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玉米小斑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12 14:57
【目的】明确江苏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力水平,为玉米抗病品种选育及其田间合理布局提供指导,也为玉米小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江苏省东台、如东、丰县和东海4个市(县)的疑似小斑病玉米叶片进行单孢分离,显微镜下观察孢子形态;基于rDNA-ITS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选用8个自交系玉米品种(Mo17、B73、丹340、罗31、掖478、齐319、昌7-2和掖107),采用喷雾接种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分别从江苏省东台、如东、丰县和东海4地各分离到1株菌株,依次标记为DT、RD、FX和DH,形态学观察发现分离菌株存在类似于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以分离菌株的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550 bp左右的预期片段,测序分析发现其与玉米小斑病菌多个分离株序列的同源性达97%;结合分离菌株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将分离菌株鉴定为玉米小斑病菌的江苏分离株。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东台分离株(DT)独立一枝,说明其来源较特殊。致病力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菌株间存在着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其中来自东台的菌株(DT)致病力最强;不同玉米品种在同一菌株上的抗感...
【文章来源】:南方农业学报. 2020,51(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DT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和生长情况
DT菌株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
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南三亚和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常佳迎,刘树森,石洁,郭宁,张海剑,马红霞,杨春凤. 中国农业科学. 2020(06)
[2]河南省夏玉米品种对6种主要病害的抗性评价[J]. 施艳,燕照玲,王珂,赵清爽,席靖豪,李冠楠,刘焱昆,袁虹霞,李洪连. 河南农业科学. 2019(06)
[3]江苏省玉米生产情况调研与分析[J]. 张世博,施龙建,俞春涛,陈国清,刘志勇,袁建华,陆卫平,陆大雷. 江苏农业学报. 2018(06)
[4]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型及其群体结构分析[J]. 甘林,代玉立,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陈福如,杨秀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18(07)
[5]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致病力的分化[J]. 代玉立,甘林,滕振勇,石妞妞,阮宏椿,杜宜新,廖蕾,陈福如,杨秀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6]新乡地区玉米小斑病菌小种群体结构及致病性分析[J]. 陆宁海,吴利民,郎剑锋,霍云凤,石明旺.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7]玉米小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 谢红辉. 广西热带农业. 2010(06)
[8]玉米小斑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定量研究 Ⅱ病斑产孢、孢子飞散、杀菌剂筛选[J]. 王晓梅,吕平香,李莉莉,见德宝,杨信东.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7(02)
[9]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动态变化[J]. 孔令晓,赵聚莹,栗秋生,王连生,罗畔池. 华北农学报. 2005(03)
[10]陕西省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J]. 李玥仁,商鸿生,胡必德. 植物保护学报. 1993(01)
硕士论文
[1]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 廖蕾.福建农林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33495
【文章来源】:南方农业学报. 2020,51(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DT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和生长情况
DT菌株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
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南三亚和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常佳迎,刘树森,石洁,郭宁,张海剑,马红霞,杨春凤. 中国农业科学. 2020(06)
[2]河南省夏玉米品种对6种主要病害的抗性评价[J]. 施艳,燕照玲,王珂,赵清爽,席靖豪,李冠楠,刘焱昆,袁虹霞,李洪连. 河南农业科学. 2019(06)
[3]江苏省玉米生产情况调研与分析[J]. 张世博,施龙建,俞春涛,陈国清,刘志勇,袁建华,陆卫平,陆大雷. 江苏农业学报. 2018(06)
[4]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型及其群体结构分析[J]. 甘林,代玉立,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陈福如,杨秀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18(07)
[5]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致病力的分化[J]. 代玉立,甘林,滕振勇,石妞妞,阮宏椿,杜宜新,廖蕾,陈福如,杨秀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6]新乡地区玉米小斑病菌小种群体结构及致病性分析[J]. 陆宁海,吴利民,郎剑锋,霍云凤,石明旺.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7]玉米小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 谢红辉. 广西热带农业. 2010(06)
[8]玉米小斑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定量研究 Ⅱ病斑产孢、孢子飞散、杀菌剂筛选[J]. 王晓梅,吕平香,李莉莉,见德宝,杨信东.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7(02)
[9]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动态变化[J]. 孔令晓,赵聚莹,栗秋生,王连生,罗畔池. 华北农学报. 2005(03)
[10]陕西省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J]. 李玥仁,商鸿生,胡必德. 植物保护学报. 1993(01)
硕士论文
[1]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 廖蕾.福建农林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33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13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