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茎基腐病及赤霉病抗性鉴定与筛选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435.121.4
【部分图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株转移至 PDA 培养基上培养。(2)病麦粒的制备取 100g 小麦种子,在清水中浸泡过夜。淘洗干净后在开水锅中煮 30min,倒在纸上晾干表面水分,而后分装至组培瓶中,在灭菌锅中进行灭菌。然后放在烘箱中-5h。冷却后以菌饼形式接入在 PDA 培养基上培养 4d 的假禾谷镰刀菌(seudograminearum)并培养 15 天左右,每天进行摇瓶,使菌丝充分生长。在培养过后三天,将所有的带菌麦粒转移至一个灭过菌的 2L 的锥形瓶中,每天摇瓶,尽量每粒病麦粒携带的菌丝量一致。.2.3.2 苗期接种方法将小麦种子进行消毒,种在 7*7*8 左右大小的方形小花盆中,每盆 7-10 粒,每系种四盆(三个重复,一个对照),室外种植。待小麦长到二叶期的时候,在每株基部放置 2 个病麦粒,然后覆盖一层基质,用以保温保湿。不定期浇水。在接种 3后调查发病情况。
图 2-2 小麦茎基腐病苗期发病等级Figure 2-2 Incidence level of wheat crown rot disease at seedling stage在对 204 个小麦品系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评估,根据叶鞘的发病情况及苗子的生长状况,并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制定了如图 2-2 所示的 0-6 级分级情况。其分级情况具体为:0 级,未发病;1 级,第一叶鞘出现轻度症状(第一叶鞘出现褐色条纹至黑化,但黑化程度不超过 50%);2 级,第一叶鞘发病严重(第一叶鞘黑化程度超过 50%以上);3 级,第二叶鞘出现轻度症状(第二叶鞘出现褐色条纹至黑化,但黑化程度不超过 50%);4 级,第二叶鞘发病严重(第二叶鞘黑化程度超过 50%以上);5 级,第三叶鞘轻度发病(第三叶鞘出现褐色条纹至黑化,但黑化程度不超过 50%);6 级,第三叶鞘发病严重至植株接近死亡。2.3.2 小麦成株期的发病等级对于小麦成株期的鉴定研究较少,但是发病的分级标准基本上都是按照 Raju 等(2012)提出的 0-4 级分级标准。我们在统计了成株期的发病情况之后,也决定采用此分级方法,但稍微有些改动,具体参照图 2.如右图 2-3 所示,成株期发病等级具体分级情况为:
图 2-3 小麦成株期等级划分Figure 2-3 Classification of wheat adult stag麦新品系茎基腐病抗性鉴定及情指数表型分析图 2-4 苗期病情指数品系分布ure 2-4 Seedling disease index strain distrib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奇;;酷拉斯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河南农业;2018年10期
2 王满强;陈光华;郑小惠;林伟锋;张顺京;张明珍;;玉米细菌性茎基腐病发生与防治[J];陕西农业科学;2016年11期
3 张继梅;田中文;王国军;安颜侠;王晓娥;何忠军;;对影响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主要因素的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6年06期
4 庄西卿;西番莲茎基腐病[J];福建热作科技;1990年02期
5 林寿峰,李今中;西番莲茎基腐病调查研究初报[J];福建热作科技;1989年01期
6 罗斯彬;陈昭炫;;巴戟天茎基腐病的研究 Ⅰ.闽粤桂3省区病原菌的分离鉴定[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7 许烨;赵小宁;张鹏;朱小辉;;关中东部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8年22期
8 田中文;张钊;王国军;何忠军;王晓娥;白立华;;小麦茎基腐病的初步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5年03期
9 黄家南;;辣椒茎基腐病如何防治[J];农家之友;2015年05期
10 杨婷;;秋茬蔬菜谨防茎基腐病[J];农药市场信息;2018年2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石善党;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茎基腐病及赤霉病抗性鉴定与筛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胡鲜梅;生姜茎基腐病病原菌的鉴定与防治[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3 牛亚娟;小麦茎基腐病药剂防治技术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元菊丹;山东生姜茎基腐病病原鉴定及防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志力;茎基腐病菌侵染小麦对光合作用及根的影响[D];河南科技学院;2016年
6 黄志朋;红掌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的筛选[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3年
7 周海峰;黄淮麦区小麦茎基腐病病原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4年
8 王萍;玉米肿囊腐霉茎基腐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及其初步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9 陈莹;小麦纹枯病和茎基腐病病原菌组成及致病力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74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874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