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毛帕厉螨对球孢白僵菌侵染的防御作用

发布时间:2020-05-30 14:39
【摘要】:随着传统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害虫体内的抗药性逐渐提高,生物防治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然而某一种天敌有时并不能够对单一害虫的整个生活史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为了提高生物防治的效果,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多种天敌联合应用是现代生防的热门话题,但由于多种天敌之间除了协同作用外还有可能存在捕食或寄生作用、拮抗和对自然资源进行竞争等关系,因此受到很大的争议。尤其是对于杀虫广谱性的昆虫病原真菌来说,其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对天敌昆虫同样具有潜在的侵染风险。因此,如何评价多天敌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成为联合应用的成功关键。本文在已有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从一种土栖捕食螨—剑毛帕厉螨Stratiolaelaps scimitus的生物学、行为学和表皮物理防御等角度研究了其对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防御作用,从而评价了二者的兼容性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球孢白僵菌对剑毛帕厉螨存活率的影响:无论是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与成螨,剑毛帕厉螨各个龄期被白僵菌处理过后的存活率与吐温-80处理的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在解剖镜下进行观察发现死亡5-6天后的剑毛帕厉螨的尸体上未能长出菌丝,表明是正常死亡,说明白僵菌对任何龄期下的剑毛帕厉螨存活率均无影响。球孢白僵菌对未发育成熟阶段的剑毛帕厉螨的影响:对成螨前期的剑毛帕厉螨各龄期用白僵菌处理,发现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每个龄期的发育时间并没有任何显著差异,说明白僵菌对未成熟期阶段的剑毛帕厉螨生长与发育并不能造成影响。球孢白僵菌对雌成螨生殖与寿命的影响:记录了染菌雌成螨的产卵前期与产卵期的时间,以及平均产卵量,直至其死亡。通过与对照组对比发现,处理组产卵期的平均时间、平均产卵量以及平均寿命与对照组几乎一致。2.白僵菌颗粒剂实验:在对各个龄期的剑毛帕厉螨进行小室喷菌实验证明白僵菌对其无影响后,进行了白僵菌颗粒剂的实验。实验证明在自然状态下,剑毛帕厉螨种群依旧不会受到白僵菌颗粒剂的影响。3.剑毛帕厉螨对白僵菌表现出行为防御作用:为了更好的确定剑毛帕厉螨对白僵菌的行为防御,进行了对染菌蓟马与非染菌蓟马的捕食选择性实验。发现在同等温湿度条件下,剑毛帕厉螨更趋向于去捕食染菌后的蓟马,对染菌蓟马进行捕食的剑毛帕厉螨数量显著高于对非染菌蓟马捕食的剑毛帕厉螨数量。4.剑毛帕厉螨对白僵菌表现出表皮防御作用:对被白僵菌处理过的剑毛帕厉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观察发现,尽管有部分白僵菌孢子可以在剑毛帕厉螨表皮上附着萌发,但是均只能延表皮生长,并不能穿透表皮。剑毛帕厉螨表皮成分在防御白僵菌中的作用:经过对表皮成分的检测和分析,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报道,表明在剑毛帕厉螨表皮起到防御白僵菌侵染的成分属于短链脂肪酸的丙氨酸,还有半乳糖、十八碳三烯酸、甘油与肌氨酸等。
【图文】:

剑毛帕厉螨对球孢白僵菌侵染的防御作用


图1在白僵菌处理后10天的&邋sC//77/t“s和未处理对照之间的每个阶段中的平均死亡率(土SE)逡逑的比较图逡逑Fig.邋1邋Comparison邋of邋mean邋mortality邋(土邋SE)邋at邋each邋stage邋between逦and邋untreated逡逑

剑毛帕厉螨对球孢白僵菌侵染的防御作用


图5邋PLS-DA得分图和载荷图逡逑Fig.5邋PLS-DA邋score邋chart邋and邋load邋map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476.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雅雯;郑彬;;昆虫表皮与化学杀虫剂抗性机制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年11期

2 梁欣;陈斌;乔梁;;昆虫表皮蛋白基因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2014年09期

3 曹伟平;宋健;甄伟;王金耀;冯书亮;杜立新;;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与其对不同昆虫侵染差异相关性分析[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年04期

4 钟少雄;陈玉柳;;昆虫病原真菌的应用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科技;2012年01期

5 赵成银;何余容;钟锋;高燕;齐国君;邵晓迎;吕利华;;西花蓟马表皮碳氢化合物成份分析[J];应用昆虫学报;2011年03期

6 陈捷;朱洁伟;张婷;王秉丽;;木霉菌生物防治作用机理与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1年02期

7 曹伟平;王刚;甄伟;王容燕;杜立新;宋健;王金耀;冯书亮;;球孢白僵菌不同感染方式侵染棉铃虫幼虫的毒性比较及组织病理变化[J];昆虫学报;2011年04期

8 张丽;孙书娥;;利用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研究进展[J];农药研究与应用;2010年06期

9 邱德文;;我国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植物保护;2010年04期

10 刘艳梅;杨航宇;张宗舟;;昆虫病原真菌的种类和致病机理[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烨;球孢白僵菌疏水表面结合蛋白HsbA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2 李游山;家蚕蛋白酶抑制剂抵御昆虫致病性真菌入侵的分子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贺闽;植物病原真菌与昆虫病原真菌侵染寄主表皮的分子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王音;绿僵菌LD65和LF68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对小菜蛾的致病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婧;顶孢霉对二斑叶螨的侵染及对表皮相关酶活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2 于海勇;斜纹夜蛾幼虫表皮对莱氏野村菌侵染的防御功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88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688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2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