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抑草化感力的特异性及双列杂交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15 18:42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小麦抑草化感力与杂草之间的互作关系及小麦抑草化感力的遗传方式,本实验以选育的9个小麦品种(系)为供体,以国际上通用的两种模式植物(莴苣,黑麦草)和华南地区两种主要的麦田杂草(看麦娘,牛繁缕)为受体植物,采用蛭石共培法(根分泌物抑草化感作用测定)和叶片水浸提物测定法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系)对不同受体的抑草化感潜力差异,不同伴生杂草与小麦共培后小麦抑草化感力及化感物质丁布含量的变化,探讨小麦与杂草互作的机理。以实验室选出的5个抑草化感力有差异的小麦品种(系)进行完全双列杂交,测定了亲本及F1代个体根分泌物和叶浸提液对牛繁缕根长的抑制率,对结果进行遗传规律分析,以期得到小麦抑草化感力遗传效应,包括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抑草化感力遗传率,狭义遗传率,广义遗传率;细胞质效应等遗传参数,找出适用于抑草化感小麦品种选育的亲本,为抑草小麦的选育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小麦品种(系)抑草化感力存在显著差异。根分泌物对看麦娘抑制率高的小麦品种(系)有N8,N254,N74和10-197,对牛繁缕抑制率高的小麦品种(系)有N36;叶水提液对看麦娘抑制率高的小麦品种... 

【文章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小麦抗草化感作用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小麦化感作用研究现状
        1.2.1 小麦化感物质分离与鉴定
        1.2.2 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
        1.2.3 小麦化感作用研究方法
            1.2.3.1 浸提液生物测试法
            1.2.3.2 迟播共培法
            1.2.3.3 等隔离体积共培法
            1.2.3.4 田间抑制圈测试法
        1.2.4 小麦抗草化感作用的研究
        1.2.5 小麦化感种质资源筛选评价
        1.2.6 小麦化感遗传研究
        1.2.7 影响小麦化感作用的因素
            1.2.7.1 小麦遗传背景
            1.2.7.2 气候
            1.2.7.3 土壤
            1.2.7.4 伴生杂草
    1.3 试验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小麦抑草化感力的特异性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2.1 小麦根分泌物抑草化感力的测定——蛭石共培法
            2.1.2.2 小麦叶片抑草化感力的测定——浸提液生物测试法
            2.1.2.3 不同伴生杂草对不同小麦品种(系)抑草化感力的诱导
            2.1.2.4 丁布测定方法
    2.2 小麦抑草化感力双列杂交分析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2.1 双列杂交
            2.2.2.2 小麦根部抑草化感力潜力的测定
            2.2.2.3 小麦叶片抑草化感潜力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3.1 数据处理
        2.3.2 数据分析
3 结果和分析
    3.1 小麦抑草化感力的特异性
        3.1.1 小麦根部分泌物对不同受体抑制率
        3.1.2 小麦叶片浸提液对不同受体抑制率
        3.1.3 小麦小麦根部分泌物和叶部浸提液对不同受体根长抑制率相关性
        3.1.4 不同伴生杂草对小麦叶片化感力影响
            3.1.4.1 不同小麦品种(系)与不同杂草共培后对莴苣根长的抑制率
            3.1.4.2 不同小麦品种(系)与不同杂草共培后对黑麦草根长的抑制率
            3.1.4.3 不同小麦品种(系)与不同杂草共培后对看麦娘根长的抑制率
            3.1.4.4 不同小麦品种(系)与不同杂草共培后对牛繁缕根长的抑制率
        3.1.5 不同伴生杂草对小麦叶片丁布含量的影响
    3.2 小麦化感潜能的双列杂交分析
1的化感潜力">        3.2.1 亲本和F1的化感潜力
        3.2.2 小麦抑草化感潜力的基因效应及遗传分析
            3.2.2.1 小麦化感潜力的遗传方差
            3.2.2.2 亲本化感作用的加性效应和杂交组合的显性效应
            3.2.2.3 小麦抑草化感力的杂种优势分析
        3.2.3 小麦化感潜力的配合力分析
            3.2.3.1 一般配合力
            3.2.3.2 特殊配合力
            3.2.3.3 反交效应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小麦对不同受体的抑草化感力特异性
        4.1.2 小麦根部分泌物和叶部浸提液抑草化感力差异
        4.1.3 伴生杂草对小麦化感抑草力的影响
        4.1.4 小麦抑草化感作用特异性机理
        4.1.5 小麦抑草化感力的遗传模式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淮海地区不同小麦品种对雀麦的化感作用[J]. 李琦,赵宁,张乐乐,马爽,王金信.  麦类作物学报. 2016(08)
[2]青藏高原干旱地区8种主栽小麦品种对旱雀麦的化感作用评价[J]. 陶俊杰,李玮,魏有海,郭青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01)
[3]看麦娘叶片对化感小麦根水提液的生理响应[J]. 邱秋金,李圆萍,王微,陈珊,肖清铁,郑新宇,王经源,林瑞余,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11)
[4]小麦和棉花不同部位水浸液对播娘蒿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J]. 阿依古力·阿布都拉,玉山·库尔班,阿布都哈巴尔·阿布都克日木.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4(05)
[5]低氮胁迫下小麦抑草作用的化感效应与资源竞争分析[J]. 陈珊,谢惠玲,李圆萍,王微,肖清铁,林瑞余,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09)
[6]琼脂共培法测定小麦化感潜力的微生物污染及其对策[J]. 王宁,张林,骆世明,杨帆,李昊.  生态科学. 2014(02)
[7]小麦秸秆不同部位水浸液对牛筋草的化感作用研究[J]. 刘小民,边全乐,李秉华,樊翠芹,许贤,王贵启,梁双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13(27)
[8]小麦化感作用的种群生态位调节及其生态效应探讨[J]. 欧巧明,倪建福,陈玉梁,王炜,马丽荣,罗俊杰.  植物保护. 2011(04)
[9]麦类作物化感作用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J]. 陈冬梅,陈祥旭,孙红艳,林瑞余,林文雄.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10]小麦化感作用对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初探[J]. 马卫宾,颜霞,谢慧丽.  陕西农业科学. 2007(04)

博士论文
[1]小麦化感作用及其根际生态学研究[D]. 林瑞余.福建农林大学 2008
[2]小麦幼苗中丁布的含量、活性与诱导效应研究[D]. 郑永权.华中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小麦抑草化感力鉴定方法研究[D]. 许勇.华南农业大学 2016
[2]播娘蒿与野燕麦对小麦幼苗根分泌丁布/门布的诱导作用[D]. 路彩红.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3]8种栽培小麦品种的化感抗草潜力及其对除草剂药效的影响[D]. 张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4]关中麦区主要小麦栽培品种抗杂草潜力评价[D]. 何红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5]不同品种小麦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滞留、迁移及其活性变化研究[D]. 王德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6]小麦化感种质资源评价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D]. 孙红艳.福建农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398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1398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1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