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交流交融有何区别_民族融合的意义_民族交融:民族理论的创新和突破
本文关键词:民族交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央一再强调,要把是否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人们对促进民族交流交往是认同的,但对怎样推动民族交融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民族交融的内涵、特点、规律以及对之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是值得思考和讨论的。
关于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
民族交融是民族理论中的一个新概念,它与民族融合、民族同化、民族消亡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有些人总是把这几个概念混为一谈。什么是民族融合、民族消亡、民族同化呢?目前理论界一般持以下观点:
一是民族融合就是民族消亡。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 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即A/B+…=0(零)。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这种现象是极其遥远的事,在社会主义阶段不宜采取这一政策。当然,反对民族融合也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并且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
二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其中包含民族同化。当几个民族合并为一个新的民族,即A+B+…=W,称之为融合;当几个民族合并到某一个已有的民族中,即A+B+…=A,称之为民族同化。对于此种意义上的融合和同化,我们党的态度历来是支持自然融合和同化,反对强迫融合和同化。
什么是民族交融呢?笔者认为,民族交融不是民族融合,不是民族消亡,也不是民族同化。所谓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过程,就是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
笔者认为,中央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不是要消灭民族,也不是要强行搞什么民族融合和同化,而是要对我国各民族向着更加包容、更加亲近、更加认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过程进行科学的概括。因为这一趋势在我国民族关系中已十分凸显,已经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而已有的民族理论又没有一个合适的概念对之进行表述。如果再不提出民族交融这一概念,不仅会导致理论落后于实践,可能还会阻碍实践的发展。因此,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对我国民族理论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民族交融的基本特征
民族交融作为民族关系运动的一个基本形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尊重差异。民族交融并不是要消除民族差异,消除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别。而只是不把这种差别和差异作为民族间相互认同的障碍,作为民族间相互排斥和对立的原因。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包容多样、存异求同,在彼此的交流交往中形成一些共同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消灭过去已有的不同,也不意味着今后前进的道路上不能再产生新的不同。只要这些不同不影响相互已经形成的共识,,就应该允许这些差异的存在。
第二,重在过程。如果把“民族之间没有往来”与“民族融合为一体”作为一条横轴的两个端点,两端之间的轴线所代表的过程就是民族交融。这个过程包括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包容、相互接近、相互认同。应该说民族融合是非常久远的事,但民族交融却是时刻都在进行的历史过程。民族融合、同化、消亡注重的是结果,指的是合成一体,或者消亡为零;民族交融更关注过程,可以合而不同,一体多元。
第三,强调认同。民族交融之“交”是指民族的交往、交流,民族交融之“融”是指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共同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家园,就是指各民族的相互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大的相互包容的共同体。我们不反对各民族发展带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但多个民族联合起来形成国家共同体,必须强调要有共同的利益目标和共同的核心价值。这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享发展成果、共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1〉 2 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民族交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5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85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