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跨民族友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及培育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9 08:23
  跨民族友谊是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渠道,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本质,以及跨民族友谊在我国民族政策及民族工作背景下所具有的跨文化交融性、跨群体转换性和高度普遍性。同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本质和跨民族友谊的新时代特点,深入梳理跨民族友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并探索当前我国民族工作大局之下跨民族友谊的培养机制,使其更有效地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41(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跨民族友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及培育机制研究


跨民族友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路径图

路径图,友谊,民族,中华民族


值得注意的是,情感是最难以掌控的因素,不同的民族群体有着不同的意义系统,这使情感交流互动的过程更加具有挑战性,也增加了跨民族友谊中产生负性情感的可能性。由此看来,跨民族友谊也有可能比其他关系激起更多的负面情绪,如愤怒、误解等[23]。因此,跨民族友谊在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负性情绪的调节渠道和方式,例如,应采用合理认知正确看待产生负性情绪的事件,避免刻板印象。即是说,如果能将跨民族友谊中的负性情绪进行科学合理转化,便可能升华为友谊双方构建共同体意识的润滑剂,否则,将成为破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匕首。情感路径如图2所示:(三)行为路径

跨民族友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及培育机制研究


跨民族友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路径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J]. 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  民族教育研究. 2020(01)
[2]新时代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三个理论维度[J]. 青觉,谭刚.  贵州民族研究. 2020(01)
[3]“五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纳日碧力戈,陶染春.  西北民族研究. 2020(01)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点思考——心理学的视角[J]. 陈立鹏,段明钰.  中国民族教育. 2020(01)
[5]基于三个认知维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建构[J]. 于衍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12)
[6]民族心态秩序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路径[J]. 龙金菊,高鹏怀.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12)
[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义与铸牢策略[J]. 高承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12)
[8]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民族研究[J]. 马俊毅.  贵州民族研究. 2019(11)
[9]新时代边疆稳定发展的情感政治学研究——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路径分析[J]. 青觉,徐欣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9(01)
[10]跨民族友谊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措施[J]. 杨晓莉,赵佳妮.  甘肃高师学报. 2018(06)

硕士论文
[1]多民族地区初中生族际友谊状况与教育对策[D]. 谢丹.中央民族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557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5557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6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