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作为生存策略的理性选择:中缅边境地区边民离散与回归的人类学研究——基于临沧边境口岸区域4个沿边村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1-09-25 05:14
  中缅边境地区边民的人口流动,自边界线形成以来既已存在。无论是近代,边民们为生存而进行的民族迁徙,或是躲避战争的逃难经历,还是新中国建立后,因一系列国家政治运动而造成的有规模的边民"出逃"事件,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还存在的因各种生活原因导致的少部分边民的越境生活现象,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离散边民回归中国的行为,绝大多数都可归为"因生存生活而为之‘计策’"的理解。尽管边境地区多重政治、社会关系并存的复杂场域令边民离散与回归的行为具有包罗万象的内涵和解释,但归根结底多是围绕"以生为计"的生存策略的理性选择的行为结果。 

【文章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2020,41(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与中缅边民流动相关的研究回顾。
二、明清以来中缅边民跨境流动的简单梳理。
三、临沧边境地区边民有规模的离散及原因
    (一)民国时期临沧边境地区边民的离散
        1. 民国时期中缅边境地区边民的离散形式有一种“悄然”的形式,苗族最具代表性。
        2. 抗战时期部分中国边民逃至缅甸。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系列政治运动导致的边民离散
        1. 镇压反革命时期。
        2. 土地改革时期。
        3.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三面红旗时期。
        4. 文革时期。
    (三)其他生活原因导致的边民离散
        1. 婚姻因素。
        2. 躲避计划生育。
        3. 宗教因素的“短暂离散”。
四、临沧边境地区边民的回归原因及过程
    (一)各种原因的正式回归
        1. 改革开放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对于回归的边民,按人口分配并给予土地经营自主权、提供住房等优惠政策,因此吸引了大量文革期间逃往缅甸的边民回归。
        2. 跨境婚姻导致的回归。
        3. 隐含着国家认同内容的故土情怀。
    (二)另类的回归
        1. 离散边民二代的回归。
        2.“钟摆式”的边民。
五、结语



本文编号:3409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409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b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