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根本性质_当代中国哲学研究需注重民族性
本文关键词:哲学的民族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讯(记者陈曦) 近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举办。与会学者围绕着“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及当代中国哲学”的主题,从当代中国与当代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当代反思、当代中国与中国古代哲学等方面展开研讨。
长期以来学界存在以“时代性”为衡量中国哲学基本标准的理论立场,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宋志明教授指出,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哲学理论工作者过分强调哲学的时代性,忽略了哲学的民族性,哲学观演化的轨迹形成一条从哲学学科意识的自觉到中国哲学意识的失落,再到中国哲学意识的自觉这样一条曲线。他认为,当代中国哲学讲出中国性需要三个重点,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接着中国现代哲学主线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仍旧是当代中国哲学的主流形态;一是回应中国实证哲学,培育适应中国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工具理性,化理论为方法,找到关于工具理性的中国式讲法;一是回应现代新儒家,培育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性,化理论为德性,找到关于价值理性的中国式的讲法。
对于哲学时代性问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翔海教授指出,此一理论立场确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容易得出在整体上否定中国哲学传统之现代价值的结论。这一主张隐含着以特定时期西方文化的民族性充任人类文化之时代性的理论内涵,轻忽乃至抹杀了非西方民族文化传统的超越性与继承性,并以将西方式现代性看做封闭而完备的价值系统为前提。李翔海强调,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要更切实完成中国哲学研究范式从“外在化”向“内在化”的转变,必须摒弃机械地持守时代性之一维的僵硬思维定式,而从时代性与民族性两个维度对中国哲学予以更完整的观照,以确立其作为一种特定哲学形态自身所具有的独立自足的内在意义,并对其整体价值予以深度的理论诠释。
作为理性在实践领域的体现,实践理性以如何使存在合乎人的理想及人的合理需要为关切之点。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杨国荣教授以中国哲学为视阈,阐述了实践理性及其原则。他认为,实践理性既与理论理性相涉,又表现为理性的实践运用。作为理性在实践领域的体现,实践理性既非限于康德哲学的形式之域,也非囿于功利主义的功利关切。以求其善为总的指向,表现为合乎普遍规范的正当原则、体现实质层面价值追求的向善原则、与价值实现方式相联系的有效原则彼此相关,从形式与实质的统一、正当与善的交融、目的与方式的互动等方面展示了实践理性的具体内涵,并实际地统摄、引导着实践过程。
儒﹑道文化之为中国文化之根,是从人生论角度去探讨人的本质、价值、境界、修养和人格。何为人格?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邵汉明研究员认为,人格是人类内在的一种特质,以及他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表现出的倾向性,主要体现在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可区别为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每个人的人格千差万别,而那些为整个阶层、阶级甚至整个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人格就是理想人格。邵汉明指出,儒家与道家人格理论的差异之处在于,首先,儒家的理想人格是道德人格,道家的理想人格是审美境界,是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境界。其次,儒家的理想人格是阳刚的,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儒家精神对人的要求,而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阴柔的,如“上善若水”体现了道家的精神。再次,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人格;而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超越世俗世界各种繁文缛节,寄世而超世的境界。
关于孟子人性论,学界多将其与性善论相关联。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张连良教授表示,把性善论作为孟子人性论的全部内容,是对孟子人性论的一种误解。孟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孟子关于形上意义上的人的本性之知何以可能的原则性追问,这是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也是他的理论前提。孟子提出了一个人性论,人性成为“论”,即人性成为我们能把握的知识的一个前提追问:人性知识何以可能?这是孟子人性论中的核心,这也是孟子人性论当中最具有哲学形而上学意义的,这是孟子人性论一个方面的内容。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则是在经验基础范围内的关于人性可证实性的一个“人性”判断,,这才是孟子的以四端为基础加以论证的性善论。
本文关键词:哲学的民族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6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6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