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炭疽病是我国油茶产区油茶上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油茶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关于油茶炭疽病的系统性研究报道较少。本文研究了我国油茶主产区油茶炭疽病的病原,根据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种级鉴定,比较了不同种间炭疽病菌的致病力、药剂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差异;以优势种山茶炭疽菌为材料,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山茶炭疽菌的遗传多样性;采用ATMT介导转化进行了角质酶CaCUT1基因的敲除和互补,研究了该基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湖北、安徽、湖南、浙江、福建、江西、广西和广东8个省(自治区)20个油茶园发病的油茶果实和叶片上分离获得232个菌株。在致病性测定的基础上,根据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分生孢子和附着胞形态等特征的差异,从232个菌株中鉴定出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siamense)、隐秘炭疽菌(C.aenigma)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5种病原菌。采用ITS、ACT、TUB2、CAL、CHS1和GAPDH基因序列联合分析进行分子鉴定,232个菌株被聚类成5个组,即C.camelliae聚类组、C.fructicola聚类组、C.siamense聚类组、C.aenigma聚类组和C.gloeosporioides聚类组,进一步佐证了形态学鉴定结果。232个炭疽菌中,山茶炭疽菌有170个菌株,占73.3%,属于优势种群,在湖北、湖南、浙江、安徽、广东、江西、福建和广西等8省(自治区)油茶上广泛分布;该病菌以危害果实为主。果生炭疽菌有54株,占总菌株数的23.3%,在湖北、湖南、浙江、安徽、广东、江西和广西等7省(自治区)广泛分布,属于叶片上炭疽菌优势种群,以危害叶片为主。暹罗炭疽菌、隐秘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的菌株数出现频率较低。此外,还发现在同一田块或同一棵油茶树叶片和果实的炭疽病可以由相同种或不同种的炭疽菌引起。5个种的38个代表性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炭疽菌种间致病力差异显著,其中,山茶炭疽菌对油茶叶片和果实的致病力最强。不同种的炭疽菌对杀菌剂敏感性也存在显著差异,对咪鲜胺表现最为敏感,而对多菌灵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通过β-tubulin基因分析,山茶炭疽菌高抗菌株和抗性菌株的基因密码子第198位由GAG变为GCG,相应氨基酸由谷氨酸(Glu)变为丙氨酸(Ala);中等抗性菌株的基因密码子第200位由TTC变为TAC,相应氨基酸由苯丙氨酸(Phe)变为酪氨酸(Tyr)。(2)应用ISSR-PCR分子标记技术对山茶炭疽菌的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7个省16个地理种群的山茶炭疽菌的多态性条带的百分比(PPB)为98.9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8,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3,山茶炭疽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表明山茶炭疽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积累了较高的遗传变异。遗传变异和种群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山茶炭疽菌在湖北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理种群内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5个省之间的种群间多样性高于种群内多样性;在同一个省内,湖北地理种群间多样性高于种群内多样性,而浙江、江西、湖南和广西的地理种群内多样性高于种群间多样性。从菌株的群体和个体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菌株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且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其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3)用特异性引物cutF和cutR扩增山茶炭疽菌基因组DNA获得角质酶基因CaCUT1,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序列长度为727bp,含有52bp内含子,与其它子囊菌门真菌的角质酶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CaCUT1基因蛋白分子量为23.4 kDa;等电位点(pI)为6.58;蛋白序列的结构域为从44个氨基酸到223个氨基酸。CaCUT1基因含有角质酶基因所含有的-GYSQG-保守序列模块,并且存在一个肽信号,剪切位点位于第16个氨基酸与第17个氨基酸之间;含有α-螺旋和β-折叠片,且β-折叠片被α-螺旋包围。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ATMT)基因同源重组技术,获得山茶炭疽菌CaCUT1基因敲除转化子和互补转化子,敲除转化子的角质酶活性和致病力都有显著降低;而互补转化子的产酶活性和致病性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表明角质酶基因CaCUT1在致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76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飞;李晓;崔丽娜;邹成佳;李菁;龙永昌;;我国玉米灰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5年06期
2 朱辉;覃伟权;付登强;戚志强;;海南油茶炭疽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年16期
3 蒲占nQ;鹿连明;黄振东;胡秀荣;陈国庆;;浙江地区柑橘炭疽病病原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抗性水平及其分子机制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17期
4 朱英芝;廖旺姣;邹东霞;吴耀军;邓艳;;广西油茶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植物保护学报;2015年03期
5 汤铱泠;周国英;李河;钟文斌;龚洪恩;王丽云;;多基因序列鉴定油茶炭疽病原Colletotrichum boninense新种[J];热带作物学报;2015年05期
6 李河;周国英;徐建平;;一种新油茶炭疽病原多基因序列鉴定[J];植物保护;2015年02期
7 李河;周国英;徐建平;朱丹雪;;一种油茶新炭疽病原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2014年05期
8 杨友联;刘永翔;刘作易;;炭疽菌属真菌分类学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9 刘幼丽;;我国油茶文献研究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年04期
10 陈永忠;彭邵锋;王湘南;杨小胡;李党训;王德斌;;油茶子代林群体产量性状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符丹丹;中国苹果炭疽病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2 兰建强;我国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部分种分类及芒果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尹佳玉;玉米皮阿拉伯木聚糖的酶法提取及其提高鳙鱼肌原纤维蛋白稳定性的作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年
2 王雪莲;柑橘对胶孢炭疽菌的抗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吕锐玲;武汉梅树及其它园艺作物炭疽病的病原多样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
2753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753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