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宗彝族绑神猴面具文化比较研究 ——以大堵杂村和板桥河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25 19:10
绑神猴仪式是曲靖市师宗县彝族以祭祖、祈福为核心举行的年节活动,反映了该地区的民俗文化。绑神猴面具作为仪式中的艺术表现,以村落为研究单元对面具艺术进行探索,分析以面具为代表的民族艺术发展现状以及造成同源艺术不同发展走向的缘由。本文主要以2018年师宗县大堵杂村绑神猴活动佩戴使用的面具和2019年师宗县板桥河村绑神猴活动佩戴使用的面具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村落语境下的绑神猴活动。先介绍孕育面具的村落空间,呈现面具赖以生存发展的历史、文化生境。随后对绑神猴活动的来源传说进行梳理,按照时间顺序,对2018年大堵杂村绑神猴仪式活动流程和2019年板桥河村绑神猴仪式活动流程进行描述并分类概述现有的活动形式。第二部分为绑神猴面具本体研究。首先,对面具形象进行论述,分析两个村落面具的造型种类、造型特色、色彩搭配、装饰手法。其次,从面具制作方面对制作人员与制作过程分别进行描述。最后,从直观上呈现相同仪式活动所使用面具艺术的传承发展现状。第三部分为绑神猴面具文化的深入探究。分别从面具象征符号、面具内涵、面具功能三个方面对两个村落面具文化论述,阐明以村落为单元的面具艺术作为象征符号对文化的不...
【文章来源】: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1.选题的缘起
2.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
1.参与观察
2.深度访谈
一、村落语境下的绑神猴活动
(一)田野点介绍
1.大堵杂村
2.板桥河村
3.村落民俗信仰
(二)绑神猴仪式活动
1.来源传说
2.活动流程
3.活动形式
二、绑神猴面具本体
(一)面具形象
1.大堵杂村
2.板桥河村
(二)面具制作
1.大堵杂村
2.板桥河村
三、绑神猴面具文化
(一)面具象征符号
1.大堵杂村
2.板桥河村
(二)面具内涵
1.大堵杂村
2.板桥河村
(三)面具功能
1.大堵杂村
2.板桥河村
四、两个村落绑神猴面具文化的比较思考
(一)面具文化的相似性
1.同源文化的延续性
2.民俗文化的传承性
(二)面具文化的差异性
1.外在表象
2.生活社区
3.传承方式
4.传承模式
(三)面具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1.文化的选择性重构
2.文化交流的必然
3.精神文化的变迁
4.来源传说的影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艺术人类学视角[J]. 方李莉. 民族艺术. 2018(01)
[2]论广西毛南族傩面具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J]. 张欢,田鑫. 中华文化论坛. 2017(07)
[3]祥云县禾甸镇七宣村彝族傩面具的文化内涵[J]. 殷雅娟,潘晶,秦莹.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2)
[4]艺术人类学:从符号交流到物质文化研究[J]. 尹庆红. 民族艺术. 2017(02)
[5]以阐释之名:格尔茨的符号论美学观[J]. 魏嵘.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3)
[6]符号、象征与隐喻:毛南族傩面具的艺术人类学考察[J]. 韦海燕. 四川戏剧. 2017(03)
[7]面具之“声”——艺术人类学的原理关涉[J]. 彭兆荣. 民族艺术. 2016(04)
[8]变迁与选择性重构——贵州南部“佯僙人”的文化调适[J]. 徐文敏,商正美. 铜仁学院学报. 2014(06)
[9]丘北彝族面具文化现象[J]. 农春妮. 黑龙江史志. 2014(07)
[10]浅析传统面具艺术中的民族崇拜和审美[J]. 李晓静,朱华. 大众文艺. 2012(04)
博士论文
[1]地方记忆与身份呈现[D]. 曾澜.复旦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02606
【文章来源】: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1.选题的缘起
2.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
1.参与观察
2.深度访谈
一、村落语境下的绑神猴活动
(一)田野点介绍
1.大堵杂村
2.板桥河村
3.村落民俗信仰
(二)绑神猴仪式活动
1.来源传说
2.活动流程
3.活动形式
二、绑神猴面具本体
(一)面具形象
1.大堵杂村
2.板桥河村
(二)面具制作
1.大堵杂村
2.板桥河村
三、绑神猴面具文化
(一)面具象征符号
1.大堵杂村
2.板桥河村
(二)面具内涵
1.大堵杂村
2.板桥河村
(三)面具功能
1.大堵杂村
2.板桥河村
四、两个村落绑神猴面具文化的比较思考
(一)面具文化的相似性
1.同源文化的延续性
2.民俗文化的传承性
(二)面具文化的差异性
1.外在表象
2.生活社区
3.传承方式
4.传承模式
(三)面具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1.文化的选择性重构
2.文化交流的必然
3.精神文化的变迁
4.来源传说的影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艺术人类学视角[J]. 方李莉. 民族艺术. 2018(01)
[2]论广西毛南族傩面具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J]. 张欢,田鑫. 中华文化论坛. 2017(07)
[3]祥云县禾甸镇七宣村彝族傩面具的文化内涵[J]. 殷雅娟,潘晶,秦莹.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2)
[4]艺术人类学:从符号交流到物质文化研究[J]. 尹庆红. 民族艺术. 2017(02)
[5]以阐释之名:格尔茨的符号论美学观[J]. 魏嵘.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3)
[6]符号、象征与隐喻:毛南族傩面具的艺术人类学考察[J]. 韦海燕. 四川戏剧. 2017(03)
[7]面具之“声”——艺术人类学的原理关涉[J]. 彭兆荣. 民族艺术. 2016(04)
[8]变迁与选择性重构——贵州南部“佯僙人”的文化调适[J]. 徐文敏,商正美. 铜仁学院学报. 2014(06)
[9]丘北彝族面具文化现象[J]. 农春妮. 黑龙江史志. 2014(07)
[10]浅析传统面具艺术中的民族崇拜和审美[J]. 李晓静,朱华. 大众文艺. 2012(04)
博士论文
[1]地方记忆与身份呈现[D]. 曾澜.复旦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02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30260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