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虫内生真菌筛选及抗虫机理初探

发布时间:2020-09-18 17:42
   植物内生真菌普遍存在于健康植物组织或器官内,可通过自身的代谢产物或信号传导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宿主植物抗病虫性、抗胁迫性等。近年来,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型的微生物资源,已经成为农业、林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在生产中应用。玉米内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病、抗胁迫、促生长等方面。本文筛选出了亚洲玉米螟、双委夜蛾和玉米蚜高毒力球孢白僵菌YB8、YB15和玉米内生真菌YC1、GX5,测定了其在玉米各组织内的定殖率,为揭示抗蚜机理,测定了YC1、GX5对玉米生长、营养物质、次生物质的影响及对玉米蚜生长发育和体内主要酶活力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出对亚洲玉米螟和双委夜蛾高致病力的球孢白僵菌YB15和YB8,在26℃,1×10~9孢子/mL浓度下,第10天两种害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6.67%和100%,僵死率分别为73.33%和86.67%,浸种处理后玉米出苗率在94%以上,在玉米组织中的定殖率在33.33%~61.41%之间,对玉米蚜的防效均在50.00%以上。筛选出高抗玉米蚜的玉米内生真菌菌株YC1和GX5,浸种处理后对玉米蚜的防效均为74.80%,玉米出苗率分别为100%和93.85%,在玉米组织中的定殖率在33.23%~63.44%之间,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2.菌株YB8、YB15、YC1、GX5浸种处理后均可促进玉米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根、茎、叶鲜重增加了0.04%~18.32%不等,干重增加了0.25%~20.51%,其中YC1处理玉米叶片干重与对照相比增加显著,GX5处理玉米根长显著高于对照。菌株处理对玉米的营养物质,SA、JA信号传导,次生物质都有影响,玉米蚜危害后处理组与对照组玉米不同物质的变化不同,菌株间差异较大。菌株YC1处理后玉米根中蛋白质、AA、可溶性糖,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玉米蚜取食后处理组玉米茎中蛋白质、AA含量持续增加,蚜虫危害后8 h AA含量增加了21.98%,而对照组玉米茎中蛋白质的含量基本不变,A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说明YC1增加了玉米营养物质的积累。玉米蚜取食8 h时YC1处理组玉米茎中J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说明YC1提高了玉米JA信号传导途径应急防御。菌株GX5处理的玉米根中蛋白质和AA含量、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玉米蚜取食后处理组茎中蛋白质含量继续增加,说明GX5增加了玉米中营养物质的积累;处理组根、茎、叶中SA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玉米蚜取食后玉米茎中的SA含量仍显著高于对照,说明GX5主要是加强了玉米的SA信号传导途径及应急防御。处理组玉米茎中单宁和TP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相似,说明菌株对次生物质影响不大。3.菌株YC1、GX5、YB8、YB15浸种处理玉米后,玉米蚜产雌历期显著低于对照;产雌量、净增殖率、世代平均寿命、Qg禀增长力、周限增长率均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取食选择试验结果表明选择YC1、GX5、YB8、YB15处理组玉米的玉米蚜比例分别为16.88%、19.31%、19.91%和18.2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5.69%。YC1和GX5处理玉米后对玉米蚜体内主要酶系影响较大。YC1处理组1 h蔗糖酶、THL、CarE活力均高于对照,8 h THL、CarE活力仍高于对照;GX5处理组1 h和8 h蔗糖酶、THL、CarE、GST活力均高于对照。说明2株菌株均加快了蚜虫体内糖分的消耗。本研究筛选出的高抗虫玉米内生真菌菌株YC1、GX5、YB8、YB15在玉米内定殖率高,可促进玉米生长及干物质积累。YC1和GX5均增加了玉米中营养物质的积累及蚜虫体内2种可溶性糖酶的含量,YC1提高了JA信号传导途径应急防御,而GX5则主要作用于SA信号传导途径及应急防御。
【学位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435.1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连霞;何康来;罗宝君;赵秀梅;姜晓军;郑旭;袁明;;不同种类赤眼蜂对田间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年09期

2 李晓慧;汪洋洲;张军;徐文静;张正坤;刘艳微;孟鑫睿;冯树丹;李启云;;不同交配型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中的定殖及其交配型基因变异比较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年06期

3 赵秀梅;张树权;李青超;刘洋;王连霞;武琳琳;郑旭;;黑龙江省玉米穗期主要害虫发生概况及防治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4年11期

4 李世博;张顺;李斌;许家来;杨清林;陈德鑫;;不同颜色的黏虫板在虫害监测和防治中的应用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年03期

5 雒s

本文编号:2821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821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d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