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长跗萤叶甲对棉花和玉米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5 15:55
【摘要】: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原发生于东北和黄淮海地区,1998年在新疆奎屯出现,2001年开始为害棉花,至2006年已遍及北疆棉区,成为新疆棉花上的主要害虫。该害虫寄主范围广泛,是玉米、粟和高粱等作物的重要害虫,以成虫取食叶片,给棉花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论文应用植物形态学、植物营养学分析对比双斑长跗萤叶甲嗜食的寄主植物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的差异,以及寄主植物对该叶甲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的影响,并利用触角电位仪、Y形嗅觉仪,筛选出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具有电生理及行为活性的化合物,为利用天然活性物质防治该害虫提供新的思路与技术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寄主植物对双斑长跗萤叶甲营养物质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和玉米叶片中含水量、含氮量、总蛋白、可溶性总糖无显著性差异,而棉花叶片中的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玉米叶片;玉米叶片各部位毛数无显著性差异,棉花叶片中部毛数显著多与其他部位,亦显著高于玉米叶片中部毛数。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取食棉花叶片后,虫体甘油三酯和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取食玉米叶片的,取食玉米叶片后,虫体总氨基酸显著高于取食棉花叶片的,而雄虫取食玉米叶片后,虫体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高于取食棉花叶片的,而雌虫无显著差异;取食棉花的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相对寿命和产卵率均高于取食玉米的。2、双斑长跗萤叶甲对棉花和玉米10种挥发物的EAG反应。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雄虫对α-长叶蒎烯、α-红没药醇、α-蒎烯、月桂烯、3-蒈烯、1,3丁二烯、棕榈酸反应较为明显;雌虫对10种挥发物部分浓度均有明显反应。双斑长跗萤叶甲雄虫对3-蒈烯反应最敏感,雌虫对α-红没药醇反应最敏感。3、双斑长跗萤叶甲对棉花和玉米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配方1、2、6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雄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配方2、6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综上所述:(1)棉花叶片中的总氨基酸含量较高于玉米叶片,而其他营养物质无差异,表明氨基酸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响双斑长跗萤叶甲偏好取食棉花的影响因子之一;棉花叶片中部毛数显著多余其他部位,表明叶片毛数越多对该叶甲的取食活动影响越大。(2)取食棉花的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寿命和产卵量显著高于取食玉米的,且更有利于该叶甲的生长发育,表明在这两种寄主中,棉花是该叶甲更适合的寄主植物。(3)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明显的引诱趋性,可作为该叶甲的引诱剂成分。
【图文】:

曲线,含量标准,营养物质含量,玉米叶片


图 2-1 可溶性总糖含量标准曲线Fig 2-1 The standard curve for assaying the soluble sugar concentration2.3.2 棉花和玉米叶片营养物质含量

叶表面,小写字母,母表,植物


图 2-2 不同寄主植物叶表面毛数Fig 2-2 The number of leaf surface hairs of different host plants(注:图中大写字母表示同种植物不同部位的毛数差异,小写字母表示不同植物同一部位的毛数差异;Note: thletters in the figure indicat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hair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ame plant, and the lletters indicate the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hairs in the same parts of different plants.)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35.62;S435.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嫣;刘强;朱耿平;李敏;;槐绿虎天牛对葡萄和杏11种挥发物的EAG及行为反应[J];应用昆虫学报;2015年05期

2 李为争;胡晶晶;陈汉杰;郭线茹;王琼;原国辉;;挥发性植物源害虫引诱剂筛选与混配方法的新视角[J];应用昆虫学报;2015年05期

3 张萌;崔娟;徐伟;秦昊东;刘丹竹;王小奇;史树森;;几种农作物寄主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生殖力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23期

4 吴畏;迟畅;沙洪林;谭国波;;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4年06期

5 田径;崔娟;吴磊;徐伟;陈宝存;史树森;;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的药剂防治试验[J];农药;2014年10期

6 吴磊;;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J];吉林农业;2014年19期

7 李维宇;田径;崔娟;陈保存;史树森;;10种杀虫剂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治效果[J];大豆科技;2014年03期

8 余德亿;姚锦爱;黄鹏;胡进锋;蓝炎阳;;榕管蓟马危害与寄主叶片结构及营养物质的关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9 樊建庭;张冬勇;章祖平;孟俊国;王义平;;松墨天牛取食行为及其与寄主挥发物的关系[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10 刘航;迟德富;陈海一;宇佳;李晓灿;;双斑长跗萤叶甲对几种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J];林业科学研究;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丹丹;张鑫鑫;房迟琴;尹姣;张帅;李克斌;;昆虫聚集信息素的研究及应用进展[A];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2 周海波;陈巨莲;程登发;孙京瑞;刘勇;陈林;;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在害虫生态调控中的机理及应用[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卢伟;侯茂林;黎家文;;植物营养对植食性昆虫行为与发育的影响[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雪;榆紫叶甲触角感器及其功能化合物的筛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张俊宇;锦葵科虫害诱导挥发物对绿盲蝽和棉铃虫的趋性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罗亚萍;光肩星天牛的寄主选择行为和植物源引诱剂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4 席博;水椰八角铁甲寄主适应性机理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5 李彝利;西藏飞蝗触角感受器及其聚集信息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6 李鹏;四种害虫对14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7 王茹琳;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及虫体挥发物的行为和触角电生理反应[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8 周隆;B和Q型烟粉虱对寄主植物适应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凌娜;黑杨挥发性物质对蛾类引诱机制的初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李广伟;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物学、生态学及综合防治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982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6982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c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