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赤眼蜂对主要农业害虫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0 08:32
  不同种类的赤眼蜂对不同害虫寄主卵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同种赤眼蜂对于寄主卵的龄期选择也具有明显的偏好性。因此“虫-蜂”和“蜂-卵龄”的适合性成为国内外生物防治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野外诱集的5种本地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黏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以及外引食胚赤眼蜂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这六种赤眼蜂寄生五种不同害虫卵后的各项生物学参数,评估出这几种赤眼蜂对常见害虫的生防潜能,从而筛选出防治目标害虫的优势蜂种,为高效利用寄生蜂进行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也为田间寄生蜂种的释放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五种本地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松毛虫赤眼蜂偏好寄生当日所产的新鲜玉米螟卵,0日龄寄生率高达73.5%,而1日龄起,寄生率急剧下降,低至10%以下。玉米螟赤眼蜂则体现出了较强的寄生能力,无论是对新鲜的0日龄卵还是中间日龄的1、2日龄卵块均能够较好的寄生,寄生率仅在3日龄卵块上显著下降。而对于螟黄赤眼蜂、稻螟赤眼蜂、黏虫赤眼蜂无论是对新鲜的卵块(0日龄)还是发育了一段时间的卵块(1、2、3日龄)寄生效果都不好,寄生率均低于15...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六种赤眼蜂概述
    1.2 五种常见害虫的危害现状以及防治
    1.3 应用天敌昆虫生物防治农业害虫研究与应用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供试寄主昆虫的准备及供试赤眼蜂实验种群的建立
    2.1 供试寄主昆虫实验种群的建立
    2.2 供试寄生蜂实验种群的建立
第三章 五种本地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
    3.1 材料与方法
    3.2 试验方法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卵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
    4.1 材料与方法
    4.2 试验方法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第五章 五种本地赤眼蜂对黏虫卵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
    5.1 材料与方法
    5.2 试验方法
    5.3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5 讨论
第六章 五种本地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
    6.1 材料与方法
    6.2 试验方法
    6.3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分析
    6.5 讨论
第七章 五种本地赤眼蜂对甜菜夜蛾卵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
    7.1 材料与方法
    7.2 试验方法
    7.3 数据分析
    7.4 结果与分析
    7.5 讨论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米蛾卵冷藏温度及时间对稻螟赤眼蜂质量的影响[J]. 胡晓暄,杜文梅,张俊杰,祁颖慧,阮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2]温湿度对松毛虫赤眼蜂生长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J]. 朱文雅,连梅力,李唐,张烨.  中国植保导刊. 2016(01)
[3]利用赤眼蜂和白僵菌防治黏虫初步研究[J]. 孙嵬,鲁新,田志来,李丽娟,朱晓敏,张国红,高悦,高月波.  吉林农业科学. 2015(06)
[4]冷藏温度及时间对稻螟赤眼蜂品质的影响[J]. 杜文梅,曲淑贤,胡晓暄,邵玺文,臧连生,阮长春.  环境昆虫学报. 2015(06)
[5]我国农业害虫天敌昆虫利用三十年回顾(上篇)[J]. 杨怀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05)
[6]我国赤眼蜂工厂化繁育技术改进及防治农业害虫应用现状[J]. 张俊杰,阮长春,臧连生,邵玺文,史树森.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05)
[7]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J]. 廖靖.  上海农业科技. 2015(02)
[8]麦蛾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选择及后代质量指标的影响[J]. 宋凯,何运转,郑礼.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05)
[9]三种本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潜能[J]. 林英,宋丽威,臧连生,阮长春,史树森.  中国农业科学. 2014(19)
[10]黏虫生物学及综合防治技术[J]. 董杰,岳瑾,乔岩,张金良,袁志强,王品舒.  北京农业. 2014(24)

硕士论文
[1]大豆食心虫优势卵寄生蜂的筛选及其生物防治潜能研究[D]. 宋丽威.吉林农业大学 2014
[2]水稻二化螟优势卵寄生蜂的初步筛选[D]. 原晓华.吉林农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49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149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c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