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枣食芽象甲种群遗传结构、适生性及种群历史动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12:38
枣食芽象甲Scythropus yasumatsui Kono et Morimoto又名枣飞象,属鞘翅目象甲科(Coleoptera:Curculionidae),是我国枣树上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害虫。该虫1977年首次在我国河南新郑、濮阳等地区被报道,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枣树栽培面积增加、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其种群密度不断增加,分布区域逐渐北移,目前已在新疆、宁夏部分地区发生,为害程度日趋严重。本研究以采自我国5个省份12个地理种群的枣食芽象甲样本为材料,利用微卫星、线粒体基因与核基因分子标记的方法,分析枣食芽象甲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预测枣食芽象甲在我国的适生区域和适生关键环境因子,分析枣食芽象甲不同种群的历史动态,并预测其种群扩散来源及潜在扩散路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基于转录组数据的枣食芽象甲微卫星位点筛选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枣食芽象甲成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并筛选适用于枣食芽象甲种群遗传学研究的微卫星位点。在枣食芽象甲转录组数据的171322条Unigene中发现2613个微卫星位点,二核苷酸与三核苷酸重复为主要重复类型,分别占微卫星位点总数的48.22%和46.12%。在二核苷酸重复微卫星中,AT/TA为优势重复基元;在三核苷酸重复微卫星中,AAT/ATT为优势重复基元类型,且微卫星重复单元的重复次数主要分布在5-12次之间。基于筛选得到的微卫星位点,利用Primer Premier 5设计出50对微卫星引物,最终开发出16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可用于枣食芽象甲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二、枣食芽象甲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测定出枣食芽象甲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序列全长16472bp,DNA为闭合双链,包括13个PCGs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另外含有2段较长的非编码区。利用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核苷酸序列建立贝叶斯系统发育树,明确枣食芽象甲与其它近缘的7个亚科12个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枣食芽象甲与同属于粗喙象亚科Entiminae的大灰象甲亲缘关系最近。三、基于微卫星的枣食芽象甲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利用8个微卫星位点对我国5个省份(山西、陕西、宁夏、河北和河南)12个地理种群的371头枣食芽象甲样本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枣食芽象甲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_e)为2.113~8.016,等位基因丰富度(A_r)为2.648~5.665,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61~0.908,期望杂合度(H_e)为0.476~0.865;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_(st))平均值为0.151;基因流(N_m)平均值为1.594。基于UPGMA和NJ系统进化树、主成分分析与STRUCTURE分析3种方法均支持将12个地理种群分为3组,组1包括陕西神木、陕西佳县、陕西清涧、陕西延川、山西临县、山西柳林与山西永和种群,组2包括河北沧县与河南新郑种群,组3包括陕西阎良、河南灵宝与宁夏同心种群。各组之间受太行山脉、黄土高原等地理隔离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遗传结构。其中组1这7个种群间的N_m平均值为6.258,表明它们具有高度的基因交流。Mantel检验结果表明,枣食芽象甲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四、基于线粒体与核基因的枣食芽象甲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利用线粒体(COI、COII和Cytb)和核基因(ITS1和ITS2)分子标记分析9个地理种群的枣食芽象甲样本的遗传多样性,计算得出各种群的线粒体单倍型多样性平均值为0.527,核苷酸多样性平均值为0.0018;ITS序列单倍型多样性平均值为0.318,核苷酸多样性平均值为0.0005,单倍型多样性高(H_d0.5),核苷酸多样性低(π0.005)的特征表明枣食芽象甲为古老群体,可能在第四纪冰期时曾经历过瓶颈效应。基于单倍型数据,通过系统进化树、邻接网络图和BAPS 3种方法分析枣食芽象甲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枣食芽象甲各种群间形成了明显的系统地理结构。线粒体单倍型支持将枣食芽象甲9个地理种群分为5个分支,而ITS单倍型结果与微卫星相同,支持将不同种群分为3个分支。各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与基因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和山西黄河谷地区域的各种群间不存在遗传分化,黄河没有成为种群间基因交流的地理障碍,这与微卫星的研究结果相同。五、枣食芽象甲在我国的适生性与适生环境因子分析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结合枣食芽象甲在我国的分布区域,以及末次间冰期(LIG)、末次盛冰期(LGM)、现代和未来4个时期的Worldclim全球气象环境数据,预测枣食芽象甲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潜在适生区,并预测出末次盛冰期前后的太行山脉东部华北平原地区、陕西渭河谷地和山西汾河谷地这3个区域始终为枣食芽象甲的适生区域,推测这些区域可能为枣食芽象甲在第四纪冰期的避难所。利用2070年的气候环境因子进行枣食芽象甲的适生性分析表明该虫的适生区域有在未来继续北移的趋势,内蒙、辽宁、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地都将成为枣食芽象甲的适生区。通过Jackknife分析法得出影响枣食芽象甲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是温度,冬夏温差较大且气候干燥的环境条件最适宜枣食芽象甲的发生。六、枣食芽象甲种群历史动态及扩散路径分析利用BEAST估算出枣食芽象甲种群的最初分歧时间在2.54 Ma(百万年)左右,错配分布分析和中性检验结果表明,枣食芽象甲有5个地理种群的错配分布为单峰模式,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值在这几个种群达到显著水平(P0.05),证明枣食芽象甲曾经历过种群扩张,扩张时间从末次间冰期开始,到末次冰期后结束(0.012-0.15 Ma),贝叶斯天际线分析(BSP)也得到相似的结论。使用Migrate-n对种群间的历史迁移率进行分析,推测出可能的扩散起源地有2个:山西吕梁和河南灵宝,目前已扩散至河北沧县、陕西榆林和宁夏同心等种群所在地区。使用ArcGIS的SDMtoolbox工具中的最低成本路径法(LCP),结合枣食芽象甲分子标记数据和地理分布数据,预测枣食芽象甲在我国的潜在扩散路径。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谷地区域是枣食芽象甲种群最可能的扩散通道。本研究为阐明我国枣食芽象甲的种群遗传结构,了解其在我国的分布和扩散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揭示其成灾规律和制定综合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研究其对环境、寄主及人类活动的适应性和进化机制提供了帮助。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436.65
【部分图文】:
食芽象甲成虫体长 4.0~4.7mm,体壁褐色,头黑色,触角和足红褐色,密褐色鳞片,腹部和足覆有灰色略带铜色的鳞片。头宽大于长,喙宽略大于长的 1.5 倍,比喙背面略宽。前胸宽与长之比约为 3:2,鞘翅长与宽之比质,会飞,具有假死性。雌虫体型略大于成虫,雌虫肛门小而扁,雄虫肛长椭圆形,初产时为乳白色,后变为棕色;幼虫体长 5mm 左右,乳白色长约 4 mm,灰白色(高犁牛等 1977; 杨星科 2018)。食芽象甲在我国每年发生 1 代,是枣树上出现最早的害虫。该虫以幼虫在,每年 4 月上旬当各地气温达到 10℃以上时,成虫羽化出土危害。4 月上旬为该虫发生高峰期,成虫上树啃食枣芽和嫩叶,严重时可将嫩芽全 1-1),造成枣树二次萌芽并延迟开花,导致红枣大幅减产及品质下降,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杜仙当 2007)。该虫除了为害枣树外,还为害核、苹果、梨、棉、大豆、玉米等多种作物(王妍妍等 2011)。因此,国家省林业局分别在 2013 年(http://www.forestry.gov.cn/ portal/main/s/3600/c3.html)和 2018 年(http://www.sxsfz.cn/detail. php?id=8822)将其列入林单。
图 2-1 枣食芽象甲转录组中 Unigene 序列分布Fig. 2-1 Distribution of Unigenes in Scythropus yasumatsui transcriptome 微卫星位点在转录组中的分布特征芽象甲转录组数据共 171322 个 Unigene,在其中 2527 个 Unigene 序列13 个微卫星位点。在含有微卫星位点的 Unigene 中,2448 个 Unigene 星位点,剩余 79 个 Unigene 包含 2 个及以上的微卫星位点。微卫星位点 2613/171233×100%=1.53%。其中完美型和复合型微卫星位点分别为 2分别占微卫星位点总数的 97.8%和 2.2%。2613 个微卫星位点中,具有二、三、四、五和六核苷酸重复的微卫星位 个、1205 个、134 个、12 个和 2 个,分别占微卫星位点总数的 48.22%、40.46%和 0.08%(表 2-1),说明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为枣食芽象甲星位点的主要重复类型。通过对转录组中微卫星不同重复基元的重复次二、三、四、五和六核苷酸重复基元的最多重复次数分别为 12 次、11 次 6 次,它们的核心重复次数分别为 6-12 次、5-11 次,5-7 次、5 次和
第二章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枣食芽象甲微卫星位点信息分析2.2.3 微卫星引物 PCR 扩增以 2.1.6 中提取的陕西佳县地区单头枣食芽象甲成虫基因组 DNA 为模板,利用Primer Premier 5 软件设计的 50 对引物进行 PCR 扩增。扩增结果如图 2-2 所示。这 50对引物中有 19 对引物能稳定扩增得到与目的片段长度接近的条带,剩余 31 对引物无法扩增出目的条带或者扩增条件不稳定,在某些样本中无法扩增。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76443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436.65
【部分图文】:
食芽象甲成虫体长 4.0~4.7mm,体壁褐色,头黑色,触角和足红褐色,密褐色鳞片,腹部和足覆有灰色略带铜色的鳞片。头宽大于长,喙宽略大于长的 1.5 倍,比喙背面略宽。前胸宽与长之比约为 3:2,鞘翅长与宽之比质,会飞,具有假死性。雌虫体型略大于成虫,雌虫肛门小而扁,雄虫肛长椭圆形,初产时为乳白色,后变为棕色;幼虫体长 5mm 左右,乳白色长约 4 mm,灰白色(高犁牛等 1977; 杨星科 2018)。食芽象甲在我国每年发生 1 代,是枣树上出现最早的害虫。该虫以幼虫在,每年 4 月上旬当各地气温达到 10℃以上时,成虫羽化出土危害。4 月上旬为该虫发生高峰期,成虫上树啃食枣芽和嫩叶,严重时可将嫩芽全 1-1),造成枣树二次萌芽并延迟开花,导致红枣大幅减产及品质下降,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杜仙当 2007)。该虫除了为害枣树外,还为害核、苹果、梨、棉、大豆、玉米等多种作物(王妍妍等 2011)。因此,国家省林业局分别在 2013 年(http://www.forestry.gov.cn/ portal/main/s/3600/c3.html)和 2018 年(http://www.sxsfz.cn/detail. php?id=8822)将其列入林单。
图 2-1 枣食芽象甲转录组中 Unigene 序列分布Fig. 2-1 Distribution of Unigenes in Scythropus yasumatsui transcriptome 微卫星位点在转录组中的分布特征芽象甲转录组数据共 171322 个 Unigene,在其中 2527 个 Unigene 序列13 个微卫星位点。在含有微卫星位点的 Unigene 中,2448 个 Unigene 星位点,剩余 79 个 Unigene 包含 2 个及以上的微卫星位点。微卫星位点 2613/171233×100%=1.53%。其中完美型和复合型微卫星位点分别为 2分别占微卫星位点总数的 97.8%和 2.2%。2613 个微卫星位点中,具有二、三、四、五和六核苷酸重复的微卫星位 个、1205 个、134 个、12 个和 2 个,分别占微卫星位点总数的 48.22%、40.46%和 0.08%(表 2-1),说明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为枣食芽象甲星位点的主要重复类型。通过对转录组中微卫星不同重复基元的重复次二、三、四、五和六核苷酸重复基元的最多重复次数分别为 12 次、11 次 6 次,它们的核心重复次数分别为 6-12 次、5-11 次,5-7 次、5 次和
第二章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枣食芽象甲微卫星位点信息分析2.2.3 微卫星引物 PCR 扩增以 2.1.6 中提取的陕西佳县地区单头枣食芽象甲成虫基因组 DNA 为模板,利用Primer Premier 5 软件设计的 50 对引物进行 PCR 扩增。扩增结果如图 2-2 所示。这 50对引物中有 19 对引物能稳定扩增得到与目的片段长度接近的条带,剩余 31 对引物无法扩增出目的条带或者扩增条件不稳定,在某些样本中无法扩增。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晶玲;洪波;陈志杰;廉振民;张淑莲;李英梅;张锋;;食芽象甲对不同品种枣树植物挥发物的嗅觉反应[J];环境昆虫学报;2017年06期
2 冯东旭;;河北黄骅枣树食芽象甲的发生和防治[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7年05期
3 阎雄飞;李刚;刘永华;贺英;王敬辉;;枣食芽象甲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31期
4 刘钊;;枣食芽象甲综合防治试验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0年03期
5 任登州;齐向英;;陕北地区枣食芽象甲防治初探[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6 宋宏伟,宋小菊,刘俊磊,孙文奇,荆治中;几种杀虫剂防治枣尺蠖、枣食芽象甲效果[J];农药;1999年11期
7 王守平;氰戊菊酯防治枣食芽象甲[J];植物保护;1988年05期
8 阎雄飞;李善才;;枣食芽象甲对不同品种枣树挥发物气味行为反应[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22期
9 高书英;徐和平;付世猛;尹兆芳;;新发展枣区食芽象甲的防治试验[J];河北林业;2005年02期
10 张锋;洪波;李英梅;刘晨;;枣食芽象甲测报与防治[J];西北园艺(果树);201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洪波;我国枣食芽象甲种群遗传结构、适生性及种群历史动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永强;酸枣昆虫群落多样性分析及主要害虫防治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6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876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