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盲蝽气味受体的鉴定、表达及功能分析
【学位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433.3
【部分图文】:
觉信号、触觉信号和化学分子信号等,通过这些信号来认识和感受外部世界。其中,化学感受对于动物的生存而言十分重要,其化学感受器官如脊椎动物的鼻腔、无脊椎动物昆虫的触角、口器都有感受外界环境化学信号的功能。通过正确的解析这些化学信号所承载的信息(图1.1),动物可以成功的进行定位食物、寻找配偶、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和躲避天敌等相关生命活动,由此可见化学感受在动物全部生命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Wyatt, 2014; Wyatt, 2015)。图1.1 化学信息素分类(Howse et al., 1998)Fig. 1.1 Categories of semiochemicals (Howse et al., 1998)昆虫种类繁多,占到动物物种的2/3以上,并在地球上长期繁荣数亿年之久(Gaston,1991;May,1992; 张有才等,1993)。昆虫作为地球上最成功的类群,在长期的进化适应过程中,特化出了精细的化学感受系统,通过化学感受系统感受各种复杂的环境,保持种群的繁荣(Hansson andStensmyr, 2011;Suh etal.,2014)。在昆虫的生存环境中存在着诸多的化学信号分子
的方法无法找到昆虫的气味受体ORs。直到果蝇的基因组测序以后,在果蝇嗅觉器官触角和下颚须中找类似的“七跨膜蛋白”,最终确认果蝇气味受体,果蝇由60个有功能的OR基因编码62个OR蛋白(Clyneetal.,1999;Robertsonetal.,2003)。同样,在疟蚊基因组测序以后,在其基因组中找到了79个高度特异的气味受体基因(Foxetal.,2001)。通过比对,二者之间的除一个基因Orco外,其他基因相似性很低,由此Orco也称为非典型气味受体。随着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气味受体基因在多种昆虫中都得到了鉴定,研究也发现Orco基因在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和蜉蝣目等昆虫中的基因高度保守,同时Orco也是典型的OR受体正常发挥功能,形成有选择性的离子通道所必须的蛋白组分(Montagnéetal.,2014;Neuhausetal.,2005)。同样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转录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发现,OR基因在不同性别、不同龄期、不同器官或组织上、不同嗅觉神经元上表达存在着时空差异。如果蝇基因组中发现60个OR基因,但只有43个在成虫期表达,23个在幼虫期表达(Kreheret al., 2005);性信息素受体存在着性别表达差异、敏感性差异如鳞翅目的家蚕和半翅目的盲蝽(Jürgen et al., 2015; 陈展册 et al., 2010)。另外,不同的嗅觉神经元上表达的OR基因的数量也存在着差异。典型的是一个嗅觉神经元表达一种OR受体,也有2~3个OR基因表达在同一个嗅觉神经元上,也有4~6个OR基因表达在同一个嗅觉神经元上的情况(Couto et al., 2005; Karner et al.,2015)。
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支撑。1.2.4 绿盲蝽触角与感器结构图1.3 绿盲蝽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1:触角(柄节、梗节及鞭节两个亚节);2:鞭节表皮呈波浪状突起;3:毛型感器Ⅰ长直毛形感器;4:毛型感器Ⅱ长曲毛形感器;5:刺型感器Ⅰ长直刺形感器;6:刺型感器Ⅱ长曲刺形感器;7:锥型感器Ⅰ, 中长锥形感器;锥型感器Ⅱ短锥形感器;8:B hm氏鬃毛;9:B hm氏鬃毛 (陆宴辉 et al., 2007)。Fig. 1.3 Antennal sensilla of apolygus lucorum observ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1: Antenna (scape, SC; pedicel, PD; flagellum, FL Ⅰ and FL Ⅱ); 2: Wavy epidermis on flagellum (WP); 3: SensillatrichodeaⅠ (long straighthair, STⅠ); 4: Sensilla trichodeaⅡ(long curved hair,STⅡ); 5: Sensilla chaeticaⅠ (longstraight bristle, SCⅠ); 6: Sensilla chaeticaⅡ (long curved bristle, SCⅡ); 7: Sensilla basiconicaⅠ(medium long peg, SBⅠ); Sensilla basiconicaⅡ (short peg, SBⅡ); 8: B h B hm bristles (BB); 9: B hm B hm bristles (BB) (陆宴辉 et al.,2007).触角在绿盲蝽的嗅觉感受中起着关键作用,为线形共4节,即柄节、梗节和2个鞭节。通过对绿盲蝽成虫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触角感受器有四种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B 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又可分为长直毛形感器、长曲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又可分为长直刺形感器、长曲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又可分为长锥形感器、短锥形感器。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均没有明显差异。不同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与分布各不同。数量较多的感器是长直毛形感器、长直刺形感器,其次是中长锥形感器、短锥形感器、B hm氏鬃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为标;绿盲蝽在果树上发生危害及防治[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0年06期
2 荣延军;;绿盲蝽在天津滨海新区冬枣园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8年10期
3 唐占英;田娟;李健东;刘超刚;;绿盲蝽在桃树上的发生危害及防治[J];山西果树;2016年06期
4 农业助手;;葡萄绿盲蝽,你可千万别小瞧了![J];果农之友;2017年05期
5 马仁贵;张路生;周敬军;;棉田绿盲蝽的药剂防治试验[J];中国棉花;2017年06期
6 王洪亮;;绿盲蝽在棉田的发生与防治[J];河北农业;2015年02期
7 ;巧防果园绿盲蝽[J];农业知识;2015年20期
8 范广华;赵文路;韩双;宋清斌;马燕;李冬刚;王湘俊;;小枣萌芽期和花期绿盲蝽防治指标的研究[J];北方果树;2014年04期
9 张玉娟;韩秋成;任爱民;马维军;尹国;崔明晖;;冀南棉区绿盲蝽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4年15期
10 徐焕禄;王振翠;;绿盲蝽在果树上的发生与防治[J];果农之友;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兴奎;绿盲蝽气味受体的鉴定、表达及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赵曼;6种Bt蛋白对绿盲蝽及其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的潜在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3 王倩;绿盲蝽多寄主利用习性的DNA分子追踪[D];扬州大学;2017年
4 李彦蓉;不同食物对绿盲蝽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5 甄丛爱;绿盲蝽对常用杀虫药剂的抗药性监测及其抗药性机制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6 谢桂英;绿盲蝽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及触角神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投射[D];河南农业大学;2016年
7 严曙玮;绿盲蝽与苜蓿盲蝽气味受体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8 潘洪生;绿盲蝽与秋季蒿类寄主的化学通讯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9 张涛;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性信息素的提取鉴定及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10 矫振彪;绿盲蝽种群的时空分布、生命表分析及数量模拟[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锦霞;绿盲蝽化学防治增效药剂组方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2 王晓冰;绿盲蝽抗呋虫胺品系的汰选与其解毒酶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3 董松;呋虫胺和氟啶虫胺腈对绿盲蝽的亚致死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4 康照奎;绿盲蝽对毒死蜱的抗性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刘航玮;绿盲蝽四个触角特异气味结合蛋白配体结合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6 盛洋;绿盲蝽AlHSC90、AlHSC70在温度及杀虫剂胁迫后的表达谱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宋国晶;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季节性寄主转移规律及捕食性天敌种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8 程永战;抗刺吸式害虫转基因棉花对棉盲蝽的抗性评价[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9 尚晓平;冬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绿盲蝽种群动态与趋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10 武红珍;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的分子识别功能[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5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865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