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族群自觉与传统新构:对贵州东南部一个款组织变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3 08:46
【摘要】:地方社会受到来自其所在的大规模社会体系的影响,引致内部人群在文化意义框架和社会互动模式上的不一致,是基于社会变迁对地方社会冲突予以阐释的理论视角。贵州省东南部南江河流域的一个款组织,以平权理想的实际运作整合了通过地缘依附的不同族群,在一次集体节庆活动中,因其中一个苗族村寨缺席的"反传统"举动而引发冲突。这一冲突绝不是款组织内部村寨交恶的表现,其源自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片面强调经济的发展主义思潮、改革开放后兴起的打工潮和民族旅游热,以及文化资本化带来的族群认同重构与强化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反映了多族群的款组织在整体社会文化变迁中的遭遇,使得其内部在地缘依附和族群认同上都发生了断裂,其间呈现出来的正是当代特定情境下的族群自觉与传统新构。
[Abstract]:The local society is influenced by the large-scale social system, which leads to the inconsistency of the internal crowd in the frame of cultural meaning and the model of social interac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social change to explain the local social conflict. A fund organization in the Nanjiang River Basin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with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of equal rights ideal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rough geographical attachment, during a collective festival, Clashes arose over the absence of one of the Hmong villages as an "anti-tradition" move. This conflict is by no mean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evil of the village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It stems from the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one-sided emphasis on the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lism, the rising tide of labor and ethnic tourism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interaction of the factors such as reconstruction and reinforcement of ethnic identity brought by cultural capitalization reflects the experience of multi-ethnic groups in the overall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which makes their internal geographical dependence and ethnic identity break. In the meantime, it is the ethnic consciousness and the traditional new structure in the specific contemporary situation.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淑娉,龚佩华;试以黔东南民族文化变迁论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和条件[J];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04期

2 杨慧;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及重建——云南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J];思想战线;2003年01期

3 徐新建;开发中国:“民族旅游”与“旅游民族”的形成与影响——以“穿青人”、“银水寨”和“藏羌村”为案例的评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月如;;从祖荫之下到宗教超市——冀中农村宗教变迁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曹月如;;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研究路径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3 宁立志;曹亚玲;;从经济法视角看社会团体的法主体地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4 颜良伟;;冲突与协调:民事抗诉中检法关系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5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贾欣;;试论农业生产方式下的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基于文化符号学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2期

7 殷琼;;试析乡村精英在群体性冲突预防中的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明成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群体性事件进行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夏杰平;;“宗教”概念的人类学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10 孙显元;;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传延与变革[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立会;;社会冲突理论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郝明;;政府转型条件下公民话语权实现的探讨[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3 左雪松;;从阶级冲突到社会冲突观—马克思与科塞的冲突思想[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虞崇胜;郑迎春;;政通才能人和——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5 张铮;;简论人类文明的艺术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6 周敏浩;刘彦蕊;;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范式与表现形式评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何林;;多样的“天堂”之路——茶腊村三个不同宗教信徒的葬礼[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8 韩瑞霞;;互联网对拉斯维尔5W模式的冲击[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郝彩虹;;冲突与和谐——从科塞的冲突功能理论看我国农民工与市民的利益冲突[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蔡久旭;;社会冲突视角下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思考[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4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小雪;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胡优玄;广西民族文化资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李景旺;中美群体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兆丰;基于竞合战略的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优化模式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光健;;论近代沧源佤族的族群认同[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木仕华;;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现今与历史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3 艾丽曼;;文化变迁下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4 李技文;;(亻革)家人族群认同的文化表达——以枫香寨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4期

5 向晶;;族群认同的构建因素——基于对鹤峰县平山村的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田夏彪;施彦岑;;教育交往与族群边界模糊——以大理白族为个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10期

7 张瑜;;什么是族群——读《羌在汉藏之间》有感[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8期

8 李技文;;(亻革)家人的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耿西静;;试论广西客家人的族群认同——以防城港市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0年19期

10 马创;;现代背景下帕西傣的族群认同研究[J];思想战线;2010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周燕;;公共管理研究:传统与前沿——一个学科框架的描述[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6 庄孔韶;;北京“新疆街”食品文化的时空过程[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7 俞云平;;泰国华侨华人社会的血缘地缘纽带[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自然;;试谈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点及其保护与发展的对策[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范长风;;中国边陲社会的族群合作——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洮州青苗会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10 汪新建;刘蓓;;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朝鲜族多重认同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闵克;“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田浪;陈进国:风水信仰与社会文化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杨文炯;回族社区:“单位”之间的社会互动[N];中国民族报;2006年

4 记者 张文邋实习生 张梦呢;客家热的背后[N];西安日报;2008年

5 玫昆仑;会议采购怎么做[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5年

6 谷家荣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做国际化的民族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4 托玛索·泼罗扎朵(Tommaso Previato);中国丝绸之路甘青段人口迁徙与民族格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袁洁;社会继承制度变迁中的苗族女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常棣;三亚回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秀多吉;化隆卡力岗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内玛才让;略论藏族传统禁忌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孔翠花;新疆达斡尔族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赵才全;居住在蒙古国的内蒙古蒙古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6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认同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8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刘晓霞;农村维吾尔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建构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朱迎凤;民族身份与族群认同[D];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376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376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b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