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螟嗅觉相关基因的鉴定、组织表达谱及体外表达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7 09:39
【摘要】:桑螟Glyphodes pyloalis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桑树重大害虫之一。由于其生殖周期短、繁殖量大、防治困难,在条件适宜时短期便能暴发成灾,严重影响桑蚕产业持续发展。生产上目前常用的化学防治方法极易导致害虫抗性,产生和引起养蚕中毒,迫切需要研发新的桑螟防治手段。近年来,基于昆虫化学生态学原理,以引诱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害虫防治手段日益得到重视并不断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本论文在构建桑螟触角转录组数据库的基础上,鉴定桑螟触角中化学感受基因与气味降解酶基因,分析基因的序列特征及系统进化关系,验证代表性嗅觉相关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并构建原核表达体系,明确OBPs配体竞争结合特性和GSTs的体外催化活性。1.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构建了桑螟触角转录组数据库,共获得51,776,602个clean reads,并拼接出33,461个unigenes,N50值为1968。经blastx相似性分析,这些unigenes与脐橙螟Amyelois transitella相似度最高。从桑螟触角转录组中共鉴定出25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GpOBPs、4个信息素结合蛋白基因GpPBPs、4个一般气味结合蛋白基因GpGOBPs、20个化学感受蛋白基因GpCSPs、53个气味受体基因GpORs、19个离子型受体基因GpIRs、2个感觉神经元膜蛋白基因GpSNMPs。2.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20个GpOBPs在桑螟成虫触角中高度表达,推测这些基因可能在桑螟化学信号感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1个GpOBPs在桑螟成虫腹部高度表达,2个在桑螟成虫胸部高度表达,推测这些GpOBPs可能在桑螟体内生理活动中发挥作用。GpOBP1、GpOBP10、GpOBP13、GpOBP16和GpOBP21同时在桑螟成虫触角和腹部中表达,且表达具有性别差异性。鉴于GpOBP12和GpPBP1基因在雄性桑螟触角中高度表达,进一步对这2个基因进行体外大量表达和纯化。将这2个基因分别构建到pEASY和pET32a表达载体中,然后在大肠杆菌E.coli中经IPTG诱导表达。分析表明,GpPBP1/pET32a和GpOBP12/pEASY分别在33kDa和18kDa处有一明显加粗带,重组蛋白经HisTrap~TMM FF crude柱亲和层析得到纯化后的蛋白。体外竞争结合实验表明,重组GpPBP1蛋白对植物挥发物β-紫罗兰酮具有结合能力(IC_(50)=28.7μM;Ki=2.0317μM)。3.从桑螟触角转录组中鉴定得到18个气味降解酶基因,包括15个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GpGSTs和3个醛氧化酶基因GpAOXs。其中,GSTs可分为Delta、Epsilon、Omega、Sigma、Theta和Zeta 6个大类。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8个GpGSTs具有GSH结合域,13个GpGSTs具有底物结合域。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GpGST-D1和3个GpAOXs在雌雄成虫触角中高度表达,推测它们可能参与桑螟触角中气味和信息素的降解过程。GpGST-O1和GpGST-O2在雌成虫触角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GpGST-D3在雌成虫腹部的表达量最高,但与雄成虫触角中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除GpGST-D3外,10个GpGSTs(GpGST-D2、GpGSTD4、GpGST-E1、GpGST-E2、GpGST-E3、GpGST-T1、GpGST-Z1、GpGST-S1、GpGST-S2、GpGST-S3)在桑螟成虫腹部的表达量也高于其他组织,但呈现出性别差异性。进一步对GpGST-D1进行体外大量表达和纯化。将该基因构建到pEASY表达载体中,然后在大肠杆菌E.coli中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GpGST-D1在25kDa处有一明显加粗带。重组蛋白经HisTrap~(TM) FF crude亲和层析得到纯化后的蛋白。考察了不同温度和pH单因素条件下GpGST-D1重组蛋白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在温度为50℃时,酶活达到最高,为44.95±0.67μmol/min/mg;在pH为7.0时,酶活达到最高,为36.68±0.38μmol/min/mg。在桑螟中开展嗅觉机制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不同嗅觉相关基因在桑螟嗅觉体系中的作用和功能,阐明桑螟嗅觉感知的完整过程,也可为桑螟的化学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从而为研发基于嗅觉靶标的新型桑螟防治手段提供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888.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彩萍;;桑螟暴发原因分析与防控措施[J];蚕桑通报;2018年02期

2 陈伟国;戴建忠;董瑞华;张芬;杨一平;;2014年秋季桑螟暴发的为害与原因[J];蚕桑通报;2015年02期

3 周鑫;周万成;杨明方;陈馨梅;;秋季桑螟大暴发防治方法探讨[J];江苏蚕业;2012年03期

4 葛小兴;;室内越冬代桑螟扑杀措施的探讨[J];蚕桑通报;2012年04期

5 方利民;朱福官;丁海红;穆兰芳;周君;;春季桑螟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蚕桑通报;2011年04期

6 陈小青;朱方容;;早期预测预防 桑螟死光光[J];广西蚕业(科普版);2007年01期

7 万从芹;杨成平;;桑螟的防治技术与效果[J];蚕桑茶叶通讯;2007年06期

8 秦翠绿;;桑螟的发生及防治[J];四川蚕业;2006年02期

9 方利民;;秋期桑螟的发生及原因分析[J];中国蚕业;2006年04期

10 刘桂州;申小军;顾全中;;我县桑螟暴发的预警方法探讨[J];山东蚕业;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伟国;;环境因子对桑螟越冬的影响[A];2014年全国桑树病虫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2 唐正方;张义军;;盐城市中部地区桑螟大量暴发原因及其防治对策(摘要)[A];纪念六足学会创建八十周年、江苏省昆虫学会四十周年论文集粹[C];2000年

3 吴华;严余高;张凤春;唐正方;;盐城市中部地区桑螟大暴发原因及其防治对策[A];中国蚕学会养蚕与蚕生理病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0年

4 李民;谷利群;王荣根;朱建华;;2014年浙北蚕区桑螟大暴发原因分析与对策措施[A];2014年全国桑树病虫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苏航;王华兵;;桑螟杀虫剂抗性研究进展[A];浙江省科协服务科技创新项目——推进蚕桑产业传承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7年

6 孙绪艮;陈永杰;张卫光;牟志刚;郭光智;;桑螟越冬幼虫体内生化物质的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A];中国蚕学会第五次全国桑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施国方;白锡川;陈梦姣;赵丽华;金卫明;徐森华;;桑螟幼虫对毒死蜱抗性调查[A];2014年全国桑树病虫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胡桂萍;曹红妹;;桑螟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效果研究[A];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9 浦冠勤;于军香;毛建萍;谢立群;张秋侠;周月明;黄宗福;;桑螟的生物防治研究[A];昆虫学创新与发展——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陈小青;朱方容;陆瑞好;林强;朱光书;;频振式杀虫灯在控制桑树害虫上的应用探讨[A];中国蚕学会桑树病虫害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缪梅玲;夏秋季桑园防桑螟危害[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2年

2 海安县蚕桑站供稿;综防桑园害虫 主治四代桑螟[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0年

3 省农林厅植保站供稿;秋季桑树病虫害重于去年 五代桑螟将在苏南大发生[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宋文淼;桑螟嗅觉相关基因的鉴定、组织表达谱及体外表达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年

2 李静;桑螟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3 李玉林;桑螟性腺提取物的GC-MS分析及低温诱导转录组和代谢组学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7年

4 郑煜;混腔室茧蜂的寄主选择与发育策略及其对桑螟的营养与免疫调控[D];江苏科技大学;2017年

5 王学刚;对桑螟高毒的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王卫明;吴江市桑螟灾变规律及预警技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95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795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6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