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康藏人物研究现状与路径选择
本文选题:近代藏学 + 康藏人物 ; 参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07期
【摘要】:近代康藏人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人物选择上重精英、轻大众,重个体、轻群体;重政治领域,轻文化、经济、宗教等领域;重康藏"核心"区域、轻"外围"区域。文章认为,应当在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加强"本质主义"的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建构主义"的研究范式。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多维度、多层面地展开对近代康藏人物的研究,以期进一步加强对康藏人物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Abstract]: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Kangzang characters in modern time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e emphasis on the elite, the public, the individual, the group, the political field, the culture, the economy, the religion and so on; Heavy Kang Tibet "core" area, light "peripheral" area. The paper holds that we should draw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reasonably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introduce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constructivism" on the basis of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essentialism". In order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study of Kangzang characters, the research on Kangzang characters in modern times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a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level way.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廷嘉;;历史人物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安徽史学;1986年03期
2 杜永彬;中国藏学现代化之路[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4期
3 石硕;;近十年大陆学者对康区的研究及新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4 石硕;邹立波;;康藏史研究综述[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2 李秀岩;郭振宇;;通俗音乐文化审美气质的变异与本真回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3 李道忠;;为秋菊形象平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4 杨柳;;消解与恶搞的狂欢——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与青年亚文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刘雪静;沈素敏;;试论蕴藏在当代小说中的文学典型[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02期
6 杨俊;;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中西文明特征”的建构[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7 陈勤;;鲁迅《过客》语境差的审美价值[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8 傅书红;;文化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亨利·吉鲁的文化研究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9 张素琴;;舞蹈身体语言的本质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欧俊勇;彭妙艳;;文本·表演·权力——潮汕歌谣的文化冲突[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超;;基于区域视角的河北省文化产业定位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一川;;化解“丰富的痛苦”——编写12部教材的体会[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3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杨璐;;家园·国族·大同——2008年几台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整合功能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费小平;;“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译研究视角[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梁伟峰;;被“浪子”反抗的“浪子之王”——论鲁迅与亭子间文化[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谢纳;;“空间转向”与当代文艺理论建构[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杨岚;;转型期的社会文化审美与文化生态平衡[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9 倪胜利;;民族教育政策应关注民族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A];“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高卫华;;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的学科关系分析[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忠;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4 曹传清;赫德对晚清中国社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9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乔丽华;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及其价值意义[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征;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农民斗争心态之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洪凌艳;关于“海西”精神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施蕾;现代性的漂浮[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闫海玲;精英文化与大众传媒的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兰祥;当代文化语境下女性身体的规训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坚;河南电视台文化专题节目制播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王敬源;网络恶搞文化的传播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玲;帕慕克作品中的文化身份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兵;;1930年代的康、青、藏战争——边政、权力和地方的视角[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2 多杰才旦;;回顾与展望我国的藏学研究[J];中国藏学;1988年01期
3 贾大泉;;汉藏茶马贸易[J];中国藏学;1988年04期
4 李敬洵;;七至九世纪川西高原部族考[J];中国藏学;1989年01期
5 刘君;;康区近代商业初析[J];中国藏学;1990年03期
6 王恒杰;;解放前云南藏区的商业[J];中国藏学;1990年03期
7 张莉红;;论明清川藏贸易[J];中国藏学;1993年03期
8 土呷;;昌都历史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J];中国藏学;2006年01期
9 徐君;;清末赵尔丰川边兴学之反思[J];中国藏学;2007年02期
10 赵艾东;;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史德文在康区打箭炉的医疗活动[J];中国藏学;2008年03期
,本文编号:1863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863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