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不同品种间作和混作对麦蚜发生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4-09 14:31
通过小麦不同品种的间作、混作,以期用其本身物种的多样性控制麦蚜发生数量。实验通过将5个小麦品种在田间间作和混作组合,以单作小麦品种为对照,在小麦关键期和麦蚜盛发期调查麦蚜发生数量,用蚜量比值法比较不同小麦品种间的抗虫性,用麦蚜发生量比较不同组合间的差异并对比其防治效应。结果表明:各单作品种的感虫程度为高感:石7816>95-108>兰天13,感虫:兰天6>兰天1;在扬花期和灌浆期所有间、混作组合麦蚜发生量至少显著低于其中一种单作品种(P<0.05);在扬花期和灌浆期,除兰天1/石7816、兰天13/95-108、兰天6/95-108和兰天1/95-108这4个组合出现了防治效应负增长外,所有间、混作组合均对麦蚜有防治效果,间作的平均防治效应为12.94%,变化范围为-24.67%~44.33%,混作的平均防治效应为28.92%,变化范围为1.67%~61.33%,防治效应最好的组合均是兰天1/兰天6/兰天13/95-108/石7816,防治效应分别为44.33%和61.33%。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间作、混作大部分对麦蚜的发生量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文章来源】:中国农学通报. 2020,36(30)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时期对麦蚜发生数量的影响
图2为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各间、混作组合的麦蚜防治效应,数据表明:在各间作组合中,除兰天1/石7816、兰天13/95-108、兰天6/95-108和兰天1/95-108这4个组合其防止效应负增长外,其他各组合防治效应均增加且各组合间差异显著(P<0.05),2个品种组合中防治效应最好的为兰天1/兰天6,麦蚜减少量为21.67%,3个品种组合中防治效应最好的为兰天1/兰天6/兰天13,麦蚜减少量为32.33%,4个品种组合中防治效应最好的为兰天1/兰天6/兰天13/95-108,麦蚜减少量为40.33%,5个品种兰天1/兰天6/兰天13/95-108/石7816的麦蚜减少量为44.33%,防治效应的变化范围为-24.67%-44.33%,平均防治效应为12.94%;在各混作组合中,各组合防治效应均增加且各组合间差异显著(P<0.05),2个品种组合中防治效应最好的为兰天13/石7816,麦蚜减少量为39.00%,3个品种组合中防治效应最好的为兰天1/兰天6/兰天13,麦蚜减少量为39.33%,4个品种组合中防治效应最好的为兰天1/兰天6/兰天13/95-108,麦蚜减少量为49.67%,5个品种兰天1/兰天6/兰天13/95-108/石7816的麦蚜减少量为61.33%,防治效应的变化范围为1.67%-61.33%,平均防治效应为28.92%;且在间作和混作组合间,除兰天6/石7816组合差异不显著(P>0.05)外,混作防治效应显著高于间作(P<0.05)。结果表明,混作的防治效应比间作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对蚜虫危害的防御响应研究进展[J]. 杨珍,钟肖,冯佩,马琪琪,苏奇,王香萍,张建民. 山东农业科学. 2019(02)
[2]间作大蒜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孟自力,叶美金,闫延梅,朱伟,闫向泉,朱倩,倪雪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05)
[3]农作物栽培制度与害虫发生程度的关系[J]. 陈芳,王小艺,周进,段祥坤,罗燕娜. 应用昆虫学报. 2018(02)
[4]蚕豆间作栽培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李越,曹瑾,汪春明,马玲,马琨. 农业科学研究. 2017(02)
[5]间套作控制作物病害的机理研究进展[J]. 朱锦惠,董坤,杨智仙,董艳. 生态学杂志. 2017(04)
[6]间作套种控制病虫害的研究进展[J]. 陈曼,万秀娟,梁峥,龚攀. 农业科技通讯. 2016(08)
[7]浅析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 胡金梅. 中国农业信息. 2016(14)
[8]间作栽培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马琨,杨桂丽,马玲,汪春明,魏常慧,代晓华,何文寿. 生态学报. 2016(10)
[9]间套作防治作物土传枯萎病的研究进展[J]. 曹云,马艳. 土壤. 2015(03)
[10]间作番茄对花椰菜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调控作用[J]. 夏咛,杨广,尤民生. 昆虫学报. 2015(04)
博士论文
[1]增加作物多样性对病虫害和天敌发生的影响[D]. 潘鹏亮.中国农业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马铃薯、玉米邻作对大豆田刺吸式害虫的生态调控[D]. 王坤.东北农业大学 2017
[2]间作作物与生物药剂对梨园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同作用[D]. 何凯.安徽农业大学 2016
[3]利用稻田田埂生物多样性控制水稻虫害的效应研究[D]. 俞欢慧.海南大学 2014
[4]甘肃省天水市麦蚜发生规律及小麦种植模式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D]. 刘乾.甘肃农业大学 2010
[5]玉米不同品种间作、混作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D]. 朱敏.沈阳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27793
【文章来源】:中国农学通报. 2020,36(30)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时期对麦蚜发生数量的影响
图2为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各间、混作组合的麦蚜防治效应,数据表明:在各间作组合中,除兰天1/石7816、兰天13/95-108、兰天6/95-108和兰天1/95-108这4个组合其防止效应负增长外,其他各组合防治效应均增加且各组合间差异显著(P<0.05),2个品种组合中防治效应最好的为兰天1/兰天6,麦蚜减少量为21.67%,3个品种组合中防治效应最好的为兰天1/兰天6/兰天13,麦蚜减少量为32.33%,4个品种组合中防治效应最好的为兰天1/兰天6/兰天13/95-108,麦蚜减少量为40.33%,5个品种兰天1/兰天6/兰天13/95-108/石7816的麦蚜减少量为44.33%,防治效应的变化范围为-24.67%-44.33%,平均防治效应为12.94%;在各混作组合中,各组合防治效应均增加且各组合间差异显著(P<0.05),2个品种组合中防治效应最好的为兰天13/石7816,麦蚜减少量为39.00%,3个品种组合中防治效应最好的为兰天1/兰天6/兰天13,麦蚜减少量为39.33%,4个品种组合中防治效应最好的为兰天1/兰天6/兰天13/95-108,麦蚜减少量为49.67%,5个品种兰天1/兰天6/兰天13/95-108/石7816的麦蚜减少量为61.33%,防治效应的变化范围为1.67%-61.33%,平均防治效应为28.92%;且在间作和混作组合间,除兰天6/石7816组合差异不显著(P>0.05)外,混作防治效应显著高于间作(P<0.05)。结果表明,混作的防治效应比间作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对蚜虫危害的防御响应研究进展[J]. 杨珍,钟肖,冯佩,马琪琪,苏奇,王香萍,张建民. 山东农业科学. 2019(02)
[2]间作大蒜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孟自力,叶美金,闫延梅,朱伟,闫向泉,朱倩,倪雪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05)
[3]农作物栽培制度与害虫发生程度的关系[J]. 陈芳,王小艺,周进,段祥坤,罗燕娜. 应用昆虫学报. 2018(02)
[4]蚕豆间作栽培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李越,曹瑾,汪春明,马玲,马琨. 农业科学研究. 2017(02)
[5]间套作控制作物病害的机理研究进展[J]. 朱锦惠,董坤,杨智仙,董艳. 生态学杂志. 2017(04)
[6]间作套种控制病虫害的研究进展[J]. 陈曼,万秀娟,梁峥,龚攀. 农业科技通讯. 2016(08)
[7]浅析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 胡金梅. 中国农业信息. 2016(14)
[8]间作栽培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马琨,杨桂丽,马玲,汪春明,魏常慧,代晓华,何文寿. 生态学报. 2016(10)
[9]间套作防治作物土传枯萎病的研究进展[J]. 曹云,马艳. 土壤. 2015(03)
[10]间作番茄对花椰菜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调控作用[J]. 夏咛,杨广,尤民生. 昆虫学报. 2015(04)
博士论文
[1]增加作物多样性对病虫害和天敌发生的影响[D]. 潘鹏亮.中国农业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马铃薯、玉米邻作对大豆田刺吸式害虫的生态调控[D]. 王坤.东北农业大学 2017
[2]间作作物与生物药剂对梨园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同作用[D]. 何凯.安徽农业大学 2016
[3]利用稻田田埂生物多样性控制水稻虫害的效应研究[D]. 俞欢慧.海南大学 2014
[4]甘肃省天水市麦蚜发生规律及小麦种植模式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D]. 刘乾.甘肃农业大学 2010
[5]玉米不同品种间作、混作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D]. 朱敏.沈阳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27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127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