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佬族姓名文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老挝佬族姓名文化研究
【摘要】:人们之间的交往总是以互通姓名开始,姓名是社会交往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了解一个社会及其成员价值观念的窗口。佬族的姓名亦是如此。透过佬族姓名现象去探究它背后所包含的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活动,是研究老挝社会和历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佬族姓名形式、内容的归纳总结,分别提炼出姓与名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解读出佬族姓名文化中的内涵:姓的传承方式,体现佬族社会母系制的残余痕迹;姓的可变性特点,又可视其为宗族观念淡薄的依据;名在前姓在后的形式,与其民族语言中定语后置的语法结构及语言习惯息息相关;男性与女性人名用字的区分度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民族在对男性与女性寄予的期望相同,因而总体上男女地位趋于平等;带有地域特点的人名用字习惯以及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姓名用词,把人与自然通过姓名的形式联系起来;人名音节由少到多的变化以及人名用字中词类的日趋丰富,从侧面说明了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所处的这个世界认识的提高。通过对佬族姓名文化的研究,笔者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完善需要在一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中进行,离开了分别以时间与空间为轴的坐标,文化则无从谈起;文化能表达及形成人的思想,正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姓名上的体现;文化服从于政治,政治的巩固得益于文化的帮扶。
【关键词】:佬族 姓名 文化 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4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8-10
- 一、研究背景8-9
- 二、研究意义9-10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0-12
- 一、国内研究综述10-11
- 二、国外研究综述11-12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12-14
- 一、研究思路12
- 二、研究方法12-13
- 三、创新之处13-14
- 第一章 佬族姓名的由来14-24
- 第一节 佬族姓的由来14-17
- 一、姓的出现14
- 二、主要取姓方式14-17
- 第二节 佬族名的由来17-24
- 一、名的起源17-18
- 二、主要取名方式18-22
- 三、小名22-24
- 第二章 佬族姓名的形式和内容24-33
- 第一节 佬族姓名的形式24
- 第二节 佬族姓名的内容24-33
- 一、人名用字分类24-27
- 二、佬族姓名的特点27-33
- 第三章 佬族姓名的文化内涵分析33-42
- 第一节 姓名与母系社会遗俗33-34
- 第二节 姓名与宗亲家族观念34-35
- 第三节 姓名与宗教信仰影响35-37
- 第四节 姓名与民族语言习惯37-38
- 第五节 姓名与男女社会地位38-39
- 第六节 姓名与生活环境烙印39-40
- 第七节 姓名与时代发展步伐40-42
- 结语42-44
- 附录44-45
- 参考文献45-46
- 后记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友;挖掘历史文化瑰宝 繁荣秦淮文化产业[J];求是;2004年06期
2 王舒;;“文明冲突”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J];理论探讨;2006年02期
3 郭成龙;;法律文化:一个概念的澄清[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王雅梅;;试析保护和发展文化产业对欧盟的重要意义[J];德国研究;2007年02期
5 张晓林;;和谐文化:先进文化的时代表达[J];前线;2007年06期
6 张晓林;;和谐文化: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J];学习论坛;2007年06期
7 沈乔;;太原解放战役的文化省思[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8 董连胜;;\裎幕肭嘀輀J];春秋;2011年01期
9 徐敬;和磊;;想象的建构与诗意的反叛——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学的大众文化意蕴[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曾永丽;;网络文化的哲学意蕴[J];学理论;2012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易洲;邹聪顺;;漳州文化特征浅析——兼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吴忠;;论深圳文化的特色与定位[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杨宜勇;董进修;;澳门文化产业前景与定位分析[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薛风平;;区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5 李翠玉;文洪朝;;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6 王利俊;;草原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7 邱翊;;文化认同与和谐青海[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8 张华;郑长兴;;研究所文化建设刍议[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9 杨福泉;;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永章;;关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光;网络文化的生存态势[N];北京日报;2003年
2 翟艳荣;中国网络文化产业预警[N];中国企业报;2003年
3 王以铭;探索企业跨国文化要管理成功之路[N];中国企业报;2005年
4 赵畅;关于传承文化的随想[N];中国文化报;2005年
5 洪涛;社区文化发展之我见[N];中国艺术报;2003年
6 杨嘉树;创建先进的组织文化[N];中国邮政报;2003年
7 王喜成;以创新精神发展文化产业[N];河南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徐立京;网络文化产业在中国蓬勃兴起[N];经济日报;2003年
9 张小明;用传统文化缔造品牌辉煌[N];经理日报;2005年
10 钟淑洁;文明对话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王云芳;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4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6 朱逸宁;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发展阶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郑葳;教育心理学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丽慧;文化视境下的明星图书[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缪小亮;新时期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牛玉西;畲族与客家的文化互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张志坚;酒熟语及其文化精神[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黄斌兰;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障碍及其对策[D];广西大学;2002年
6 颜廷武;品牌文化的生成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高广元;关于我国大学文化的分析与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8 付水晶;赫哲族鱼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袁明亮;论文化与司法职业的融合与提升[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10 刘佳;中英花卉词语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78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778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