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苗期枯萎病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及种质资源鉴定筛选

发布时间:2020-11-04 01:16
   甘蓝枯萎病是我国甘蓝蔬菜产业日益严重的主要病害之一。加快甘蓝抗枯萎病的新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步伐,以及方便、快捷、精确地鉴定种质资源的抗病性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试验选用对甘蓝枯萎病田间抗性背景基本明确的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穴盘育苗的种植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甘蓝苗期抗枯萎病鉴定技术,同时研究甘蓝苗期接种病原菌前后的相关生理指标,以期建立一套准确实用的甘蓝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和标准,为甘蓝抗枯萎病育种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本试验得出如下结论:1.在甘蓝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研究中,供试1×10~6、3×10~6、5×10~6、1×10~7、3×10~7孢子/mL五种接种浓度中5×10~6孢子/mL菌悬液为最适接种浓度;灌菌液法、菌土法和浸根法三种接种方法比较,菌土法接种更能准确地反映出不同抗病性品种的枯萎病发病程度和抗病类型;在子叶期、一叶一心期、二叶一心期、三叶一心期的不同幼苗期接种,后两个时期特别是二叶一心期是最佳接种期;依据幼苗植株的叶脉黄化程度,植株叶片褪绿、萎蔫甚至枯死等发病主要症状,将甘蓝感病幼苗划分为六个级别,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甘蓝苗期抗枯萎病鉴定方法和标准。2.在甘蓝种质资源抗枯萎病的鉴定与筛选中,采用本研究建立的甘蓝苗期抗枯萎病鉴定方法和标准对64份甘蓝种质资源材料进行苗期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共有41份材料表现抗病,其中高抗材料12份。同时对它们的抗性表现与品种熟性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抗病材料主要来自中晚熟品种和晚熟品种,感病材料主要来自早熟品种。3.在苗期接种甘蓝枯萎病菌抗感品种的两个生理指标变化分析中,叶绿素相对含量相比对照抗病品种减少幅度为0.67~17.14 mg/g·FW,感病品种减少幅度为3.81~31.89 mg/g·FW;根系活力相比对照抗病品种减少幅度为0.01~0.12 mg/g·h·FW,感病品种减少幅度为0.12~0.43 mg/g·h·FW;由此得出,枯萎病菌对甘蓝抗病品种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影响不显著,而对感病品种影响存在显著性减少。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436.3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甘蓝枯萎病的发生与危害
        1.1.1 甘蓝枯萎病的发病特点
        1.1.2 甘蓝枯萎病病原菌形态学的观察
        1.1.3 甘蓝枯萎病的侵染途径
        1.1.4 甘蓝枯萎病病原菌生理小种的研究
    1.2 甘蓝枯萎病遗传规律的研究
    1.3 甘蓝抗枯萎病的育种研究
        1.3.1 国外甘蓝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的研究
        1.3.2 国内甘蓝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的研究
        1.3.3 甘蓝枯萎病抗病育种的研究
    1.4 甘蓝枯萎病的相关生理指标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
    1.5 甘蓝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5.1 利用抗病基因防治病害
        1.5.2 利用科学栽培技术防治病害
        1.5.3 利用化学药剂防治病害
    1.6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供试品种
    2.2 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仪器设备与器具
    2.3 试验方法
        2.3.1 病原菌的扩繁与形态学观察
        2.3.2 接种病原菌悬浮液的制备
        2.3.3 甘蓝幼苗的培养
        2.3.4 甘蓝苗期枯萎病抗病性鉴定方法研究
        2.3.5 甘蓝种质资源抗枯萎病的筛选
        2.3.6 甘蓝幼苗感染枯萎病后两个主要生理指标变化研究
    2.4 数据统计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枯萎病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
    3.2 枯萎病植株感病级别划分标准
    3.3 甘蓝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3.3.1 不同接种浓度对甘蓝枯萎病发病的影响
        3.3.2 不同接种方法对甘蓝枯萎病发病的影响
        3.3.3 不同接种苗龄对甘蓝枯萎病发病的影响
    3.4 甘蓝种质资源抗枯萎病的鉴定与筛选
    3.5 甘蓝幼苗感染枯萎病后两个主要生理指标变化分析
        3.5.1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差异变化
        3.5.2 幼苗植株根系活力的差异变化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甘蓝品种苗期抗病性鉴定
        4.1.1 甘蓝枯萎病苗期接种浓度的确定
        4.1.2 甘蓝枯萎病苗期接种方法的确定
        4.1.3 甘蓝枯萎病苗期接种苗龄的确定
    4.2 甘蓝种质资源抗枯萎病的鉴定与筛选
    4.3 甘蓝幼苗感染枯萎病后两个主要生理指标变化影响
        4.3.1 叶绿素含量的确定
        4.3.2 根系活力的确定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德贵;;调养脾胃食甘蓝[J];养生月刊;2017年09期

2 张蜀宁;张红梅;郑金双;孔艳娥;王建军;;甘蓝类作物的核型分析与比较[J];中国蔬菜;2011年02期

3 陈书霞,房玉林,王晓武,程智慧,方智远,孙培田;甘蓝类作物抽薹期及开花期数量性状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7期

4 张振超;耿鑫鑫;戴忠良;潘跃平;王兵;许玲;颜志明;周伟军;;甘蓝类植物小孢子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J];核农学报;2013年07期

5 王晓武,方智远;分子标记在甘蓝类作物研究中的应用[J];园艺学报;2001年S1期

6 张小丽;单晓政;江汉民;文正华;刘莉莉;姚星伟;牛国保;孙德岭;;野生甘蓝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园艺学报;2018年09期

7 邢苗苗;刘星;孔枞枞;杨丽梅;庄木;张扬勇;王勇;方智远;吕红豪;;甘蓝NLR家族全基因组鉴定、进化分析及在不同病害胁迫下的表达分析[J];园艺学报;2019年04期

8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甘蓝类蔬菜育种项目组[J];江苏农业学报;2010年06期

9 刘冲;葛才林;任云英;陈锦秀;杨晓锋;薄天岳;;SRAP、ISSR技术的优化及在甘蓝类植物种子鉴别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10 沈炳法;许映君;;加工出口型甘蓝秋冬季栽培技术[J];宁波农业科技;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国裕;甘蓝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岸;甘蓝苗期枯萎病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及种质资源鉴定筛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赵岩;甘蓝类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3 王冬梅;甘蓝类作物亲缘关系的SSR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陈刘阳;呋虫胺在甘蓝中的降解与代谢[D];安徽农业大学;2017年

5 张红梅;青花菜及甘蓝类其它作物的细胞遗传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69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869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c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