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民族开发公司_以妻女待客少数民族_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民族旅游开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 发布日期:2013-02-03 | 浏览()人次 | 投稿 | ]
梁 焰
【摘要】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发展旅游业的根基,但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着浅层次、重复性和破坏性的开发等问题。在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中,应该调查整理,用“一盘棋”的方式进行规划;挖掘提炼,将民族文化的精髓充分展现;加大力度,培养本土民族文化旅游的服务人才。
【关键词】黔东南 苗族传统文化 文化旅游 保护 传承
文化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本身也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系列旅游活动是最受旅游者欢迎的旅游类型之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是民族地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既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依托,更是能让这些凝聚着少数民族智慧的资源得以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方式。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人口446万,少数民族33个,少数民族人口占82%,是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州,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大州。黔东南州旅游条件得天独厚,其中各民族原生的文化保存完好、种类繁多,节日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歌舞文化等民族文化类型独具特色,这些原生态民族文化是黔东南州发展旅游业的根基。黔东南州有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30个;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组四次考察黔东南后界定:黔东南是旅游资源品位最高、质量最好且最集中的地区,是不同类型且最具多样性的旅游资源富集地,是对境外游客最具吸引力的地区,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旗舰,是为高素质人群准备的丰富筵席。
但是在黔东南州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由于在市场分析、民族文化的挖掘、观念意识等方面的滞后,使得旅游开发给当地以哲学观、宗教观、道德观以及文学艺术、民族心理、传统习俗、传统知识等为主要载体而构成的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和负面作用。
浅层次的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与当地少数民族生存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是紧密结合的。它不仅仅是体现在表层次的歌舞、服饰、餐饮等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无形的、内在的民族精神上。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一些相关部门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正确把握,常常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程序化、舞台化、艺术化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和形式,这种开发是只注重对物质层面的内容进行商业性的开发。
丰富性是黔东南州苗族文化的最大特色。这里的村寨以不同的歌舞、不同的服饰、不同的生活习俗甚至不同的语言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但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时,缺乏统一规划,旅游的内容单调,大多数的村寨就是喝拦门酒、跳芦笙舞、吃农家乐等几种形式,而且内容也大同小异。这样,就不可能做到吃、住、行、游、购、娱全方面为游客提供服务。而游客在有限的时间里,也很难从走马观花的形式上真正感受苗族厚重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更无法领略到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民族文化。
重复性的开发。为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黔东南州不少地方在民族旅游开发时,丢掉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性原则,造成低水平重复,效益下降,甚至无游客问津。
在黔东南州地区,相距不到十公里就会有服饰、习俗、语言相同的几个苗寨,他们同属苗族的一个小亚支系,文化上没有什么区别。一个苗寨发现另一个苗寨在旅游开发中获得了效益,,于是便加以效仿,致使各个苗寨的旅游千篇一律,缺少特色。很多苗寨的歌舞表演内容除少数是本寨原生态的节目外,大部分将其他地区的苗族歌舞甚至是其他民族的歌舞充实到表演中。虽然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多了,但表演者是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都不高的本寨村民,很难把其他地方的歌舞艺术地展现出来,仅是机械的模仿。
破坏性的开发。在众多旅游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游客对民族文化中某些原始的东西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民族文化旅游的目的和动机就是简单的猎奇。一些旅游相关部门由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权属的主体界限不明,为了盲目地吸引游客,在开发时推行常规单一的方式,往往会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如苗族一些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神圣祭祀仪式,有着严格的时间和程序规定,是当地人精神的归宿。但有的地方为了旅游开发,将这些仪式盲目地简单地再现,不论时间不论场合,让村寨的人不断重复地表演,使得这些仪式渐渐失去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导致文化的失落,特色旅游也难以为继。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出路
民族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其生态极为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或消失,就再也不可能复制,要使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得到健康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调查整理,用“一盘棋”的方式进行规划。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的总设计,在规划之前,必须对民族文化进行全面了解,再进行整合、比较和筛选,才能提炼出规划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在调查中将民族文化的内在性和深刻性挖掘出来,这样才能使民族旅游开发获得成功。对黔东南州来说,在开发时,首先要组织力量,集中时间和精力,对全州的民族文化进行全面普查,掌握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民情、旅游资源等情况,弄清数量分类、品位、分布等。要把祖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家底全部摸清,做到心中有数。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再对黔东南州的旅游发展做出“一盘棋”式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避免民族文化的简单重复再现,充分展示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黔东南是名副其实的“百节之州”,全州万人以上的节日集会就有100多个。这些节日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一定的相同点,在对节日旅游产品的开发时,就不能一味地停留在芦笙歌舞表演、斗牛、喝酒唱歌这些显性的民族文化上,而是应该经过调查研究,挖掘出不同节日的不同特色,将各个节日的来历、作用等隐性文化进行梳理,整理出每个节日的最大亮点和最迷人的风采,让游客感受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内容,从而打造出不同风情的苗族文化旅游品牌。
挖掘提炼,将民族文化的精髓充分展现。要想在现今多变的旅游市场中取胜,旅游产品就必须具有特色。特色是旅游的生命,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任何缺乏文化要素的旅游都是缺乏吸引力并不能得到持续发展的,所以民族文化就是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必须深入地了解当地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文化的本元,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准确提炼出民族文化的主题,才能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对民族文化进行认真和有效的保护。
就大多数游客来说,旅游带给他们的是异样的文化,不同的情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碰撞和交融,引发的是长久的思考和深沉的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品位越高,独特性越强、多样性越丰富,就越能受到旅游者的欢迎。黔东南苗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对旅游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旅游开发中,必须将这些苗族文化有机的融入到旅游景点当中,如对苗族古歌的充分挖掘整理,将苗族的精神提炼升华,与旅游产品相结合,使产品具有深厚的内涵、鲜活的形象和持久的生命力,从而打造出具有苗族文化内涵,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精品,真正实现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发展。
加大力度,培养本土民族文化旅游的服务人才。作为一个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主角,当地的少数民族人民不仅给旅游者带来内容丰富的文化享受,还是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使者和主要载体,他们是民族文化的生命线。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关键,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及增强民族认同感。由于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才是旅游开发的主人,旅游的质量保证就是服务,所以培训民族地区人民在服务过程、服务形式、服务标准的设计、服务语言的运用、服饰的选择、各种活动项目的组织策划等方面,必须贯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此来增强民族特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当地的民族自豪感。
在黔东南州,对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苗族来说,首先是要培养那些掌握了一定技艺的苗族文化传承人,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掌握这些技艺的深刻内涵,对自己民族的这些文化产生自豪感和优越感,自觉地进行保护,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其次是要对苗寨中具有接待能力的农户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习接待礼仪、卫生营养、诚信服务等方面的知识,改善服务条件,满足游客要求;最后是要加强对苗寨中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进行基本导游服务的培训,让他们对本民族文化有较深的理解,掌握相关导游基础知识,能够对自己民族的节日、民俗等进行生动的讲解,让这些村民成为民族文化的化身和重要的载体,成为民族文化的体现者和传播者,从而建设一支热爱家乡、知识丰富、应变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本土导游队伍。
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得以发展和昌盛的根本,是民族地区旅游的亮点和卖点。只有重视和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才能真正使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作者为贵州省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编辑:剧艳光)[字号:]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本文关键词:民族旅游开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6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9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