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族际互动及其对义乌穆斯林群体认同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9-12 20:00
【摘要】:"义乌穆斯林现象",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内外穆斯林商人及流动打工群体移入义乌从事贸易等经济活动所形成的流动人口现象。义乌穆斯林群体在进行贸易等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在义乌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场域下,与义乌本地人及其他外来群体展开广泛的族际互动与社会交往,对义乌穆斯林群体的族群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总体上看,义乌穆斯林群体认同的改变和重构并非只是在彼此认同上简单地增减,而是与群体生活态度及观念的转变一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Abstract]:"Muslim phenomenon in Yiwu" is a phenomen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formed by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uslim businessmen and migrant workers moving into Yiwu to engage in trade and other economic activities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trade and other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Muslim community of Yiwu, under the specific social environment of Yiwu, engaged in extensive inter-ethnic interaction and social intercourse with the local people and other foreign groups in Yiwu. It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ethnic identity of the Muslim community in Yiwu, bu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change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identity of the Muslim community in Yiwu is not just a simple increase or decrease in mutual identity. But with the change of attitude and concept of group life, corresponding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现代穆斯林商业和伊斯兰教伦理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课题“义乌国外穆斯林群体的认同”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Daniel L.Pals;金泽;;伊斯兰观察[A];宗教与民族(第壹辑)[C];200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军平;;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调查——以东莞谢岗镇务工的彝族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蒋桂东;;影响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的因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贾丽英;论汉代和蕃女性[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马戎;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马戎;从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谈起——我国30年代三本《中国民族史》的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菅志翔;;“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龙耀;李娟;;人类语言发展与制度调适——兼评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唐春生;;宋初对夔州路的少数民族政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何彪;王锴;;从族际交往看当代黔中地区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演变[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吴晓萍;蒋桂东;;从族际通婚看当代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李晓霞;;国家政策对族际婚姻状况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高芳;董西彩;李媛;陈怀川;;乌鲁木齐市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何其敏;;民族教育选择的张力——以回族阿拉伯语学校为个案[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一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8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胡英姿;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共赢[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吐尔地·卡尤木;维村社会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武应明;改革开放以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薛莉;传统到现代:南京流动回族族际通婚观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姜慧文;商品型住宅小区的社区认同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罗淑珍;民族高校学生民俗承载状况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王次富;少数民族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7 彭修建;清代伊犁维吾尔族移民经济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8 陈慧达;海岛发展变迁的人类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鲁能;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基督教少数族群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刘卫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志明,罗左毅;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马来西亚为例(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木仕华;;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现今与历史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3 艾丽曼;;文化变迁下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4 李技文;;(亻革)家人族群认同的文化表达——以枫香寨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4期

5 向晶;;族群认同的构建因素——基于对鹤峰县平山村的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田夏彪;施彦岑;;教育交往与族群边界模糊——以大理白族为个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10期

7 张瑜;;什么是族群——读《羌在汉藏之间》有感[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8期

8 李技文;;(亻革)家人的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耿西静;;试论广西客家人的族群认同——以防城港市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0年19期

10 马创;;现代背景下帕西傣的族群认同研究[J];思想战线;2010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周建新;黄超;;跨国民族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龙井市龙山村S屯朝鲜族劳务输出韩国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赵海瑛;;论盘瓠神话与畲族族群认同的中间环节[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4 陈静静;;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多维文化认同的建构——以云南少数民族网络媒介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5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7 陈科华;;根源性认同与爱国主义[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郑君雷;;文化人类学的族群认同与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研究——汉末魏晋河套阴山地区北方民族遗存族属研究的个案思路[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10 李海淑;;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基督教为个案[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闵克;“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郝苏民;日本爱努人捍卫文化遗产的岁月[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王建勋;重要的不是奥巴马而是制度[N];东方早报;2009年

4 于福坚;一杯鸡尾酒:美国民族与国家认同的构建[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牛锐;用人类学方法观察民族问题[N];中国民族报;2007年

6 孙九霞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拯救民族与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余西云;能动性: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N];中国文物报;2011年

8 杨文炯;回族社区:“单位”之间的社会互动[N];中国民族报;2006年

9 梁枢;对话:儒家哪儿错了?(下)[N];光明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张文邋实习生 张梦呢;客家热的背后[N];西安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4 李志芬;以色列民族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艾丽曼;我心依旧:青海河南蒙旗文化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09年

7 高源;清真寺的社会功能[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金玉萍;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赵红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大学;2008年

10 托玛索·泼罗扎朵(Tommaso Previato);中国丝绸之路甘青段人口迁徙与民族格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才全;居住在蒙古国的内蒙古蒙古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4 李江江;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族群认同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变迁[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认同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6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杨光莹;汉族居住区内回族学生的族群认同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韩东春;国际移民背景中的族群认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张学俊;族群认同的历史记忆与社会建构[D];云南大学;2012年

10 焦彦晨;《南洋商报》与马来西亚华人的族群认同建构(2001-2010)[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40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240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1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