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信息素技术在亚洲玉米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9 16:29
  [目的]明确玉米螟在辽宁省沈阳地区玉米田中的种群消长动态。[方法]采用性信息素技术对田间亚洲玉米螟成虫的种群发生规律和数量进行调查,并对田间玉米螟落卵动态和数量与成虫种群发生量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一年发生2代,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6月上、中旬,落卵高峰期在6月中、下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7月末,落卵高峰期在8月上、中旬;落卵高峰期与成虫发生高峰期相差7 d左右。[结论 ]利用性信息素技术可以监测亚洲玉米螟的发生,并指导田间防控。 

【文章来源】:园艺与种苗. 2020,40(09)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性信息素技术在亚洲玉米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田间玉米螟成虫诱捕量动态

玉米螟,动态,越冬代,玉米


由图1、2和表1分析,玉米田玉米螟落卵高峰期出现在玉米螟成虫发生高峰期之后7 d左右,这与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相符;玉米田一代的玉米螟雄蛾诱捕数量低于越冬代,而该时期一代成虫田间落卵量却明显高于越冬代,说明该时期在玉米田栖息种群中雄蛾数量较少,但雌虫种群数量高于越冬代。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合成方法和应用进展[J]. 李金涛,王滢秀,张作山,刘钦胜,李旭坤,王霞,江忠萍.  世界农药. 2019(01)
[2]中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遗传多样性及寄主专化性分析[J]. 王克勤,刘兴龙,邵天玉.  昆虫学报. 2018(09)
[3]3种绿色防控技术对亚洲玉米螟田间防效的测定[J]. 李健民,杨恒山,张常弘,石凯,董永义,赵艳琴,张宏宇,林美荫.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4]不同性诱剂对亚洲玉米螟的引诱效果及田间应用初探[J]. 胡代花,杨晓伟,韩鼎,王晖.  农药学学报. 2015(01)
[5]亚洲玉米螟新型性诱芯的诱蛾性能研究[J]. 汪洋洲,王振营,盛如,吕跃星,王小奇,盛承发.  植物保护. 2013(04)
[6]辽宁第二代玉米螟在不同玉米品种上的发生比较及其防治方法探讨[J]. 许国庆,王兴亚,陈彦,徐蕾.  玉米科学. 2010(06)
[7]几种斜纹夜蛾性诱剂田间诱杀作用的初步研究[J]. 姚士桐,郑永利,张勇勇,周明松,陈利英.  植物保护. 2007(04)
[8]我国研究亚洲玉米螟历史、现状与展望[J]. 王振营,鲁新,何康来,周大荣.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0(05)
[9]玉米螟不同虫态发生期、发生量对第1,2代玉米螟发生程度的影响[J]. 杨长城,丛斌,宋亚坤,刘善斌,陶福深.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0(05)
[10]我国昆虫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的进展[J]. 孟宪佐.  昆虫知识. 2000(02)



本文编号:3127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127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d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