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内生与根际拮抗菌对黄萎病的防病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8 13:02
   棉花是新疆农业的支柱产业,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质量,有效控制棉花黄萎病是目前的首要任务,内生和根际细菌被认为是生物防治细菌中最有潜力菌株。本研究选择新疆本土内生和根际拮抗菌(Bacillus vanillea SMT 24、Bacillus velezensis BHZ 29、Bacillu subtilis SHT 15、Bacillus atrophaeus SHZ 24),探究其产代谢抑菌物质、胞外酶、铁载体和对棉花的系统诱导抗性作用,旨在阐明4株拮抗菌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机理,为更好、更针对性、更科学地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SMT 24、BHZ 29、SHZ-15、SHZ 24菌株抑菌活性物质在pH 5.0 9.0,紫外照射低于8 h,100℃高温以下具有保持良好的抑菌活性效果,其中SMT 24、BHZ 29菌株产生蛋白质抑菌物质,SHT 15菌株产生蛋白质、脂肽、脂类的抑菌物质,SHZ 24菌株产生蛋白质,脂类的抑菌物质。2、SMT 24、BHZ 29、SHZ 24菌株均产葡聚糖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不产或低产几丁质酶,SHT 15菌株产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和蛋白酶,但不产或低产纤维素酶。3、SMT 24、BHZ 29、SHT 15、SHZ 24菌株均产铁载体,铁载体类型为儿茶酚型,4株拮抗菌株整体产铁载体能力较低,经0、10、20μmol/L铁离子处理后的发酵无菌滤液抑菌圈大小差异不显著。4、SMT 24、BHZ 29、SHT 15、SHZ 24菌株温室盆栽实验均降低病情指数,在棉苗根系土壤中能良好定殖,促进棉株生长、对棉花系统诱导抗性。综上所述,这4株拮抗菌能产生抑菌物质,诱导植株防御酶活性提高,控制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学位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435.621.2;S476
【部分图文】:

示意图,脂肽,抑菌圈,脂质


为25.69 mm,SHT 15号菌株在YSB及PDB发酵液中产抑菌圈较大,分别为23.59mm,23.65 mm,在 MKB 及 NB 培养基中发酵液抑菌圈较小。温度对代谢抑菌物质的影响结果如图2 2(B)所示,4株拮抗菌在26、28、30 ℃下发酵,其中 SMT 24、BHZ 29 号菌株在 26 ℃发酵温度下产抑菌圈最大,分别为 9.99 mm,23.46 mm,SMT 24 菌株在 28 ℃及 30 ℃下未形成明显的抑菌圈,BHZ 菌株在 28 ℃可形成一定直径的抑菌圈,但在 30 ℃下无抑菌现象;SHT 15、

轮枝菌,抗大,硫酸铵沉淀,组分


明显的抑菌圈,分别为 21.89±0.80 mm,18.01±0.18 mm,0 20%,60 80%梯度无菌滤液组分未形成抑菌圈。SMT 24 菌株在 20 40%饱和梯度硫酸铵沉淀蛋白形成的抑菌圈最大,但是其蛋白的浓度相对来说较低,说明在此饱和梯度沉淀有效抑菌蛋白较多,BHZ 29 菌株在 20 40%梯度沉淀的组分随着饱和度的增加蛋白浓度随之下降,BHZ 29 代谢蛋白及脂肽组分在 0 20%饱和度下易沉淀,但有效的抑菌物质主要集中在 20 40%饱和梯度组分中,蛋白浓度较低,表明此梯度蛋白相对拮抗活性高; SHT 15、SHZ 24 号菌株在 0 40%梯度下蛋白浓度与抑菌圈大小呈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SHT 15、BHZ 29、SHZ 24、SMT 24 菌株代谢抑菌物质含有蛋白及脂肽成分,SMT 24 菌株抑菌物质主要集中在 20 60%梯度。SHT 15、BHZ 29、SHZ 24 菌株蛋白抑菌物质主要集中在 0 40%梯度。

抗黄萎病,溶剂提取,平皿,组分


图 2 6 溶剂提取组分抗黄萎病菌活性平皿检测Fig. 2 6 Antifungal activities in solvent extracts against V. dahlia图 2 7 SMT 24、BHZ 29、SHT 15 和 SHZ 24 菌株的溶剂提取物组分抑制圈直径统计Fig. 2 7 Inhibition zone diameters of solvent extracts of SMT 24, BHZ 29, SHT 15, and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三氯甲烷 乙酸乙酯 石油醚抑菌圈直径(mm)Inhibititionzonediametermm(mm)试剂名称Name of reagentsCKSMT-24BHZ-29SHT-15SHZ-24c cbaabccabbbbcc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宇;张则君;韩巨才;;拮抗菌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年14期

2 刘亚楠;习丙文;梁利国;谢骏;朱健;;1株嗜水气单胞菌的拮抗菌鉴定及其特性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4年03期

3 李国景,高迪明;拮抗菌对甜瓜生长发育的影响[J];长江蔬菜;2001年09期

4 张夏兰;李兴红;蔡建波;朱凤霞;严红;刘正坪;魏艳敏;;6种农药和2种拮抗菌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试验[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1年01期

5 陈以仁,朱学明,胡夏明,史顺荣,杨金龙,钱晓芬,朱锦春;拮抗菌Ⅱ号复配生物农药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1999年04期

6 李晓杰;徐树兰;汤历;;香蕉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盆栽防效的测定[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7 张慧;杨兴明;冉炜;徐阳春;沈其荣;;土传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物效应[J];土壤学报;2008年06期

8 谷祖敏;纪明山;魏松红;王英姿;祁之秋;;三株拮抗菌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J];北方园艺;2008年09期

9 康金花,王林霞;瓜类枯萎镰刀菌拮抗菌筛选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研究;1997年02期

10 程海丽;潘虹;陈磊;乐超银;;魔芋内生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J];河南农业科学;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亚坤;田世平;徐勇;;G418抗性作为外源基因在拮抗菌膜醭毕赤酵母中表达的显性选择标记[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唐贵群;文成敬;邹勇;李宁;候浪;;四株绿色粘帚霉拮抗菌生物学特性研究[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3 薛梦林;;冬枣采后黑斑病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郝变青;马利平;高芬;乔雄梧;;拮抗菌98-Ⅱ在极端条件下的生物量及其生物活性测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孙琳琳;蒋继志;宫卫波;郄亚卿;;胶胞炭疽菌拮抗菌及其抗生物质的初步探讨[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淼;王倩;徐大伟;田世平;邱德文;檀根甲;;酵母拮抗菌对苹果采后轮纹病的抑制效果研究[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7 潘争艳;傅俊范;王慧;;辽宁药用植物土壤木霉菌种类及拮抗菌性研究[A];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靳奉理;丁延芹;姚良同;赵龙玉;杜秉海;;烟草根际黑胫病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A];第十一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暨第六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张夏兰;李兴红;胡盼;蔡建波;耿文龙;魏艳敏;赵晓燕;;9种农药和2株拮抗菌室内防治葡萄酸腐病效果试验[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叶晶晶;曹宁宁;吴建梅;胡祚忠;刘刚;张剑飞;;桑树内生拮抗菌Bacillus subtilisX-16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及其对桑粘格孢菌的抑制作用[A];中国蚕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曹江;我省两项专利喜获中国专利金奖[N];江苏科技报;2010年

2 徐娜姿;在科技创新的“浪尖”弄潮[N];宜兴日报;2011年

3 记者 沛文;雷力菌肥试验效果显著[N];中国花卉报;2010年

4 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 方福德;新世纪生物医学发展的热点领域[N];大众科技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亚坤;酵母拮抗菌的抑病机理及生防效力改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年

2 周莉娟;GFP在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ita)拮抗菌Alcaligenes faecalis研究中的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3 王友升;酵母拮抗菌的抑病效力、规模化培养及相关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4 姚红杰;拮抗菌和化学物质的抑病机理及果实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5 李博强;海藻糖提高酵母拮抗菌生活力和生防效力的作用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6 产祝龙;果实对酵母拮抗菌和外源水杨酸诱导的抗病性应答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7 薛梦林;拮抗菌对冬枣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8 周登博;复合拮抗菌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海南大学;2013年

9 金岩;五味子内生细菌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10 靳西彪;海洋中稻瘟病拮抗菌的分离、发酵优化及其活性成分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艳;棉花内生与根际拮抗菌对黄萎病的防病机理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2 井敏敏;芒果露水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D];海南大学;2017年

3 穆静娟;蚓粪中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的筛选和生防效果及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4 寇程坤;赤霉病菌拮抗菌分离、拮抗物质鉴定及生防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5 张维;烟草黑胫病复配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潜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6 贺瑞含;南北极环境样品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病原拮抗菌筛选及新物种的鉴定[D];山东大学;2019年

7 冉继平;刺梨白粉病拮抗菌的筛选及生物防治研究[D];贵州大学;2019年

8 韩济如;国内八湖泊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与拮抗菌分析及七株新菌的多相分类[D];山东大学;2018年

9 王侃;海洋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菌株RF106抗菌物质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10 王晓冬;油菜菌核病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应用基础[D];浙江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21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821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8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