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马铃薯黑胫病病原分离及鉴定
发布时间:2021-04-03 06:31
为明确福建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采集福建3个马铃薯种植区的病样,并通过平板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病样中分离获得9个菌株,其中2个菌株鉴定为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3个菌株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4个菌株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巴西亚种(P. carotovorum subsp.brasiliensis)。不同地区菌株差异较大,其中福州青口的病原是P.atrosepticum,霞浦的病原是P.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而周宁的是P.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om和P.cartovorum subsp.brasiliense混合侵染。
【文章来源】:园艺学报. 2020,47(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3种病原菌在NA平板上的菌落形态
以清水和马铃薯青枯菌(RS2-3)接种薯块为对照,分别接种9个待测菌株,接种青枯菌和待测的9个菌株均能使薯块呈现水浸软腐症状,且发出腐臭味,而清水处理的薯块未出现水浸软腐症状(图2示QKHJ-3结果)。说明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对马铃薯薯块有侵染能力。2.2.2 植株接种
取待测菌液用注射接种方法回接到健康的马铃薯植株上,28℃条件下2 d时,植株注射口有水渍流出,茎杆变软;接种4 d时,植株茎部注射口附近完全变黑,叶片发黄枯死,植株倒伏,与田间黑胫病症状表现一致(图3)。9个待测试菌株接种后植株症状基本一致。处理的马铃薯植株发病率均达100%,说明对马铃薯均具有较强致病力。从接种发病的植株继续分离病原菌,在NA平板上与田间分离的菌落形态一致。说明分离获得的菌株即为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2.3 生理生化测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控策略[J]. 高玉林,徐进,刘宁,周倩,丁新华,詹家绥,成新跃,黄剑,鲁宇文,杨宇红. 植物保护. 2019(05)
[2]马铃薯种质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J]. 李彦军,耿伟,史超,许士霖. 中国果菜. 2019(08)
[3]青海省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鉴定[J]. 王信,程亮,王亚艺,高旭升,李松龄. 浙江农业学报. 2018(08)
[4]一种由山葵果胶杆菌引起的马铃薯细菌性软腐病[J]. 王信,程亮,王亚艺,高旭升,蔡晓剑.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7)
[5]内蒙古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J]. 田艳丽,胡旭东,赵玉强,孙婷,周家菊,范加勤,胡白石. 植物病理学报. 2018(06)
[6]广东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鉴定[J]. 佘小漫,蓝国兵,何自福,汤亚飞,杜振国,罗方芳. 植物病理学报. 2015(05)
[7]福建省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控技术[J]. 李华伟,罗文彬,纪荣昌,邱思鑫,汤浩. 福建农业科技. 2014(12)
[8]16S rDNA扩增及测序在细菌鉴定与分类中的应用[J]. 朱诗应,戚中田. 微生物与感染. 2013(02)
[9]马铃薯品种黑胫病抗性筛选与评价[J]. 王立春,盛万民,朱杰华,娄树宝,徐洪岩,李凤云,牛志敏.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11)
[10]云南马铃薯细菌性软腐病原菌的分离鉴定[J]. 赵志坚,王淑芬,方琦,李先平,何云昆.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04)
本文编号:3116804
【文章来源】:园艺学报. 2020,47(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3种病原菌在NA平板上的菌落形态
以清水和马铃薯青枯菌(RS2-3)接种薯块为对照,分别接种9个待测菌株,接种青枯菌和待测的9个菌株均能使薯块呈现水浸软腐症状,且发出腐臭味,而清水处理的薯块未出现水浸软腐症状(图2示QKHJ-3结果)。说明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对马铃薯薯块有侵染能力。2.2.2 植株接种
取待测菌液用注射接种方法回接到健康的马铃薯植株上,28℃条件下2 d时,植株注射口有水渍流出,茎杆变软;接种4 d时,植株茎部注射口附近完全变黑,叶片发黄枯死,植株倒伏,与田间黑胫病症状表现一致(图3)。9个待测试菌株接种后植株症状基本一致。处理的马铃薯植株发病率均达100%,说明对马铃薯均具有较强致病力。从接种发病的植株继续分离病原菌,在NA平板上与田间分离的菌落形态一致。说明分离获得的菌株即为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2.3 生理生化测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控策略[J]. 高玉林,徐进,刘宁,周倩,丁新华,詹家绥,成新跃,黄剑,鲁宇文,杨宇红. 植物保护. 2019(05)
[2]马铃薯种质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J]. 李彦军,耿伟,史超,许士霖. 中国果菜. 2019(08)
[3]青海省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鉴定[J]. 王信,程亮,王亚艺,高旭升,李松龄. 浙江农业学报. 2018(08)
[4]一种由山葵果胶杆菌引起的马铃薯细菌性软腐病[J]. 王信,程亮,王亚艺,高旭升,蔡晓剑.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7)
[5]内蒙古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J]. 田艳丽,胡旭东,赵玉强,孙婷,周家菊,范加勤,胡白石. 植物病理学报. 2018(06)
[6]广东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鉴定[J]. 佘小漫,蓝国兵,何自福,汤亚飞,杜振国,罗方芳. 植物病理学报. 2015(05)
[7]福建省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控技术[J]. 李华伟,罗文彬,纪荣昌,邱思鑫,汤浩. 福建农业科技. 2014(12)
[8]16S rDNA扩增及测序在细菌鉴定与分类中的应用[J]. 朱诗应,戚中田. 微生物与感染. 2013(02)
[9]马铃薯品种黑胫病抗性筛选与评价[J]. 王立春,盛万民,朱杰华,娄树宝,徐洪岩,李凤云,牛志敏.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11)
[10]云南马铃薯细菌性软腐病原菌的分离鉴定[J]. 赵志坚,王淑芬,方琦,李先平,何云昆.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04)
本文编号:3116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116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