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毒性表型及SNP标记的西藏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24 12:43
【摘要】:由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条锈病是小麦上重要的真菌病害,常年为害小麦并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国西藏小麦种植区与内陆小麦产区隔离,同时小麦条锈病在该区域发生频繁,造成严重产量损失。因此,分析该地区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小种组成及群体遗传结构,对于我国这一个小麦条锈病相对独立的流行区病害的防治及抗锈基因在该区域的合理布局,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以采自西藏地区的150个单孢子菌系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鉴别寄主及国际近等基因系两套鉴别寄主对其进行毒性表型鉴定,并采用KASP-SNP标记技术对西藏小麦条锈菌群体进行分子基因型标记,所得结果如下:一、基于中国鉴别寄主的毒性表型(1)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到19个已知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及11个未知小种;流行类群为Hybrid46致病类群,出现频率为42.67%,其中Hybrid46-7为优势小种,主要流行于米林县西部,频率为26.67%;居于第二位的是CYR 27以前的致病小种类型,频率为39.33%,其中CYR23出现频率最高,频率为14.67%,还有近十年没有出现的小种,如CYR10;值得关注的是,出现频率第三高的是贵农22类群,频率为6.67%,主要生理小种为CYR34分布米林县,这是西藏地区首次发现CYR34类型生理小种。(2)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丰产3号、丹麦1号、Hybrid46、Trigo-Eureka、洛夫林10/13、阿夫对应的毒性基因V1、V3、V3b、V4b、V6、V9、VA频率分别为95.90%、94.90%、49.30%、62.50%、53.70%、99.40%。说明西藏丰产3号,丹麦1号,阿夫对条锈菌丧失有效抗性,与前人研究一致;而V6、V9相比以前出现频率下降。(3)毒性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Nei’s多样性指数(Hs)最高是米林县东部菌系,为0.222,第二高则是洛扎县菌系,为0.197,米林县西部菌系最低。(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79~1.00,西藏条锈菌群体表型聚类可以分为3个群体,一是巴宜区菌系与毒性结构极为相似的米林县东部菌系组成的群体;二是比较相似的波密县菌系与洛扎县菌系组成的群体;三是米林县西部菌系构成的群体。其中米林县西部群体与其他两个群体差异性较大。二、基于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的毒性表型(1)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示,鉴定到88个生理小种类型,其中出现菌株数大于2株的生理小种有19个。最高出现频率的是为octal数值为400021的生理小种,频率为10%,居于后位的有octal值分别为541223,500021,561223的小种,频率分别为8.7%,5.3%,5.3%。(2)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50个单孢子堆菌系对抗性基因Yr5和Yr15均无毒,表明抗性基因Yr5、Yr15仍具有效抗性;5个地区的条锈菌群体对抗性基因Yr1、Yr3、Yr9、Yr44,YrTye,Yr31的毒性频率均超过80%,表明这些抗性基因在西藏地区没有有效抗性。(3)毒性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Nei’s多样性指数(Hs)米林县东部菌系,为0.167,第二高是巴宜区菌系,为0.128,洛扎县波密菌系多样性都比较低。(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89~0.97,西藏条锈菌群体表型聚类可以分为3个群体,与基于中国鉴别寄主的毒性聚类结果一致。三、基于SNP分子标记(1)Structure群体分析表明,150西藏菌株及23个云南西部菌株最佳K值为4,云南西部群体与西藏群体相对独立,西藏群体分为米林县西部群体、洛扎县与波密县群体、巴宜区米林县西部群体,波密县群体与地理位置相近的米林东部群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2)对西藏群体的主成分判定分析发现,西藏群体分为米林县西部群体、巴宜和米林县东部群体、波密和洛扎县群体,其中米林县西部群体相对另外两个群体较为独立,巴宜和米林县东部群体、波密和洛扎县群体这两个群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3)分子聚类分析发现,150个西藏单孢子菌系大体分为三个群体,按照地理群体聚类分析发现,洛扎县与波密县群体与米林县西部群体较为相似、巴宜区米林县西部群体相对独立。(4)物种水平上平均遗传多样性值(GD)为0.2645,多态信息量(PIC)是0.2148,5个地区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表3-2)表明米林县东部菌系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第二高的为洛扎县菌系,之后时波密县菌系、巴宜区菌系和米林县西部菌系。这与毒性多样性分析存在差异。(5)基因流分析发现,洛扎与波密、洛扎与米林县东部存在高度基因交流,巴宜与米林东部存在中度基因交流。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435.12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巧;覃剑锋;赵元元;赵杰;黄丽丽;康振生;;源自陕、甘野生小檗的小麦条锈菌有性生殖后代的毒性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6年06期

2 李进斌;兰茗清;陈梦琪;毕云青;杨进成;陈向东;李月秋;刘林;刘太国;朱有勇;李成云;;利用小种标记分析云南省两个县的小麦条锈菌群体[J];植物病理学报;2013年06期

3 张静秋;刘博;陈万权;刘太国;高利;;小麦条锈菌群体温度敏感性测定[J];植物病理学报;2013年01期

4 左希;蒋选利;李星星;李红玫;丁海霞;孙涛;;2009年贵州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鉴定[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5 万安民,张忠军,金社林,俞大昭,赵中华,石尚柏;湖北省西北部山区小麦条锈菌越夏研究简报[J];植物病理学报;2004年01期

6 林晓民,李振岐;我国小麦条锈菌寄主范围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0年04期

7 汪可宁,吴立人,孟庆玉,谢水仙,路端谊,袁文焕,于孝如,宋位中,刘守俭,王吉庆,杨家秀,黄光明,李艳芳,杨世诚;1975—1984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6年02期

8 毕云青;戴云;;1983~1986年度云南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J];云南农业科技;1987年05期

9 郭满库;贾秋珍;宋位中;;1986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J];甘肃农业科技;1987年05期

10 康振生;李振岐;张硕成;;小麦条锈菌洛夫林13菌系的初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俊敏;宛琼;骆勇;马占鸿;;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进展[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如佳;井金学;;基因枪介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国田;薛晓丹;刘博;张永红;黄丽丽;康振生;;小麦条锈菌角质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郝保军;王保通;张勃;康振生;李强;王芳;;中国小麦条锈菌水源11类群的RAPD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富荣;段迎辉;郭军;黄丽丽;康振生;;小麦条锈菌诱导的小麦G蛋白基因的功能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保通;康振生;李高宝;李强;王芳;;感染“中四”小麦条锈菌新菌系的发现[A];中国植物病理学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阳;张茹佳;王美南;井金学;李振岐;;小麦条锈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明菊;程加省;丁明亮;张庆;杨韶松;;2016年云南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状况[A];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9 宛琼;梁俊敏;骆勇;冷伟峰;李勇;马占鸿;;青海海东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其与甘肃核心菌源区的比较[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梁俊敏;宛琼;李勇;马占鸿;骆勇;;小麦条锈菌在甘肃核心越夏区与其周边省区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姜泓 通讯员 靳军;一孔窑洞走出两院士[N];西安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青;小麦条锈菌在侵染小麦过程中吸收糖的分子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2 王龙;小麦条锈菌有性自交和杂交群体的构建及相关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学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3 雷雨;小麦条锈菌体细胞重组的确立与有性重组群体的创建、毒性分析和初步分子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4 谷医林;甘肃省甘谷地区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周年动态及传播路径的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5 刘婷岚;1968年-2009年美国小麦条锈菌毒性进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6 张永红;小麦条锈菌cDNA文库构建和表达序列标签(ESTs)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王阳;小麦条锈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王保通;中国小麦条锈菌优势种群预测及主要流行菌系的AFLP指纹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9 朱晓果;小麦条锈菌MAPK信号通路介导的致病机理及其在抗锈育种中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0 吴宽;小麦条锈菌吸器转录组分析及PSTha5a23基因的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丽静;小麦条锈菌效应蛋白Hasp190调控寄主免疫的分子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杨彩柏;基于毒性表型及SNP标记的西藏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3 林颢丞;小麦条锈菌几丁质酶基因Pst_23943的功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4 褚秀玲;小麦条锈菌效应蛋白Pst06941靶标的鉴定及功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5 温拯;小麦条锈菌效应蛋白Pst03724的功能分析及利用HIGS技术创制抗病新材料[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6 翟龙飞;小麦条锈菌效应蛋白pst-2511克隆表达和结构研究及PSD-95中21肽的棕榈烷基化修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7 郑丹;条锈菌披碱草专化型与小麦专化型有性杂交对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8 左淑霞;赖草条锈菌与小麦条锈菌有性杂交对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9 马金娟;陕—鄂—豫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10 李晓蕊;小麦条锈菌吸器特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初步功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38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638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7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