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多元因素影响下的纳族群称谓与认同

发布时间:2018-03-26 07:28

  本文选题:纳族群 切入点:纳西 出处:《民族研究》2013年05期


【摘要】:滇川藏毗邻地区自称纳西、纳、纳罕、纳日的族群是同源异流的族群。在汉文古籍中,他们被记载为麽些、摩梭、摩挲等;在新中国的民族识别中,被识别为纳西、蒙古等族。近年来,其自我认同发生了很大改变而日趋多元化,产生了族称上的国家建构、区域建构和自我建构等现象。从中可以看出,族群称谓与认同和基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原生情感"以及情境变迁、工具理性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本文的目的并非要对这些已经被识别为某个民族的现状进行纠正,而是想提示对同源异流的族群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学术意义。
[Abstract]:The neighboring areas of Yunnan, Sichuan and Tibet call themselves Naxi, Nahan, Naj and Naxi ethnic groups. In ancient Chinese books, what are they recorded as, Mosuo, Maochu, etc; in the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New China, they are recognized as Naxi, In recent years, Mongolia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have changed their self-identity greatly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resulting in the phenomena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regional construction and self-construction. Ethnic appell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many factors, such as identity, "primary emotion" based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situational changes,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etc.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not to correct the status quo that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nation. Rather, I would like to point out the important academic significance of comparative study of homologous and heterotopic populations.
【作者单位】: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纳西东巴文献搜集、释读刊布的深度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1AZD073)中关于纳族群宗教典籍和文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福泉;;“纳木依”与“纳”之族群关系考略[J];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松;;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到科学人类学[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王建中;;论彝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周琼;;明清滇志体例类目述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罗勇;;徐云虔《南诏录》佚文及其史料价值[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5 陶亚敏;;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与天启《滇志》之比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6 杨甫旺;;云南少数民族“衣尾”习俗探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张黎波;;出自当事人之手的原始资料——陈灿《宦滇存稿》概说[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王建中;张兴良;;对楚雄州彝族传统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9 薛琳;大理国地藏寺经幢概说[J];大理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10 李银兵;黄治国;;《蛮书》及其史料价值[J];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亨运;基于天文学的中医六气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瞿天凤;石林彝族撒尼人刺绣象征文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姜丹;《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4 杨梅;近代西方人在云南的探查活动及其著述[D];云南大学;2011年

5 邹建达;清前期云南的督抚、道制与边疆治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6 张宏宏;平地女性与山地女性[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冯昆思;试论云南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金尚会;中国彝族文化的民族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杨煜达;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钰;康雍时期云南铜矿业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谷慧;雍陶及其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慈平;元代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王倩;火文化对彝族社会生活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袁清云;关于彝族哲学思想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钱秉毅;明代云南汉文典籍地理[D];云南大学;2011年

7 常明伟;《滇海虞衡志》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肖本俊;清代乾嘉时期云南矿区的“山荒”与滇铜业的衰落[D];云南大学;2011年

9 李妹;云南地方文献分类工作规范化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高国强;《狩缅纪事》校注[D];云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方国瑜 ,和志武;纳西族的渊源、迁徙和分布[J];民族研究;1979年01期

2 和即仁;;“摩些”与“纳木依”语源考[J];民族语文;1991年05期

3 陈宗祥;邓文峰;;《白狼歌》研究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04期

4 杨福泉;从《神路图》看藏文化对纳西族东巴教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茗;从摩梭文化的变化看文化间传播[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孟彻理,徐志英,张伟译;纳西──摩梭的亲属制度及其文化[J];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3 白庚胜;摩梭为“母系社会活化石”说质疑——摩梭文化系列考察之一[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唐颖;沐浴在母性的华光下——云南永宁摩梭人母系制[J];今日民族;2004年06期

5 陈兴贵;赵芳;;摩梭人与火[J];今日民族;2006年08期

6 肖二平;张积家;王娟;林娜;;摩梭人亲属词的概念结构——兼与汉族、纳西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比较[J];心理学报;2010年10期

7 李静;;如何建立摩梭人美好的家园——对话严汝娴、施传刚、李锦[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2年10期

8 黄建明;走近今日摩梭人[J];民俗研究;2001年02期

9 宋明;摩梭医生次尔都友[J];今日民族;2002年05期

10 CHOU Wah-Shan;郭平;;《一个没有父亲和丈夫的社会——中国纳西族》[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柳;;摩梭大家庭:一个和谐的社会运作机制[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2 杨慧;刘永青;;民族旅游与社会性别建构——以宁蒗落水村摩梭妇女为个案[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3 杨晓红;;论乡规民约环境保护规范的社会控制——以四川泸沽湖摩梭人乡规民约为例[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4 曹和平;张博;周建波;张志祥;;不同文明间经济动力学机制共源性因子管理初探——复活节岛和摩梭人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比较研究[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机遇、挑战和方向”经济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肖二平;张积家;;摩梭走访制下的“阿注关系”的本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亦平;摩梭母系制新解[N];中国妇女报;2001年

2 拉木·嘎吐萨邋(摩梭族);文化多棱镜中的摩梭[N];文艺报;2007年

3 记者 丁耘 施思思 李怀岩;摩梭文化的走婚,绝不是儿戏式婚姻[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潮白;没有摩梭族,只有摩梭人[N];南方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蔡晓华 陈曦 李仁芳;摩梭家园暨摩梭文化建设与保护国际学术论坛座谈会举行[N];凉山日报(汉);2012年

6 新华社记者 李舒;摩梭人还在“走婚”,姑娘的花楼依然神秘[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7 拉他咪·王勇;摩梭人的插旗习俗[N];云南日报;2001年

8 杨福泉;以更广阔的视野研究摩梭(纳)文化[N];中国民族报;2006年

9 屈明光;摩梭人 最后一块母系氏族“活化石”[N];西部时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施雪钧;鼎雅鲁汝 树屋托起一个致富梦[N];文汇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鹏;泸沽湖畔走婚文化的当代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捷;日本古代“访妻婚”与中国摩梭人的“走婚”的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2 王馨慧;断裂中的摩梭社会[D];云南大学;2012年

3 熊燕;宁蒗摩梭人一夫一妻婚姻形态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4 杨子江;永宁坝区摩梭村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5 谌红漾;不同婚姻形式下摩梭人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摩梭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6 闫磊;泸沽湖畔摩梭人母系制社会的文化人类学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7 毛计平;泸沽湖摩梭小学美育课程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顾江益;法律与习俗的冲突和互动[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李丽;摩梭民居特质空间的保护与改造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2年

10 廖梦天;阿夏[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66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666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e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