列入文化概念, 使其外延和内涵都 变得更为广泛和丰富0 [ 4] ( P108) 。正因为古希腊、 罗马社会有着这样一种政治 ) ) ) 法律文化的变迁 和传承, 这种文化的传承又强化了这种文化意识, 所以形成为他律型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从狭义的文化定义来说, 社会制度的发展、 社 会关系的变化 , 都将在文化上表现出来 , 都是文化 有机参与的结果, 并都可以从文化的象征意义上 得到解释; 而这种文化的传承通过强化人的社会 意识, 最终完成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模式的再生 产。几乎所有的民族都经历了母权社会向父权社 会转变的曲折而反复的历史阶段, 这个转变何其 艰难 , 也何其漫长 , 直到近代, 在许多后进民族的 社会及风俗中还有遗存, 如抢婚习俗、 不落夫家习 俗、 产翁制、 口碑文学中女始祖的传承等等 , 无一 不是社会角色的改变或者说权力义务的调整在文 化上的象征表现; 这种文化的传承又形成一种潜 在社会力量 ) ) ) 隐蔽的女权 , 在具有父权色彩的 社会中极大地制约着男权 , 维持着社会的性别集 团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 , 促使社会和谐发展。
四、这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 构成民族认同感和内聚感的核心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 也是构成民族的核 心要素 ; 民族文化的传承则是民族共同体形成和 发展的重要机制。一方面 , 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 是民族共同体可以识别的符号, 而且也是这个共 同体存在和发展的精神维系。只有通过民族文化 的传承 , 才能实现这种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文 化的生产和再生产 , 民族共同体的再生产才不会 中断 ; 另一方面, 也更为重要的是 , 民族文化的深
14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年
层次结构构成文化的核心 , / 这核心联系着民族的 深层次心态结构和认同意识, 同时也结构着这深 层次心态与意识0 [ 5] 。只有通过民族文化的心理 传承, 才能使这些民族的核心要素有机地融人每 一个成员的深层意识中 , 也才能使民族文化的精 神维系化作一种稳定而持久的、 自觉的民族认同 感和内聚力。所以,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深层次心 理传承, 是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 不断壮大的内在 动力。 文化是民族的核心要素, 是因为文化的深层 次结构 ) ) ) 心理意识、 价值判断、 感情趋向、 审美 情趣等是文化的核心 , 构成民族认同感和内聚感 的核心要素。这些民族的核心要素是通过民族意 识的心理传承,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形成的, 它不是形成于一朝一夕 , 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的 稳定性。与民族文化的其他构成形态特别是表层 文化比较起来, 这种深层的心理文化或者说意识 观念态文化具有内隐潜存、 稳定少变的特点。它 深存于该民族的社会潜意识中, 成为民族感情的 粘结剂, 深深镌刻于每个社会成员身上 ; 在外力刺 激和诱发下, 它还会强化 , 甚至还会逆反而恶性发 展; 它既能变为促进群体团结、 发展的动力 , 也会 成为一种导致社会分裂、 封闭的滞后力量, 因而是 一种必须认真研究、 慎重对待、 正确引导的社会要 素和力量。民族文化传承同样在进行着这种社会 要素和力量的积累与传递。 文化传承按文化的构成形态可以分为语言传 承、 行为传承、 器物传承、 心理传承等传承形式 , 其 中心理传承 是最强烈、 最持久、 最深刻的文化传 承, 是各种传承形式的核心和中枢: 第一, 构成民 族特征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 只有经过心理传 承的过滤和整合, 才能为该民族的社会群体所共 识; 第二 , 各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形式、 各种文化要 素的传递都将有机地反映并作用在心理传承上, 最终又强化了民族的认同意识。民族文化之所以 能成为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维系, 之所以能铸就并 塑造民族的性格 ,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 , 语言传承是文化 传承的基本形式。一个民族的语言传承既传递着 民族的构成要素 ) ) ) 共同的群体语言, 也通过心 理传承传递着民族的深层心理和认同意识 : 一方
面, 语意是深层的文化, 内涵着深刻的民族感情; 另一方面, 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是一个民族心态的 反映 , 每个民族都有反语 , 都有含蓄表达就是明 证。正因为这样, 在语言借用现象十分普遍的今 天, 大多数人不愿放弃自己的民族语言 ; 许多民族 平时可以操其他民族的语言, 而在进行自己隆重 而神圣的传统宗教仪式时 , 只使用本民族语言。 在仪式和宗教文化等的行为传承和器物传承 中, 同样进行着这种深层的心理传承, 而且各种仪 式仪规行为、 器物都只有象征意义 , 都只是这种心 理传承的物质载体。比如成丁礼, 通过各种象征 行为和体能考验, 最终通过心理传承形成文化认 同, 正如马凌诺夫斯基所说 , 通过 / 表现原始社会 里面传统的无上势力与价值, 深深地将此等势力 与价值印在每代人的心目中, 并且极其有效地传 延部落的风俗信仰, 以使传统不失, 团体团结0 [ 6]
( P23) 。比如说葬礼,
通过一种严格的程序和器物 的传递, 在一种肃穆、 凝重的氛围中 , 通过心理传 承确认自己作为生者的责任和义务。至于说许多 原始民族借助宗教传承本民族的文化 , 更是表现 了心理传承的整合功能: 巫师、 祭师们通过创制文 字、 符号, 借用器物、 典籍 , 把民间流行的神话和民 族的精神文化成果按自己的宇宙观和神学观加以 改造、 记录, 并在传承中通过神秘的行为、 法器和 祭场, 施予强烈的感情 , 强化心理传承。这样, 在 宗教文化的传承中 , 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涵着民族 宗教信念和价值观 , 挟着本民族的各种深层心理 与精神信息, 流入一代代民族新成员的心田 , 刻下 深深的印迹, 有机地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 民族文化传承机制作用于社会群体, 正是通 过心理传承 , 把群体的心理和认同意识有机地实 施于社会的个体, 实现了文化对人的缔造和性格 塑造 ; 又通过心理传承的社会整合 , 把个体的心理 意识整合为群体的共同心理意识, 最终实现对民 族性格的塑造。
五、这是一种纵向的/ 文化 基因0 复制, 具有模式和 / 血型0 的基本特质
人类文化的发展 是一个不断积 累的历史过 程, 文化在民族成员代际间作纵向的传递是文化
第3期
赵世林 : 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
15
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综合 成果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能动要素, 文化在传承并 有机参与社会的整合中 , 自身又受到两种无形力 量的制约 : 一是文化的生成机制, 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 文化心理背景。这些既是文化形成、 产 生的条件, 也是文化存在、 发展的基础, 并在发展 中制约、 决定着文化的类型和发展方向 , 只要这种 外在的环境和文化生成机制不变, 这种约束将长 时期起作用; 一是社会的运行机制 , 包括社会的传 统力量、 人的心理定势、 社会结构要素的有机组合 等。文化既有机地参与这种机制的运作和社会整 合, 必然要接受这种机制对文化的结构、 类型所作 出的质的规定和稳定发展的要求, 保障人与环境 的适应, 文化模式与社会的衔接和统一。这两种 与文化既制约又依存的力量, 最终使文化的发展 具有类型和模式化的特性和要求, 具有生物学中 基因和根的属性。正因为这样 , 民族文化传承 , 文 化在该民族共同体内的代际间传递过程 , 就是该 民族的/ 文化基因0通过心理传承在各社会成员中 作纵向复制的过程。这就是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呈 现稳定性、 完整性、 群体性和延续性的根本原因。 文化的存在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生成机制, 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总是要为社会的发展包括社会肌 体的运行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断完善提供必要的 文化要素, 这正像物质生命中的血液之于肌体一 样。也正像血液具有 A、 B、 O 等血型的差异一样, 文化在传承并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文化养分时, 也 具有/ 文化血型0 的属性和内在选择的要求。这种 属性和要求集中表现在文化传承中主体的价值判 断和选择机制上。 文化主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机制是民族文化 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 , 是文化传承机制中主体能 动作用的表现。人的文化传递和接受是一个有意 识的能动过程, 它根据文化适应和有利于自己群 体生存的原则 , 以排斥、 相融或部分拒绝、 部分接 受等形式 , 对文化的类型和模式提出要求, 对不同 类型和结构的文化在 接触和碰撞中 作出能动反 应。也就是说, 文化传承的纵向传递与文化传播 的横向移植是同时进行的 , 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 既 相联系又相区别。第一 , 二者是对立的。纵向的 文化传承重在文化的保持和积累, 往往还与文化
的隔离机制相配合 , 而横向的文化传播在运动中 则要冲破隔离 , 强调文化的扩散和改变。第二, 二 者是统一的。文化的传播要以传承为基础 , 只有 不断积累并使本族的文化高度发展才能传播得出 去; 纵向传承中也在有选择的前提下 , 借用、 采纳 一些横向传递过来的文化元素, 有机融入本民族 的文化中。如果说文化传承所进行的/ 文化基因0 复制重在文化类型和模式的保持, 是文化具有民 族性的内在因素, 那么, 在传承机制中同时起作用 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机制以及由这个机制所促成的 文化横向联系和元素借用 , 则是文化发展具有时 代性的基本条件。任何文化都具有时代性和民族 性, 都是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这两种属性虽 或动或静一阳一阴, 却相反相成互为体用, 并以此 构成了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变化出来的 时代内容经过筛选慢慢沉积为稳定的民族内容, 使文化得以存在, 而民族内容则以其稳定给时代 内容 去 变 化 提 供 基地 , 使 文 化 与 日 俱 新。 0 [ 7]
( P153)
但是, 文 化的选择 , 不仅只 是横向的 时代选 择, 同时也包含着纵向的类型和模式的选择 ; 由选 择机制所促成的文化的横向联系是有条件的, 必 须以不影响、 不中断文化的纵向联系为前提。第 一, 文化的纵向联系 , 民族文化的纵向传承是保障 民族共同体的存在、 各社会成员有效生存的条件, 持维着该民族社会的再生产。只有不影响、 不中 断这种纵向联系, 该民族的社会才能稳定有序地 发展 , 也才谈得上文化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 第二, 因为文化是具有/ 基因0 属性和 / 血型0 特质的, 正 像生物中变异必须以遗传为基础, 血型相同才能 输血 , 文化在横向的联系和时代选择中 , 只有相同 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 , 文化元素的借用和移植 才有可能 , 才不致影响文化的纵向/ 基因0 复制; 第 三, 作为文化传承机制的组成部分 , 文化主体的这 种选择必然要受到传承机制的制约, 决定了这种 异文化元素的接受和吸收是部分的接受 , 有改造 的吸收。那种不经过过滤和消化的全盘接受和吸 收是不存在的 , 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 文化的 横向传播会与文化的纵向传承相交差 , 影响着民 族的文化传承 , 但文化传播不可能 , 也决不会完全 取代文化的纵向传承。/ 全盘西化0 论者的根本错
16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年
误就在于过分夸大文化的横向联系, 忽视了文化 内在的纵向联系和模式类型的选择, 以时代选择 代替基因和血型的选择。对这一点认识不足 , 也 是西方民族学派中名噪一时的/ 传播学派0 失势的 重要根源。 因为有文化基因的纵向复制 , 才使得一个民 族的文化发展始终沿着一个方向、 一个轨迹运行, 并经过传承形成文化传统。而经过传承积淀而成 的文化传统又成为该民族文化/ 基因0 的载体和基 本要素, 有机地参与文化的再生产再复制。正因 为这样, 人类文化的发展才一脉相承, 一代与另一 代的文化有极大的相似性 , 即使随时代和环境的 变化而变迁、 发展, 也仍能看到其/ 根0 的存在。 研究文化传承有助于我们认识传统, 加深对 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以上的论述中, 我们不难看到, 文化传承形成文化传统 , 传统文化 是文化传承的逻辑结果。每一个民族的文化、 任 何一个社会中的传统都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 正 如英国文学家、 诺 贝尔奖获得 者 T #S #艾 略特所 说: / -传统. 一词本身有运动的含义, 它是一种非 静止的东西, 是不断地被传递和被吸收的东西。 0 [ 8] ( P3) 所以要研究传统文化必须研究文化传承问 题。
[ 6] [ 7] [ 8]
人类的文化是多元的, 多元的文化具有民族 性, 而文化的民族性在于它的传承属性。在世界 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今天 , 我们应该怎样更深刻地 理解文化的多元性 ; 怎样认识和看待自己的民族 文化和传统 , 对民族文化传承本质的探讨将会给 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参 考 文 献: [ 1] [ 2] [ 3] [ 4] [ 5] 马克思恩 格斯 选集 : 第 四卷 [ M ] 1 北京 : 人 民出 版 社 , 19951 庞朴 1 文化的民族性与 世界的 多元性 [ J] 1 现代 与 传统 , 1995, ( 1) 1 列维 ) 布 留尔 1 原始思维 [ M] 1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811 覃光广等 1 文化学辞 典 [ M] 1 北京 : 中央 民族学 院 出版社 , 19881 黄惠 1 祭 坛就是文 坛 [ M] 1 北京 : 国际 文化出 版 公司 , 19931 马凌 诺夫 斯基 1 巫术 、 科 学、 宗教 与神 话 [ M ] 1 北 京 : 商务印书馆 , 1936 1 王云五 1 社会学大辞典 : 人类学 [M ] 1 ( 缩印本 ) 查良铮 1 T# S# 艾略特诗选 : 授奖 辞 [ M] 1 成 都 : 四 川 文艺出版社 , 19921
On the Essence of the Inheritance of Ethnic Cultures
ZHAO Shi lin
( Col 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 Sichuan University , Chengdu 610064, Chi na )
Abstract : Culture is the accomplishments of human society with its ethnic traits. The inheritance of a given culture embodies the inherent mechanism of its cultural ethnicity. Judging from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an ethnic community, the inheritance of a given culture is in essence a cultural reproduction, the self improvement of the given ethnic group,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social power and obligations, the gradual accumulat ion of the ethnic conscious ness, and the longitudinal clone of/ cultural genes0 . From this point of departure, the study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in heritance of a given ethnic culture will help u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tradition and culture. Key words: ethnic group; cultural inheritance; essence; inner mechanism
( 责任编辑 何 方)
本文关键词: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2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2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