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02-23 11:44
灰茶尺蠖和茶尺蠖作为鳞翅目两个近缘种,是茶园最重要的两种害虫。目前化学农药仍是茶园防治尺蠖的重要手段,容易导致"3R"问题,不利于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五个方面就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的绿色防控进行了综述。强调加强茶园田间管理和尺蠖监测预警,合理布局茶树品种,强化保护利用茶园本土天敌,科学高效地协调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性诱、灯诱等技术,从而实现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减少其对茶树的危害,为茶园优质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文章来源】:环境昆虫学报. 2020,42(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8 页
【文章目录】:
1 农业防治
1.1 选用高抗性茶树品种
1.2 加强茶园田间管理
2 物理防治
2.1 利用人工器械捕杀
2.2 诱杀
3 生物防治
3.1 寄生性天敌
3.1.1 寄生性昆虫
3.1.2 病原微生物
3.1.2.1 核型多角体病毒
(1)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殖
(3)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研发与应用
(4)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
3.1.2.2 病原真菌、细菌
3.2 捕食性天敌
3.2.1 捕食性昆虫
3.2.2 蜘蛛
3.2.3 其他有益动物
3.3 利用其他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3.4 利用尺蠖体内共生菌
4 化学生态防治
4.1 尺蠖的嗅觉感受机制
4.2 利用尺蠖性信息素
4.3 利用寄主挥发物
4.4 利用非寄主植物挥发物
5 化学防治
6 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灰茶尺蠖为害诱导茶树释放的互利素的鉴定[J]. 范培珍,韩善捷,韩宝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0(01)
[2]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及成虫的鉴别方法[J]. 唐美君,王志博,郭华伟,殷坤山,肖强. 植物保护. 2019(04)
[3]尺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组分特征及应用进展[J]. 马涛,黄志嘉,朱映,林娜,肖强,何余容,温秀军. 林业科学. 2019(05)
[4]土荆芥精油对灰茶尺蠖幼虫的熏蒸活性及对其体内两种酶活力的影响[J]. 张方梅,刘书含,陈利军,陈俊华,尹健,潘鹏亮. 中国植保导刊. 2019(04)
[5]土荆芥精油对灰茶尺蠖的生长抑制作用研究[J]. 陈俊华,洪峰,尹健,尹新明,史洪中,郭世保.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01)
[6]双光谱LED茶园专用杀虫灯的研制与应用[J]. 涂海华,胡秀霞,毛宇,邝先飞.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3)
[7]茶尺蠖性诱剂田间监测和防治技术研究[J]. 肖灵亚,王先洪,王开荣. 茶叶. 2018(04)
[8]基于诱捕平台的茶园茶尺蠖防治效果研究[J]. 陈勋,雷该翔,毛迎新,黄丹娟,李新华,万昌玺,程繁杨,涂修亮,张敬峰,李罡,王友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18(23)
[9]灰茶尺蠖对不同茶树品种取食选择与适应性及与茶树叶片营养成分的关系[J]. 葛超美,张家侠,孙钦玉,叶涛,夏先江,张冉,丁勇. 昆虫学报. 2018(11)
[10]4种性诱剂诱芯对茶园尺蠖的引诱与预测效果[J]. 张家侠,孙钦玉,葛超美,叶涛,夏先江,丁勇. 江苏农业科学. 2018(20)
博士论文
[1]基于电子鼻技术的茶树虫害信息检测[D]. 孙玉冰.浙江大学 2018
[2]灰茶尺蠖和茶尺蠖性信息素鉴定及相关化学生态学研究[D]. 罗宗秀.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3]茶尺蠖化学感受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 马龙.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4]三种害虫诱导茶树挥发物的生态功能[D]. 王国昌.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5]茶尺蠖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其双链干涉重组病毒毒力研究[D]. 林晨.浙江大学 2010
[6]三种茶树害虫诱导茶树挥发物的释放规律[D]. 蔡晓明.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7]外源茉莉酸甲酯对茶树抗虫作用的诱导及其机理[D]. 桂连友.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茶树CsSPI和灰茶尺蠖EgGL的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D]. 雷舒.东北林业大学 2017
[2]基于转录组比较探究茶树对茶尺蠖抗性分子机制[D]. 王丹.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3]几种茶树害虫的趋光性研究[D]. 蔡侠.中国计量学院 2014
[4]茶树品种对茶赤叶斑病和茶尺蠖抗性机制的初步研究[D]. 杨丽丽.安徽农业大学 2009
[5]基于DDRT-PCR研究茶树对茶尺蠖取食诱导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D]. 高香凤.安徽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47535
【文章来源】:环境昆虫学报. 2020,42(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8 页
【文章目录】:
1 农业防治
1.1 选用高抗性茶树品种
1.2 加强茶园田间管理
2 物理防治
2.1 利用人工器械捕杀
2.2 诱杀
3 生物防治
3.1 寄生性天敌
3.1.1 寄生性昆虫
3.1.2 病原微生物
3.1.2.1 核型多角体病毒
(1)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殖
(3)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研发与应用
(4)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
3.1.2.2 病原真菌、细菌
3.2 捕食性天敌
3.2.1 捕食性昆虫
3.2.2 蜘蛛
3.2.3 其他有益动物
3.3 利用其他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3.4 利用尺蠖体内共生菌
4 化学生态防治
4.1 尺蠖的嗅觉感受机制
4.2 利用尺蠖性信息素
4.3 利用寄主挥发物
4.4 利用非寄主植物挥发物
5 化学防治
6 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灰茶尺蠖为害诱导茶树释放的互利素的鉴定[J]. 范培珍,韩善捷,韩宝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0(01)
[2]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及成虫的鉴别方法[J]. 唐美君,王志博,郭华伟,殷坤山,肖强. 植物保护. 2019(04)
[3]尺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组分特征及应用进展[J]. 马涛,黄志嘉,朱映,林娜,肖强,何余容,温秀军. 林业科学. 2019(05)
[4]土荆芥精油对灰茶尺蠖幼虫的熏蒸活性及对其体内两种酶活力的影响[J]. 张方梅,刘书含,陈利军,陈俊华,尹健,潘鹏亮. 中国植保导刊. 2019(04)
[5]土荆芥精油对灰茶尺蠖的生长抑制作用研究[J]. 陈俊华,洪峰,尹健,尹新明,史洪中,郭世保.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01)
[6]双光谱LED茶园专用杀虫灯的研制与应用[J]. 涂海华,胡秀霞,毛宇,邝先飞.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3)
[7]茶尺蠖性诱剂田间监测和防治技术研究[J]. 肖灵亚,王先洪,王开荣. 茶叶. 2018(04)
[8]基于诱捕平台的茶园茶尺蠖防治效果研究[J]. 陈勋,雷该翔,毛迎新,黄丹娟,李新华,万昌玺,程繁杨,涂修亮,张敬峰,李罡,王友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18(23)
[9]灰茶尺蠖对不同茶树品种取食选择与适应性及与茶树叶片营养成分的关系[J]. 葛超美,张家侠,孙钦玉,叶涛,夏先江,张冉,丁勇. 昆虫学报. 2018(11)
[10]4种性诱剂诱芯对茶园尺蠖的引诱与预测效果[J]. 张家侠,孙钦玉,葛超美,叶涛,夏先江,丁勇. 江苏农业科学. 2018(20)
博士论文
[1]基于电子鼻技术的茶树虫害信息检测[D]. 孙玉冰.浙江大学 2018
[2]灰茶尺蠖和茶尺蠖性信息素鉴定及相关化学生态学研究[D]. 罗宗秀.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3]茶尺蠖化学感受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 马龙.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4]三种害虫诱导茶树挥发物的生态功能[D]. 王国昌.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5]茶尺蠖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其双链干涉重组病毒毒力研究[D]. 林晨.浙江大学 2010
[6]三种茶树害虫诱导茶树挥发物的释放规律[D]. 蔡晓明.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7]外源茉莉酸甲酯对茶树抗虫作用的诱导及其机理[D]. 桂连友.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茶树CsSPI和灰茶尺蠖EgGL的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D]. 雷舒.东北林业大学 2017
[2]基于转录组比较探究茶树对茶尺蠖抗性分子机制[D]. 王丹.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3]几种茶树害虫的趋光性研究[D]. 蔡侠.中国计量学院 2014
[4]茶树品种对茶赤叶斑病和茶尺蠖抗性机制的初步研究[D]. 杨丽丽.安徽农业大学 2009
[5]基于DDRT-PCR研究茶树对茶尺蠖取食诱导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D]. 高香凤.安徽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47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047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