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本文关键词: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2013-01-17 11:20:17 作者:高永久/朱军 来源:《民族研究》(京)2010年2期第26~35页 浏览:0评论 0 条
文章从个体认同的多重性、民族认同问题产生的根源两个角度,论证了在冲突视角下,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视为矛盾和对立事物的理论观点的不科学性和误导性。
【作者简介】高永久,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军,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天津市 300071
【内容提要】如何看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逐渐成为族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话题。文章从个体认同的多重性、民族认同问题产生的根源两个角度,论证了在冲突视角下,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视为矛盾和对立事物的理论观点的不科学性和误导性。科学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种和谐视角。这种视角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和谐共存;二者统一的路径是构建能够有效整合民族异质性与国家统一性的公民身份,完善公民权制度。
【关 键 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整合;公民身份
自20世纪中期以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问题就备受学界关注。以派伊、阿尔蒙德、亨廷顿等人为代表的政治现代化理论家在关注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矛盾和冲突所带来的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①及至20世纪后半叶,全球化作为重建世界经济体系、政治格局以及文化形态的重要力量,已经广泛地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影响一国内部民族认同问题的重要变量。格罗斯清醒地认识到,“今天,两个表面上看来似乎同样的辩证过程正在塑造着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国家的未来,这就是一体化进程和同时存在的、有时甚至是暴力性质的分化和分离的趋势”。②全球化进程中一体化与离散化趋势并存,而民族认同问题无疑是多民族国家内部离散化的重要因素。
国内外研究者的许多研究成果聚焦于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民族认同的负面功能及其与国家认同的矛盾和冲突;也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二者共存和统一的基础。③在如何实现二者的统一问题上,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新颖而又富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其中,有一些研究者试图通过忽视、压制乃至消除民族认同的方式,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这些认识本质上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视为非此即彼、相互矛盾和对立的事物,反映了这些研究者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单向度的简单认识。笔者以为,这种简单的认识及其导向下的简单的处理方式,反而会在实践中成为民族认同方面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根源。笔者把持有上述同样认识的一些理论观点统称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对立”的“冲突论”命题(以下简称“冲突论”命题),并且针对这一命题的核心内容、产生背景及其不科学性等内容展开分析,提出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
一、“冲突论”命题的内容及产生背景分析
在分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对立”命题的内容之前,需要对这一命题涉及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作简单说明。为了方便讨论,先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两个组合词拆解成“民族”、“国家”、“认同”,分别加以解释。
中文中的“民族”一词具有多层次含义,对应英文中“nationality”、“ethnic group”、“tribe”、“nation”等多个具有不同含义的词。为了简化分析,可以从民族与国家是否重合的角度,把诸多的民族共同体分为两大类。从民族与国家不重合的角度来看,民族包括次国家层次的族类共同体和一些超越一国边界分布在多个国家的跨国界民族或跨境民族。次国家层次的族类共同体包括占据某一地域具有自治权的民族(nationality);散居在一国内部拥有文化权利的族裔群体(ethnic group);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部族(tribe)等。从民族与国家重合的角度来看,民族指建立了自己国家的民族,这种民族实现了民族与国家的同一性,是一种国家民族,即国族(nation)。本文主要讨论一国内部的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因此主要考虑前一种情况。
国家是一种法律上的政治共同体。“一个国家是一个法律上的政治性组织,拥有要求公民对其顺从和忠诚的权力”。④安东尼·史密斯指出:“国家的概念可以被定义为一套与其他制度不同的自治制度,拥有在给予的疆界内对强制性和家世(extraction)的合法垄断。”⑤以拥有统一主权和治权的政治共同体来界定国家,这时的国家包含了从“城邦”、“帝国”、“民族国家”(nation-state)等一系列的表现形式。当国家演进到近现代社会,以“民族国家”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国家与民族就具有同一性,国家是以一个民族建立的国家,民族则是实现了国家外壳的民族。正如黑格尔提到的:“民族国家是政治实体的最高形式,是民族精神的政治外壳,是民族意志和命运的物质体现。”⑥
认同是一个来自于心理学的词汇,经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的使用,表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从这层意义出发,学者们才把民族、国家等一些客体对象纳入到认同理论研究中。⑦认同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同一”,,一个事物的性质和属性没有发生改变;二是“归属”和“确认”,一个群体的成员通过共同特征的辨识而归属于某一个群体;三是“赞同、同意”。⑧从第二层含义出发,国家认同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那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⑨的心理活动,民族认同也可以在这个定义框架中得到演绎。或者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某种群体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⑩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则是民族社会成员因隶属于民族、国家而产生的归属认知和感情依附。
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国家建构(nation-building)过程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因“族裔复兴”(ethnic revival)运动而导致的内部离散化趋势,构成“冲突论”命题提出的社会背景。冷战结束后,长期性的民族政治冲突在全球范围,尤其是在非洲大陆和东南亚激增,其总数大约占到世界正在发生的民族冲突的80%。(11)有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认为,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与冲突各方相联系的集体认同群体,这些认同群体被视为理解和影响社会冲突持久性的重要因素。(12)基于这些经验性观察,相关研究者通过赋予民族认同以贬义色彩和否定性价值判断,把民族认同与民族冲突、国家分裂、社会动乱相联系,从而为“冲突论”命题的立论提供了貌似合法的依据。
多民族国家普遍面临着把诸多语言、文化、种族、宗教等存在差异的族类共同体整合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任务。即使是一些完成了国家建构任务的西方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国内一些族类共同体要求文化权利、领土自治乃至分离建国的挑战。“冲突论”命题集中表达了研究者对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而建构国家统一性的深切关注和系统思考。“新生国家(黑非洲国家,引者注)建立起来后,其境内的大大小小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具有不同宗教、语言、文化和传统的部族集团,相互分割封闭,缺乏一种对新生国家的文化认同与共识”,“对这种内部的文化异质性和差异性的克服,遂成为独立建国后黑非洲各国文化发展的核心主题”。(13)在这个命题中,“民族”指一国内部处于次国家层次的各种具有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差异性的族类共同体;“国家”则是在一定地理边界内具有对外主权独立性和对内统治至高性的政治共同体。在西方“民族国家”理念影响下,多民族国家在建构国家作为一个法律上的政治共同体的同时,也往往致力于建构一种国家层面的包含国内所有族类共同体的更高层次的国家民族。因此,在这个命题中,国家认同包含了政治共同体认同(政治认同)和国家民族认同(国族认同)两层含义。
在采取何种方式整合国内多种族类共同体、建构国家统一性,进而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统一的过程中,一些研究者的理论观点反映了“冲突论”命题的核心思想,即通过忽视、压制乃至消除民族认同,以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笔者以为,民族认同是民族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差异性要素。民族作为一种文化共同体,需要通过自身所具有的差异性要素与其他民族相区别,并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意愿,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和维系这种差异性的认同意识。虽然民族认同是一种心理活动,但却在社会实践领域有一系列的表现形式,表现为对民族差异性或异质性要素的依恋、坚持与追求,具体包括维系、延续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语言文字、历史传统、集体记忆乃至诉诸政治手段自治或建国。国家认同则需要建立一种政治和文化上的统一性,把一国内部具有差异性的族类共同体整合到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中,同时通过各种措施制造或者发明所有的族类共同体同属于一个国家民族的“想象”。从这层意义来看,“冲突论”命题的核心思想又表现为,在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过程中,通过忽视、压制乃至消除民族差异性或异质性要素的方式,打造统一的政治共同体和国家民族,实现国家的同质性建构。这些理论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民族国家”理念的影响下,通过建构同质性的国民文化,打造统一国族,加速国内各种族类共同体融合(更多的时候是同化)过程;另一类则是以主体民族的文化特质作为普遍性的价值标准,塑造以某一主体民族为核心的国民特性。
关键词:
YN21ST.COM EDIT: 2013-01-17 11:31:30责任编辑:杨洋
相关信息内容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本站声明: 云南少数民族网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
本文关键词: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8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7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