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镜像中的后现代人类学与中国人类学的认知论革命
发布时间:2021-04-09 08:44
后现代人类学的认知论问题长期被学界的方法论视角遮蔽。从他者的"文化之镜"到"镜中之我",后现代人类学并没有逃离与"他者"在双重想象中的僵化状态。处于世界话语体系边缘地带的中国人类学,从一开始就借助西方人类学的镜像符号在行动和参与中自我发现和自我关照。当代中国人类学以一种世界的眼光和人类整体性的认知立场,超越了西方人类学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以及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镜像困境,这无疑开启了人类学的一种新境界——如何在人类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意义存在中,重构人类学为作为一门为人类社会谋福祉的学科本质。尤其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背景下,当代中国人类学无疑开启了世界人类学的新纪元。
【文章来源】:云南社会科学. 2019,(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圣地”秩序与世界想象——基于耶路撒冷橄榄山基督教社群的人类学反思[J]. 赵萱. 世界宗教文化. 2018(03)
[2]当代民族志形态的形成:从知识论的转向到新本体论的回归[J]. 王铭铭. 民族研究. 2015(03)
[3]走向“文化志”的人类学:传统“民族志”概念反思[J]. 张小军,木合塔尔·阿皮孜. 民族研究. 2014(04)
[4]海外民族志与世界性社会[J]. 高丙中. 世界民族. 2014(01)
[5]边缘话语分析: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J]. 丁建新,沈文静.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04)
[6]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思考[J]. 周大鸣.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7]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J]. 高丙中.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8]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J]. 许宪隆,张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9]反思与重构:论“主体民族志”[J]. 朱炳祥. 民族研究. 2011(03)
[10]我国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 庄孔韶,兰林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03)
本文编号:3127312
【文章来源】:云南社会科学. 2019,(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圣地”秩序与世界想象——基于耶路撒冷橄榄山基督教社群的人类学反思[J]. 赵萱. 世界宗教文化. 2018(03)
[2]当代民族志形态的形成:从知识论的转向到新本体论的回归[J]. 王铭铭. 民族研究. 2015(03)
[3]走向“文化志”的人类学:传统“民族志”概念反思[J]. 张小军,木合塔尔·阿皮孜. 民族研究. 2014(04)
[4]海外民族志与世界性社会[J]. 高丙中. 世界民族. 2014(01)
[5]边缘话语分析: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J]. 丁建新,沈文静.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04)
[6]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思考[J]. 周大鸣.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7]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J]. 高丙中.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8]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J]. 许宪隆,张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9]反思与重构:论“主体民族志”[J]. 朱炳祥. 民族研究. 2011(03)
[10]我国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 庄孔韶,兰林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03)
本文编号:3127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1273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