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豆品种灰斑病7号小种抗性SSR标记关联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18 10:19
【摘要】:大豆灰斑病能够发生在大豆的不同部位和不同的生长时期,严重影响着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大豆灰斑病的生理小种分化十分明显,其中毒力较强的7号生理小种为黑龙江大豆生产上的优势生理小种之一,近几年其出现频率呈现上升趋势。发掘大豆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优异等位变异和载体材料可为高效培育抗病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202份黑龙江栽培大豆为材料,接种大豆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并进行抗病性鉴定。利用187对SSR标记对202份大豆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通过软件PowerMarker version 3.25来计算SSR位点的等位片段数、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和群体的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He);利用Structure 2.2软件对202份大豆品种进行群体结构分析;采用Ntsys 2.10软件,对202份大豆材料的遗传相似性系数(GS)进行计算,以两两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矩阵为基础,获得主坐标分析聚类图;计算大豆品种单株材料间的遗传距离(GD),运用软件MEGA7.0绘制邻接聚类图;通过TASSEL软件的GLM程序对SSR标记和大豆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的抗性进行关联分析,在P㩳0.05时,可认为标记与性状关联显著,并计算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值,发掘优异等位变异和相应的载体材料。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202份大豆品种进行抗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的鉴定分析发现,在202份育成品种中,抗病品种13份,占供试品种的6.43%;中抗品种137份,占供试品种的67.82%;感病品种52份,占供试品种的25.74%;202份大豆品种的病情指数分布在34%~66%之间,平均值为55.92%,处于中抗水平,遗传变异系数为13.94%。2、202份大豆品种共扩增出多态性位点808个,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位点4.42个;群体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06;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45。通过对10个不同育成单位的多样性比较发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中的平均等位变异数最多且PIC值最高,分别为3.71和0.417。群体结构分析中202份大豆品种分为三类血缘,分别由90份、51份、61份大豆品种组成,不同血缘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混杂。主坐标分析中二维主坐标和三维主坐标分类基本一致,均为3个类群,并且187对SSR标记可将202份大豆品种全部区分,其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283~0.930之间,平均为0.519。聚类分析中NJ聚类将202份大豆品种分为三个亚群,同一个育种单位的部分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多集中在一个亚群中。3、在关联分析中,检测到3个SSR标记与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抗性为显著关联,分别是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Satt549、10号染色体上的Satt478和17号染色体上的Satt372,三者对应的贡献率分别为15.47%、4.6%和7.23%。通过对找到的3个位点进行分析,发现对抗性有增效作用的等位变异有5个,对应的载体品种有11个,其中最优等位变异是Satt549-263,表型效应值是18.88,典型载体品种为合丰29。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435.651
【图文】:

品种,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


图 3-1 Satt652 对 202 份大豆资源中部分品种扩增带型Figure 3-1 Satt652 for some varieties of 202 soybean resources表 3-2 202 份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Table 3-2 Genetic diversity of 202 soybean varieties

趋势变化,群体结构,大豆品种


图 3-2 K 值与 LnP(D)和 ΔK 趋势变化Fig.3-2 K-values versus LnP (D) andΔK trend change利用软件 Structure 2.2 计算出每个品种相应的 Q 值,并将获得的 3 个群体分别命名为 Q1、Q2、Q3,表 3-4 即为 202 份大豆品种的群体结构 Q 矩阵,可用于后

血缘,大豆品种,群体结构,大豆


图 3-3 202 份大豆品种基于模型的 3 类血缘Fig.3-3 Models of soybeans in 202 soybean varieties表 3-5 10 个不同类型大豆的群体结构分布Table 3-5 Population structure distribution of 10 different types of soybean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生;刘微;张晓翔;赵静红;;大豆新品种德豆10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19年12期

2 李强;王雪娇;李婷;赵晓宇;张万海;苏二虎;;早熟、高产大豆新品种登科13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9年05期

3 刘艳;王秋玲;;高油夏大豆新品种菏豆32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大豆科技;2019年05期

4 李明姝;颜秀娟;;优质、多抗大豆新品种吉育306的选育[J];大豆科技;2019年06期

5 杨芳;张小贝;邓军波;陈艳;黄昌武;;江汉平原夏播大豆新品种(系)引进栽培初步评价[J];大豆科技;2018年06期

6 ;《大豆科技》2018年总目次[J];大豆科技;2018年06期

7 ;大豆新品种“石885”通过国家审定[J];种业导刊;2018年12期

8 ;黑龙江:大豆变“金豆” 品种来“破冰”[J];吉林农业;2019年02期

9 ;大豆新品种“石885”通过国家审定[J];科学种养;2019年02期

10 石慧;王思明;;从引种到繁盛:大豆在美国的历史追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杰;李文国;李万超;刘孔英;赵丽华;于龙;;大豆新品种北国919[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朱星陶;陈佳琴;杨春杰;黄建斌;谭春燕;;高产大豆新品种黔豆7号的选育[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马俊奎;任海红;任小俊;王勇;赵晶云;刘学义;;高度抗旱大豆新品种汾豆62选育[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张丽莉;杨凌舒;杨宏宝;徐鹏;杨柏鹤;高荣;苏文武;姜洪;;首豆34号大豆新品种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报告[A];第24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5 纪永民;张存岭;;国审高产稳产大豆新品种濉科998[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宋书宏;王文斌;曹永强;;高油、高产、广适大豆新品种辽豆32[A];第24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7 宋淑云;晋齐鸣;张伟;李红;沙洪林;王立新;;吉林省大豆新品种(系)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总体评价与抗性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新;顾和平;高兵;张智民;;高产优质鲜食春大豆新品种江蔬1号的选育[A];江苏省遗传学会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9 陈佳琴;朱星陶;杨春杰;谭春燕;李振动;;抗病大豆新品种黔豆11号的选育[A];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10 姜成喜;陈维元;付亚书;景玉良;付春旭;王金星;姜世波;单大鹏;张维耀;吕德昌;;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绥农33选育报告[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常鲁燕;为了大地丰收 育出希望之种[N];菏泽日报;2019年

2 石明山;大豆新品种“东生5号”通过审定[N];科学时报;2011年

3 李木子;大豆新品种“科豆1号”审定通过[N];科学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玮;大豆变“金豆” 品种来“破冰”[N];黑龙江日报;2019年

5 王玮;黑龙江:大豆变“金豆” 品种来“破冰”[N];粮油市场报;2019年

6 对话记者 陈琼;在科技深海 他探秘“大豆”[N];长春日报;2019年

7 本报记者 祖yNyN;大豆振兴 良种先行[N];农民日报;2019年

8 祖yNyN;大豆振兴良种先行[N];粮油市场报;2019年

9 本报记者 孙昊;9年培育大豆新品种20个[N];黑龙江日报;2019年

10 张梅;陕西首个耐热大豆品种通过审定 可有效缓解减产[N];粮油市场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超;大豆抗疫病基因发掘及特异性标记开发[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2 刘薇;大豆开花调控基因GmFT1a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3 宋健;大豆种皮色相关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4 吕祝章;大豆遗传图谱构建、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及优异基因发掘[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5 梁慧珍;大豆子粒性状的遗传及QTL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袁凤杰;大豆低植酸突变种质的创新及其生化特性和分子遗传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李宏宇;大豆转化体系的构建及转化植株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秦君;大豆品种绥农14遗传基础分析及优异基因鉴定[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9 杨勇;大豆亲本及其体细胞杂交后代的耐盐性和光合特性比较[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刘焕成;大豆维生素E遗传变异、QTL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春雨;黑龙江大豆品种灰斑病7号小种抗性SSR标记关联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9年

2 杨桐珲;大豆GmnsLTP和GmMADS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9年

3 邸一桓;大豆U6启动子活性分析及其在基因编辑中的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19年

4 胡跃;大豆茎秆相关性状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5 田美;吉林35大豆胚尖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GmMYB12B2基因的遗传转化[D];吉林大学;2019年

6 杨琳;吉大豆5号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GmPEPC4基因的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9年

7 武新艳;山西各生态区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8 吴浩;大豆结瘤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的动态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9 孙雪慧;耐盐基因ScHAL1和ZmHKT转入大豆的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8年

10 明坤;大豆品种间脂氧酶活性差异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96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796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3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